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毛加
(青海省同仁县兰采乡兽医站,青海同仁 811399)
羊腹泻致病因素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多种病原体共同作用引发的,其病理发生机制是肠胃消化系统在各种病菌、毒素等刺激下出现传导功能紊乱。羊腹泻病发生后,大量营养物质随之排出体外而出现机体消瘦病状,严重者可引起死亡。因此,养殖人员应提高诊疗水平,及时确诊并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维护羊群的身体健康,实现养羊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羊腹泻病一般多见于羔羊,尤其15日龄以内易见,成年羊发病率小,即使发病,临床症状也较轻微。发病季节性明显,在每年的秋冬、春冬交替时期是高发期,而且潮湿季节也易发生,如遇梅雨季节,空气湿润,大量病菌滋生,羊食用霉变的饲料或饮用受病菌污染的水源,感染病原体后后会出现程度不一的腹泻病症,给羊群健康生长带来严重不利影响。
在一般情况下,羊腹泻发生与其胃肠功能强弱有紧密关系。如羔羊肠粘膜发育不完全,营养物质吸收力差;胃液酸度不足,酶活性不够,受外界环境变换影响,饮食进入胃肠消化系统内不能完全被消化吸收而发生腹泻下痢病症。
根据羊腹泻发病原因大致可分为营养代谢性腹泻、病原性腹泻及中毒性腹泻。
首先,营养性代谢性腹泻是指羔羊先天营养不良导致胃肠功能发育不完全,由于在喂养过程中饲料调配不合理,加之,受环境因素影响而出现腹泻病症。这类腹泻病病情一般较轻,短期内粪便常呈乳糜样状态,如果没有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长期可表现为腹泻内容物呈淡褐绿色。
其次,病原性腹泻可分为病毒性、细菌性及寄生虫性腹泻。病毒性腹泻病原体可以分为粘膜病毒与轮状病毒,这类腹泻一般为继发感染其它病原体后而出现腹泻病症的;细菌性病原体一般包括大肠杆菌、链球菌等,在这些菌种里面,以大肠杆菌感染最为常见,其它菌种感染率较低;寄生虫性腹泻病原体包括隐孢子虫、球虫等,其中隐孢子致病性强,对羊群健康危害甚重,感染后易造成大片流行甚至出现死亡现象。球虫性腹泻一般发病不明显,通常呈隐性感染。
最后,中毒性腹泻包括铜、霉菌毒素中毒,铜中毒表现为腹痛、腹泻、尿液常呈深红色。霉菌毒素中毒是由于在饲养过程中,过度摄入霉变的饲料或者饮入不洁净的饮水导致。
羊腹泻病因复杂,但是如果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它们表现相似的症状,如精神不振、食欲减退、腹痛腹胀,严重的可影响羊只发育状况,甚至出现脱水症状。铜中毒腹泻可致粪便呈蓝绿色。
对羊腹泻病进行有效提前预防,主要是通过加强饲养过程管理,提高饲养管理水平达到降低发病风险的目的。做好羊圈日常卫生干净工作也同等重要,工作人员不但要每天清扫圈内污粪杂物,严格执行消毒程序,定期进行灭菌杀毒工作,而且还要勤于更换栏舍垫料,保证良好的通风条件,预防细菌性腹泻病症出现。另外,定期地对羊群采取有效的驱虫措施,预防寄生虫性腹泻病症出现。
在饲料喂养调配过程中,应该通过适量添加营养物质,合理配料来达到降低因调配不合理而发生腹泻概率。另外,在野外放牧时应密切观察天气变化,防止羊群因风吹雨淋日晒而发生腹泻病症。
部分病原性腹泻可通过科学疫苗接种来降低发病率。如遇魏氏梭菌病流行期,可在母羊分娩前30~60d内进行该病疫苗接种工作,用于预防羔羊腹泻疾病发生。
圈内羊只发生腹泻病症后,应及时进行隔离观察治疗,并加强羊圈其它羊只综合防御工作。对于患羊,探清病因,做到对症治疗,防止病情恶化。
定时定量科学喂养,防止因饲养过饱或者饲料调配不合理而致羊只发生腹泻,并加强防寒保暖工作,保证场舍良好的通风条件,做好栏舍环境卫生工作,消除因环境因素致使羊只出现营养代谢性腹泻病。
做好病原体检测,进行抗病原药物治疗配合常规治疗方法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如大肠杆菌所致腹泻可喂服土霉素(1次0.3~0.5g,1d/次,连续服3d)或肌注恩诺沙星类抗生素(2%的恩诺沙星,按20kg肌注2.5ml,1日2次,连续2~3d),若患羊病情严重,可给予静脉补液如葡萄糖和电解质。如寄生虫所致腹泻,应先确诊寄生虫类别,再结合临床诊断与病虫显微检测给予有效治疗,球虫病可喂服磺胺药(按1kg每日100g,连续3~4d),效果显著。
找出中毒具体原因,并对症治疗,同时加强饲料管理,提高羊只免疫力,腹泻发生后及时补充水、电解质。
羊腹泻作为羊规模化养殖中常见疾病,因此,养殖人员须构建完善的疾病防治体系,重视羊腹泻病因病理研究,明确羊腹泻病诊疗方法,做到“未病先防”、“有病早治”,最大程度降低疾病发生率,提高整体养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