肖永珍 陈 坚
(广东永顺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1356)
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病又称禽霍乱、禽出血性败血症,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可以感染鸡、鸭、鹅、火鸡或其它野生禽类,主要引起腹泻、呼吸困难、发热等症状。该病的流行具有发病快、病程短、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等特点,最急性病例迅速死亡,低毒感染或急性发病之后,可出现慢性的、局部性的疾病,给养禽业发展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禽多杀性巴氏杆菌是条件性致病菌,在出现饲养管理变化、营养不良、气候突变或长途运输等诱因时容易暴发,当前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病常呈地方流行或散发流行,尤以成年鸡最为常见。目前国内防控该病仍以抗生素为主,但随着抗生素耐药和残留问题日趋严重,研制安全、高效的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疫苗成为疾病防控的迫切需求[1]。本文针对现有商品化疫苗进行汇总,并对近年来新型疫苗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根据国家兽药数据库查询结果,目前国内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病商品化疫苗分为活疫苗和灭活疫苗两种。活疫苗包含2个不同毒株的产品:广东永顺生物等多家企业的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病活疫苗(G190E40株)和哈药集团的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病活疫苗(B26-T1200株);灭活疫苗包含4个不同的产品:上海海利等多家企业的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灭活疫苗(1502株)、山东绿都等多家企业的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灭活疫苗(C48-2株)、山东华宏生物的鸡多杀性巴氏杆菌病、大肠杆菌病二联蜂胶灭活疫苗(A群BZ株+O78型YT株)和兆丰华生物的兔、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灭活疫苗。
近年来,国内外不少学者针对该病进行了深入研究,研制出了多种安全有效的新型候选疫苗。宫强等[2]以壳聚糖为佐剂制备ptfA基因的壳聚糖纳米DNA疫苗,检测免疫后小鼠血清特异性抗体水平、免疫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IFN-γ分泌情况和抵抗强毒菌株攻击和免疫保护率。结果表明,该新型疫苗均优于对照组,从而为禽多杀性巴氏杆菌新型DNA疫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蔡萌[3]制备了禽多杀性巴氏杆菌菌影疫苗,以10倍LD50剂量攻毒经过甲醛灭活苗、单裂解菌影苗和双裂解菌影苗免疫2次的60日龄大小的江汉鸡,对照组注射等剂量的PBS溶液。结果显示,攻毒后对照组全部死亡,甲醛灭活苗保护率为70%,单裂解菌影苗保护率为80%,双裂解菌影苗保护率为90%,说明菌影苗对江汉鸡有一定保护作用,且免疫效果比普通甲醛灭活苗好。Doan等[4]评估了细菌产生的鞭毛蛋白的N端的佐剂效应,发现抗原佐剂组免疫鸡的抗体反应加速,细胞免疫增强。攻毒试验结果显示,抗原佐剂组的存活率提高到75%,而纯抗原组的存活率仅为25%,说明鞭毛蛋白的N端可以提高免疫应答,增强疫苗的保护作用。Nisachon等[5]制备了禽多杀性巴氏杆菌X-73株重组外膜蛋白H(rOmpH)与鸭瘟活疫苗的联苗,并评估了联苗的保护效果。间接ELISA结果显示,联苗免疫组血清抗鸭瘟和禽霍乱的抗体水平分别显著高于未接种对照组(P<0.05)。攻毒结果显示,所有免疫鸭都能有效地预防禽霍乱,该联苗可被视为替代单苗的有效手段。
近年来,随着细菌耐药性和药物残留问题的日益严重,国家逐步加大“生态高效养殖”力度,寻求解决抗生素残留等导致动物性产品安全的问题,要求在养殖环节减少抗生素、抗菌药物的使用,按照规范剂量和标准要求使用药物,严格遵守停药期制度,让终端的产品符合残留标准,或者无抗菌药物检出。从2020年1月1日,国家开始全面实施“退出除中药外的所有促生长类药物饲料添加剂品种”的最严“禁抗、限抗、无抗”政策,这也对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防控提出了新的要求,疫苗作为防控的重要手段也受到更多的关注,相信随着不断的深入研究,更安全、高效、制备方便的新型疫苗会早日投入市场,为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防控提供有力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