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声生教授以“通滞法”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前病变经验*

2020-12-29 12:21:39李丹艳张声生赵鲁卿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20年4期
关键词:脾胃教授患者

李丹艳,张声生,赵鲁卿,罗 烨,2

(1.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北京 100010;2.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 100029)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及疑难病,尤其是在CAG 基础上伴发的肠化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和异型增生(Dysplasia,Dys)一直是胃癌防治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公认的胃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 of grastic cancer,PLGC)。Correa 首次提出了“正常胃黏膜→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的胃癌演变模式。目前西医治疗以根除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抑酸、保护胃黏膜、促进胃肠动力、补充维生素等为主,严重者可进行预防性手术治疗,尽管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但针对阻断或逆转癌前病变尚无确切药物。中医药治疗具有独特优势,通过辨证论治可控制其进展并一定程度逆转PLGC 胃黏膜病理改变。本病缺乏临床特异性症状,常表现为胃脘痞塞、胀满、疼痛、嘈杂、嗳气、纳呆,可将其归属于中医学“痞满”“胃痛”“嘈杂”等病范畴。

张声生教授现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会长,曾担任第一、二届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主任委员,从事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诊疗工作30 余年,在CAG 及PLGC 及的诊疗上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本病临床辨治中,善于抓住本病主要矛盾及关键病机,组方用药执简驭繁,有的放矢,每每应手取效。张声生教授论治本病除从“虚”“毒”“瘀”出发外,遣方用药还强调从“滞”辨治的基本病机。本文将张师运用“通滞法”辨治CAG及PLGC的临证经验总结如下,并结合典型案例,以期对本病的中医临床治疗有所裨益。

1 “滞”是CAG及PLGC的关键病机

1.1 “滞损脾胃”理论阐微

“滞”伤脾胃的理论源于《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载“勿饱食,勿食生物,欲令脾实,气无滞饱”,《素问·五常政大论》载“其发濡滞,其脏脾”。“滞”乃积滞、不流通之意,正如《说文解字》载“滞,凝也。从水,带声。”及《汉语大字典》亦载“滞涩,阻碍,不流畅”。滞并非单指一物一事,无论有形无形,凡是能使气血津液运行失常出现瘀阻不通之象皆可归于滞。张教授精读《内经》探本索源,师景岳之“气血不虚则不滞,虚者无有不滞者”,结合前期临证所提“脾胃虚弱是CAG发病的内因,亦是胃黏膜PLGC 发生发展的病机本质”[1],提出“滞”亦是本病的关键病机之一。

为便于理解,张教授以中医象思维“脾胃五行属土”的特性来阐释、归纳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属性,并以此研究CAG 及PLGC 发生、发展、变化规律及相互关系。《古今医统大全》中有载“夫脾胃同湿土之化,主腐熟水谷”。《说文解字》载“壤,柔土也,无块曰壤。”壤是松软的土。脾胃对于人体就如土壤对于万物,土壤可化万物以成肥力,脾胃也能化水谷而生气血精微。而脾胃虚弱即土壤贫瘠不用,壤土变坚土即土壤壅滞。坚土则作物等植物生长不利,枝叶稀疏萎焉;正如脾胃虚滞交加则气血不能滋养胃腑,致胃络枯萎,胃黏膜受损、萎缩,出现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等病理改变,常伴胃黏膜变薄、苍白、胃壁蠕动弱等胃之局部征象出现[2]。

1.2 脾虚为本,滞损兼夹

1.2.1 食滞

张教授明确指出,就“滞”具体而言,CAG 及PLGC脾虚多与“积滞”并见。脾胃为纳运之枢,气血生化之源,五味入口,胃受纳腐熟,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以灌溉四傍。《阴阳应象大论》载“谷气通于脾……五脏皆得胃气,乃能通利”。脾胃化生之水谷精微的滋养就如植物需要土壤生化养分以供其生长。《素问·痹论》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及《素问·太阴阳明论》谓:“食饮不节……入五脏则瞋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食物进入胃腑,若暴食节食或脾胃失和,食物堆积日久,则滞伤脾胃变生百病。正如土地耕作不利易板结坚硬同理。食滞脾胃,脾气虚纳运失司,可见胃脘胀闷、暧腐吞酸、口淡无味、早饱纳差、倦怠等症;若气虚及阳,胃失温煦,中阳不足,寒从内生,临床表现为胃胺冷痛,惧怕冷食等。临证时,张教授考虑食滞标实之症及CAG、PLGC 病程日久本虚之性,治疗强调补而不滞,消不伤气,以达消食强胃、虚实兼顾之效。

1.2.2 气滞

脾胃乃气机升降之枢,《医门棒喝》载“升降之机者在乎脾胃之健运”,故脾胃虚弱则气机必滞,且CAG及PLGC 常为气虚与气滞同在。又脾胃属土,肝胆属木,若因情志不畅而碍滞肝气,气郁化火而横逆,以致诱发甚至加重病情,临床出现胃脘灼痛、口干、口苦、饥不欲食等症状。故中土健运需借助木气升发疏泄之功方能实现,正如《素问·保命全形论》有“土得木而达”之论,此木土五行相克,制而生化之理。可见脾胃虚弱与气滞相互影响。脾虚升清无力,水谷精微不能上及头面,诸窍失养,头目昏沉;胃主降浊,推陈致新,胃病则腑气不通,浊气不降,糟粕不行,可见“腹胀、经溲不利”等症。张教授治疗倡导叶天士“补脾必宜疏肝,疏肝即所以补脾也”之法,借助疏泄木气避免其气机壅滞,用药组方健脾升清以合脾升,和胃降逆以合胃降,使气机升降臻于平衡。

1.2.3 湿滞

脾为土,能够制化水湿。脾与胃以膜相连,而能为胃行其津液,但若脾失健运,则津液输布障碍,水液不归正化,聚生内湿为患,湿性重着粘滞,易于阻碍气机,故湿滞常与气滞相兼。湿滞中焦,常表现为脘腹痞塞胀满,恶心欲呕,纳谷不馨,口甜或口黏,舌苔厚腻,脉濡缓或滑等症。好比自然之土遭受大量水湿侵袭,吸收调节不利则可成洪,人体之脾胃受水湿侵犯则成痰饮、水肿等症,正如《内经》中“诸湿种满,皆属于脾”之意。湿滞日久可从寒化,《素问·至真要大论》载“湿气内郁,寒迫下焦……胃满”;亦可从热化,《灵枢·师传》载“胃中热则消谷……肠中热则出黄如糜”,且湿与热合,使“热得湿而愈炽,湿得热而愈横”,久则湿热伤阴,形成胃阴亏损兼杂湿热内蕴之阴虚湿阻之证,正如薛生白所谓“在阳盛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也不少”。湿热阴阳两性共存,具有隐匿、渐进、缠绵、反复的病理特征,与本病的病情特点相似。张教授指出,治疗应分解湿热,以祛湿为重,并重视宣通气机。同时临证还需注意鉴别湿滞与食滞,《医宗金鉴》有言“上脘结硬如盘,边旋如杯,谓时大时小,水气所作,非有形食滞也”。

作者罗琳大量运用夸张手法,深刻、生动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增强语言的感染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从而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同时结合读者丰富的想象力,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从人物内心深处感悟角色和故事情节。

1.2.4 络滞

CAG 及PLGC 病势缠绵,胃黏膜的病理改变亦由腺体萎缩逐渐发展为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病情重笃、损伤广泛、程度由轻至重。张教授认为,此病变进展由浅入深乃是机体内的病理产物未能及时排出,长期作用于人体造成偏盛、滞结不解及滞盛成毒入络所致。胃黏膜表层上皮受刺激破坏后,只要黏膜深层微血管完整,胃小凹细胞可沿剥落的基底膜快速移行形成新的表层上皮,但损伤程度较重,黏膜下的血液供应被破坏,可能发生出血性糜烂,各种致坏死因子可致上皮层下的血管充血、郁滞和血栓形成,导致胃黏膜屏障破坏再生纤维灶、再生性纤维上皮灶及再生性异型上皮灶[3]。正如“毒者,邪气蕴结不解之谓也”。湿滞日久酿生痰浊之毒,且湿郁日久化热,易致湿热之毒;气滞日久易致瘀毒阻络。现代医学研究[4]认为,Hp 感染是CAG 及PLGC 的一个重要致病因素。张教授从中医学角度分析,Hp 致病应属于中医的“湿热邪毒”[2]。毒邪久滞于胃络,则毒腐成疮,瘀结成积,从而导致不典型增生甚至癌毒的产生。张教授认为“滞邪贵乎早逐,毒瘀不去络滞不通,则病不廖”。

2 运用“通滞法”辨治CAG及PLGC的用药特点

2.1 燮理纳运,消积导滞

脾虚为本,纳运失司,积滞于中。张教授以消积导滞为基本治疗原则。临证健脾多用四君子汤变方(党参、生薏苡仁、炒白术、炙甘草)为底方,导滞则善用保和丸、枳术丸及枳实导滞丸。对于脾气虚兼阳虚者,常以炙黄芪易党参;对于脾气虚重证,则以补气力量更强的生黄芪为君,同时佐以小剂量升麻、柴胡升举脾胃清阳之气,3~6 g 为宜。有研究[5]证实,黄芪的有效成分对于胃癌前病变黏膜具有保护作用。保和丸由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陈皮、连翘、莱菔子组成,该方药性平和,无偏寒、偏热之嫌,亦无大补峻泻之弊。临证用药组方,张教授常用其法而不泥其方,巧用枳实、白术核心药对。该药对“一缓一急,一补一泻”,其中白术有健脾益气之功,枳实则和降胃气、行滞消积,《日华本草》言其“健脾开胃,调五脏,下气,止呕逆”。本课题组前期研究[6]表明,枳术丸能提高胃肌条的收缩频率与振幅的变化率,同时有利于提高摄食量、胃排空速率,能较快清除胃内的残余物,证实了枳术丸具有健脾和胃、行气消胀的作用。张教授应用的白术有生用和炒用之分,且随白术用量不同,枳实、白术药对的补泻侧重也有所区别。生白术消痞之力较强,对于食滞者,张教授临床常选用15 g;若食滞进一步加重,出现脘腹胀满拒按、厌食呕恶之症,则加大剂量至25~30 g;若出现大便秘结,则药量可酌情增至30~40 g。炒白术则以补益之效见长,因此对于脾胃虚弱、多食之后出现胃脘胀闷,同时伴有大便溏泻之人,常选用15 g。

张教授注重抓主症而兼顾次症,对于食滞引起的其他兼症,常于枳实、白术药对的基础上,灵活选配药物。对于饮食过饱,以致胃脘胀痛、嗳腐吞酸、甚则反食呕吐者,常取保和丸之意,加用半夏曲、陈皮、苏梗、炒神曲、炒莱菔子、连翘、全瓜蒌等药。半夏曲为半夏加面粉、姜汁等制成的曲剂,其消食之力较强;陈皮味苦辛而性温,能理气健脾,对中焦寒湿气滞者尤宜。苏梗能理气宽中,消除胃脘胀满。对于宿食不化,变生内热,而见脘腹胀满、口气臭秽等症者,则可加入黄连、苦参等药,以清热导滞。

2.2 平木疏土,理气行滞

脾胃升降失司,气机失于流转滞于中焦。气机郁滞,疏泄失常,木郁土壅,反伤脾胃。临床表现胃脘胀痛、不思饮食等症。针对此类以气滞为主的CAG 及PLGC 患者,张教授常予四君子汤联合四逆散或逍遥散加减化裁,以达土实肝木不能克、理气行滞之效。值得注意的是,张教授临证强调疏肝之余,同时关注肝阴是否有伤。一方面,脾虚日久,气血生化无源,可累及于肝阴;另一方面,疏泄之药太过,亦能伤阴。故常加入白芍15~30 g、炙甘草6~10 g,酸甘化阴以养肝体。因四逆散中柴胡亦有劫肝阴之弊,张教授常以香附、木香、元胡、郁金、陈皮等药物代替。香附性平味辛,木香性温味苦辛,二者均为行气疏肝之要药;郁金为血中气药,元胡则能行气破血,二者相伍使用,气行则血行。枳壳较之于枳实,气散性缓,而行气消胀之力更强,因此对于仅因气滞而见痞满,未见食积、便秘者,常用枳壳治之。若胃脘胀满兼有见湿热之象,则用苦温性烈之厚朴下气除满燥湿;若胀满兼有疼痛,可用娑罗子以理气止痛。

2.3 制水化滞,养阴润枯

湿邪久蕴滞留,或从寒化,或从热化。寒化则经脉气血失于阳气温煦,亦使气血凝结阻滞,涩滞不通则腹胀、腹痛等。《灵枢·师传》谓:“胃中寒则腹胀,肠中寒则肠鸣飧泄”。治疗常以温运化湿之法,祛除滞留于脾胃的寒湿之邪,常予理中汤、小建中汤温运寒湿,方中术、姜辛温上行以交阳,参、草甘缓可益阴,中焦温运,滞寒得解。从热化则湿热之邪滞淫脾胃肠道,则消谷善饥、肠鸣腹痛等,常予三仁汤、连朴饮清热利湿。其中三仁汤中杏仁宣发肺气,蔻仁调畅中焦,薏苡仁疏导下焦,半夏、厚朴苦辛温化,滑石、白通草、竹叶淡渗利湿。本方集宣上、畅中、渗下诸法,使湿邪从三焦分消,且湿邪易阻滞气机,该方有调畅气机之功。祛湿不可过燥,当用性味平和之品,如薏苡仁、茯苓、白扁豆除湿而不燥。

同时根据患者伴随症状以做加减,若口中异味较重者加藿香、佩兰以芳香化湿;湿热阻遏气机,胸中闷窒者常加栀子、豆豉;兼有痰湿者,加入陈皮、半夏、砂仁等燥湿化痰;痰湿内扰兼有热者,常选用温胆汤化裁;若CAG及PLGC湿热伤阴者则予石斛、沙参、麦冬、玉竹、芦根等养胃阴,正如土壤需施肥灌水以防作物枯萎。“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张声生教授喜用苦参、茵陈、玉米须等予湿邪以出路,《温热论》有云:“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2.4 祛瘀解毒,消癥通络

CAG 及PLGC 进展至后期,往往多种胃滞兼夹,病机复杂,且呈本虚标实之症,因此张教授在对CAG 及PLGC 宏观辨证的基础上,常结合内镜下胃黏膜病变的具体表现、病理检查结果等进行微观辨证[7]。病变后期胃络瘀阻,内镜下表现为胃黏膜呈颗粒或结节状,伴黏膜内出血点,黏液灰白或褐色,血管网清晰可见,血管纹暗红[8]。病理报告提示不典型增生时,常用三棱、莪术、蜂房等活血化瘀散结之药,联合地龙、丝瓜络等通络之药,两者取类比象,以达事半功倍之效。有研究[9]表明,三棱、莪术具有显著的抗炎、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可改善胃黏膜血液循环,抑制细胞增殖,进而阻碍胃黏膜癌变的进程。蜂房一物,《本草求真》谓其“为清热软坚散结要药”及《滇南本草》载“治一切虚证,阳痿无子,采服之”,是为攻补兼施之品。为提前阻断癌变进程,亦常选用藤梨根、马齿苋等被证实具有抗癌作用的中药[10-11]。临证用此药应注意用量,且应配合补益之药以防戕伐正气。同时,张教授注重运用活血兼行气之药,吴鞠通有云:“善治血者,不求之有形之血,而求之无形之气”,如川芎、元胡、郁金等;血瘀有热者,常选用丹皮、赤芍、酒大黄、丹参等凉血活血之品;若为女性经血色暗,痛经兼夹血块者,常予桃仁、红花配伍之。

为寻求控制并逆转本病向胃癌发展的良药,张教授数十年潜心熟读经典,临证活用经方,师古研创了“萎胃治疗方”,方中党参、炒白术、薏苡仁健脾补中;枳壳、紫苏梗、木香、莱菔子、旋覆花、煅赭石理气降逆消胀,白豆蔻温中化湿,白芍柔肝和营,焦三仙、连翘消食导滞;三七粉活血化瘀,白花蛇舌草、蜂房清热解毒、利湿散结。全方攻补兼施、升降相因,切中CAG 及PLGC 主要病机,以扶中气、祛毒化瘀为主旨[12]。有研究[13]表明,根除Hp可减少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肠化生的发生,有助于胃癌的预防和治疗。张教授针对Hp 阳性的CAG及PLGC患者,在标准四联疗法根除Hp的基础上,审证求因、因人制宜,并常选用黄连、黄芩、蒲公英、栀子、半枝莲、败酱草等清热解毒之药祛除Hp 邪毒。当然,也不能见菌治菌,应辨病与辨证结合,合理应用清热解毒、清热化湿等药。。

综上所述,张教授强调治疗时应根据脾与胃的生理之性和病理之变,把握食滞、气滞、湿滞、络滞虚实夹杂之本质,以不同“通滞”之法治之。临证遣方用药不可单纯补养或一味通泄,忌见虚补虚,应突出健脾导滞,且健脾勿忘通降和胃、化湿理气、消癥通络,并提出“以通为补,以化为用”的治疗原则。

3 经典病案分析

张某,男,57岁。初诊:2018年10月17日。主诉:间断左上腹胀满伴嗳气5年。患者5年来左上腹胀满伴嗳气,饮酒、进食后加重,反酸、胸骨后烧灼感,口干喜温饮,口苦、口中有异味,无吞咽困难、无恶心呕吐,纳一般,不敢多进食,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白腻微黄,中有裂纹,舌下有瘀络,脉弦滑。平素觉神疲乏力,因病易急躁焦虑,近2年体质量下降近15 kg。2018年9月27日胃镜检查显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结果提示:重度萎缩性胃炎,重度肠化,轻度异型增生,体小弯灶性出血。既往有饮酒史33年,白酒2~3斤/周,已戒酒4年。西医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伴重度肠化,轻度异型增生;中医诊断:胃脘痛(脾虚气滞证为主,滞损兼夹);治则:健脾理气行滞,祛瘀解毒通络。方药组成:炙黄芪15 g、炒白术10 g、生薏米25 g、三七面3 g(冲服)、莪术10 g、厚朴10 g、木香10 g、黄连5 g、元胡15 g、蜂房5 g、藤梨根10 g、丝瓜络10 g、娑罗子10 g、瓦楞子25 g、苦参15 g、炒神曲15 g。予14 剂,水煎温服,每日1 剂,分2 次服。并嘱患者忌食辛辣刺激、腌制等食物。

2018年11月21日二诊:服上方14 剂,自行续服14剂。患者进食后左上腹胀满稍缓解,反酸及胃中烧灼感亦稍缓解,口中异味较前减轻,仍时有口干、口苦,情绪易急躁易怒、仍觉神疲乏力。纳可,眠安,二便调。近期体质量无明显变化。舌淡红,苔白微腻,有裂纹,脉弦滑。患者前症已有缓解,故去气味雄厚之厚朴;但情绪急躁、口苦,肝气横逆之象较为明显,故改丝瓜络为橘络,并加入预知子、合欢花,以加强疏肝解郁之力;考虑到患者为癌前病变,改苦参为白花蛇舌草,在清热之外,增强解毒抗癌的功效。方药组成:上方去厚朴、丝瓜络、苦参,加橘络10 g、预知子10 g、合欢花15 g、白花蛇舌草25 g。予14 剂,煎服法同前。

2018年12月19日三诊:服用上方14 剂。患者左上腹胀满较前好转,偶有反酸、烧心,嗳气不明显,口干口苦减轻。情绪较前平静,乏力感减轻。纳、眠可,大便色黄成形,每日1~2 行,便后腹胀减轻,小便调。舌淡红,苔黄微腻,左侧见红点,脉弦滑。考虑患者诸症皆减,为防香燥之药伤阴,去木香、娑罗子、预知子,加入白芍以涵养肝阴;便后腹胀减轻,故加入莱菔子,增强理气通便之效。方药组成:上方去木香、娑罗子、预知子,加莱菔子15 g、白芍15 g。续服14 剂,煎服法同前。

后患者每1~2月复诊,于前方基础加减化裁,继续口服中药汤剂治疗半年余,患者诸症缓解。2019年8月复查胃镜及多部位定标取材病理提示:中度慢性萎缩性胃炎,轻-中度肠化,未见异型增生。患者为求进一步调理,仍坚持门诊复诊。

按:张教授临证对于初诊患者,需先四诊详查患者症状、体征,仔细询问病史,明确患者当前最痛苦的症状或对疾病预后有较大影响的症状。再寻找症状之间的病机联系,概括出最符合患者当前状态的病证。结合本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胃肠镜、病理检查结果,患者是以脾虚为本,气滞湿阻、胃络瘀滞为标。患者为老年男性,既往有多年饮酒史,且喜腌制食物。酒性偏湿热,日久形成湿热之邪滞留中焦,伤及脾胃。湿滞气机,脾胃升降失司,饮食纳运不及,致使上腹胀满,进食后加重,并见反酸、烧心、口臭、纳少等症象;患者担心胃癌前病变发展为胃癌,情绪易急躁焦虑,进而碍滞肝气,横逆犯胃故出现口苦,且易加重病情;脾虚气血精微无法灌溉四傍,故觉神疲乏力;舌淡红、苔白腻微黄乃湿热之象。治疗以健脾理气行滞,祛瘀解毒通络为法,选用“萎胃治疗方”进行化裁。患者年老体虚,故改党参为炙黄芪,增强补益之功;易白花蛇舌草为藤梨根,增强解毒通络抗癌之效;厚朴、炒神曲有理气行滞之效;莪术配伍丝瓜络增强祛瘀通络之功;加苦参以助黄连清热燥湿,消除患者缠绵湿热邪气。患者二诊时效果不显著,并非用药谴方有失,而是CAG及PLGC病势缠绵,多种胃滞兼夹,药力及服药时间需累积到一定程度方可显效。张教授谨守病机,三诊时患者症状如期出现缓解,同时也凸显和佐证了理法方药的准确性。通过近1年的调理,患者复查胃镜提示胃黏膜病理改变较前减轻。此病案治疗过程提示“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谨守病机,终可见疗效。

猜你喜欢
脾胃教授患者
怎样和老年痴呆患者相处
中老年保健(2022年6期)2022-11-25 13:49:39
好脾胃 养出来
中老年保健(2021年5期)2021-12-02 15:48:21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1-11-27 00:45:49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今日农业(2021年15期)2021-10-14 08:20:30
甲减患者,您的药吃对了吗?
中老年保健(2021年2期)2021-08-22 07:27:52
脾胃升降平衡才健康
刘排教授简介
认知行为治疗在酒精依赖患者戒断治疗中的应用
脾胃气滞多因肝胃不和
基层中医药(2020年1期)2020-07-27 02:44:06
医改如何切实降低患者负担
中国卫生(2015年11期)2015-11-10 03: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