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强 王春帅 毕炳坤王琦
(1.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一地质矿产调查院,河南 洛阳 471023;2.河南省金银多金属成矿系列与深部预测重点实验室,河南 洛阳 471023)
豫西熊耳山雷门沟钼矿床位于东秦岭钼矿带东段,东西长4.2 km、南北宽约2.4 km,地理坐标:东经111°53′12″~111°55′26″、北纬34°11′42″~34°12′59″,是已探明的超大型斑岩型钼矿,累计查明钼矿石量84740 万t,钼金属量677450 t,Mo 平均品位0.080%,主要有花岗斑岩型、片麻岩型、角砾岩型矿3 种类型。矿体赋存标高140~776 m,厚度10.00~602.24 m,总体走向300°,倾向南西,倾角5°~10°,矿床顶底板围岩为花岗岩、片麻岩、爆破角砾岩,为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裂隙充水矿床。雷门沟钼矿自1980 年开始勘查,2005 年5 月开工建设,2006 年投产,日处理矿石3000 t、99 万t/a,开采规模达到中型。
区内研究程度高、成果丰硕,如罗铭玖、李永峰、郭保健、陈小丹等专家学者多从成矿作用、成矿模式、找矿方向、矿床成因等地质角度对该矿床进行研究(罗铭玖等,1991,2000;李永峰等,2005,2006;郭保健等,2005;葛虎胜等,2008;白凤军和肖荣阁,2009;陈小丹等,2010,2011,2012;褚松涛和陈刚刚,2011),但对矿床开采技术条件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次通过地质调查工程、水文地质试验等方法,从水文地质角度,对雷门沟钼矿床水文地质条件进行研究,填补了该方面的空白,丰富了研究成果;采用比拟法预测了矿坑涌水量,为矿山安全和开采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对该区域水文地质工作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区域位于东秦岭熊耳山东南麓,地形北西高南东低,南抵伊河,属浅切割中低山区,海拔550~931 m,相对高差150~250 m,水系呈北北西—南南东向分布,属黄河水系,伊河支流,沟谷呈“V”字型发育,主沟有高都川、德亭川、龙潭沟等,呈北西330°方向展布。
根据区域水文地质分区图(图1):东部以伊河二级水文地质单元的上游高都川为排泄边界,南部以陶村断裂为隔水边界,西部以花山、鹰咀山分水岭为隔水边界,北部以花山至露宝寨山脊分水岭为隔水边,形成相对封闭的独立水文地质单元。可划分为:伊河河谷松散岩类孔隙水区(Ⅰ)、中低山碎屑岩类裂隙水区(Ⅱ)、陶村断裂北花岗岩类裂隙水区(Ⅲ-1)、片麻岩类裂隙水区(Ⅲ-2)、安山岩类裂隙水区(Ⅲ-3)等5 个水文地质区。雷门沟钼矿位于Ⅲ-1、Ⅲ-2 之间的地下水补给区。
地形北西高南东低,主要河谷为雷门沟、龙潭沟,海拔最高839.94 m、最低618.69 m,相对高差221.25 m,地形较陡,一般坡度25°~50°,局部60°以上,属中低山侵蚀地貌。
区域属半湿润半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四季分明。据嵩县气象局资料,最高气温43.6℃,最低气温-19.1℃,平均气温13.7~14.1℃;最大降水量1185.6 mm,最小降水量489.6 mm,平均降水量723.1 mm,降水多集中于七、八、九3 个月,占全年降水量的50%~60%。年平均蒸发量1821.1 mm,多年平均蒸发量2012.44 mm。
矿区内有雷门沟和龙潭沟呈近北东向分布。雷门沟位于矿区西部,全长约6.0 km,矿区内出露长度0.9 km,汇水面积有限,一般季节流量仅有2~3 L/s,旱季0.1~0.2 L/s 或断流。龙潭沟位于矿区北东,全长约3.0 km,矿区出露长度0.76 km,仅雨季有暂时性水流,水流汇集于下游龙潭沟水库。水质类型为HCO3·SO4-Ca 型。
矿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新太古界太华岩群片麻岩,岩性为黑云斜长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和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片麻理产状120°~135°∠25°~35°;次为混合岩化片麻岩、均质混合岩或条纹(条带)状混合岩,为夹于角闪斜长片麻岩与黑云斜长片麻岩层之间的层位岩石;第四系冲洪积砂砾石、粘质砂土零星出露,厚度9~14.3 m。
断裂比较发育,表现出多期次活动、力学性质具多次转变的特点。按其形成先后有北西向、近东西向、北东向与北北东向4 组。其中北北东向、近东西向断裂规模最大,活动期次也较多,是区内重要的控岩、控矿及赋矿的构造。
主要为元古宙中基性辉长岩、辉绿岩脉和燕山晚期的中酸性—酸性岩脉、小岩株,其中细微粒斑状花岗岩—角闪二长花岗斑岩小岩株为雷门沟钼矿床的成矿母岩;在成矿岩体顶部、边部和附近围岩中爆破角砾岩发育(李永峰等,2006)。
矿区位于陶村断裂北、Ⅲ-2 水文地质分区的南部,邻近陶村断裂。
(1)矿体与侵蚀基准面的关系:共圈定出钼矿体8 个,其中Ⅱ、Ⅲ号为主矿体,矿区最低侵蚀基准面标高690.3 m。矿体大部分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下,附近无大的地表水体,矿床主要充水含水层和构造破碎带富水性弱,地下水补给条件差(表1)。
表1 矿体与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关系对比
(2)矿体与地下水位的关系:根据15 个钻孔的稳定观测水位,地下水的基本特征是无统一的地下水平面,地下水位随着地形高低变化而变化,具山高水高的特点。地下水与地表水互相沟通,以浅层风化裂隙或构造裂隙为渠道,互为补给关系,受地下水水力性质制约,地下水位的标高大部分大于矿体的标高(表2)。
表2 主矿体Ⅱ与地下水位关系对比
(1)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层:主要分布于矿区西雷门沟和北东龙潭沟两侧,岩性为含砂粉土、砂砾石、碎石土,厚度10~20 m,水位埋深0.5~8.27 m,雨季松散土层中含孔隙潜水,旱季干枯基本无水。单位涌水量0.005 L/(s·m),降深4.36 m,渗透系数0.032 m/d,富水性弱,地下水类型为HCO3·SO4-Ca 型。
(2)太华群片麻岩、燕山期花岗岩浅层风化裂隙水:水位埋深为7.05~30.36 m,水位标高随地形变化,不构成统一的地下水面,在地势低洼处以片流形式流出,受季节变化明显。单位涌水量q=0.053 L/(s·m),降深8.01 m,渗透系数0.043 m/d。地下水类型为HCO3·SO4-Ca·Mg 型。
(3)太华群片麻岩、燕山期花岗岩深层裂隙水:裂隙不发育,以闭合性为主,含水甚微。根据ZK903钻孔在119.46~161.0 m 处(岩性片麻岩)注水试验,渗透系数4.16×10-6cm/s。
(4)隔水层:矿层的顶、底板围岩为斑状花岗岩、花岗斑岩、角闪二长花岗斑岩、爆破角砾岩等岩浆岩及裂隙不发育的片麻岩,结构致密,渗透性弱,均可视为隔水岩组。
含水岩层(带)主要为北北东向、近东西向断裂带,由蚀变花岗岩、构造角砾岩、碎裂岩等组成,胶结疏松,具承压性,以垂直补给为主,侧向补给次之,静贮量大,动贮量小,富水性不均一,总体富水性弱。含水层埋深一般在476~670 m 标高范围(局部750 m)。静水位标高644~692 m,局部717~746 m,水位高差最大102.52 m,无统一水面,含(透)水性差且极不均匀。钻孔单位涌水量0.022~0.103 L/(s·m),最小0.0064 L/(s·m)(表3)。
表3 构造断裂带水文地质情况
区内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受区域地质、地貌和人为等因素的控制(郝爱兵等,2008)。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大气降水通过地表基岩风化带渗入地下,经松散孔隙或网状裂隙作短途径流后,汇于地势低洼处,主要以片流的形式出露(局部以泉水形式排出地表),属近源排泄,部分进入深部后多沿破碎带呈带状运移;中深部地下水,地下水的直接补给来源主要为局部张扭性断裂破碎带的导水,一方面通过自然压力向深部渗透,另一方面通过承压向压力低的地区渗透。矿山排水是矿区地下水的主要排泄方式。
本矿床的充水水源有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采空区积水等,充水通道有断裂、基岩裂隙以及封孔不良的钻孔等。
(1)大气降水:矿山开采方式为露天开采,大气降水直接进入采场,为最主要的充水水源,在雨季应注意防范洪水;另一方面通过风化岩层渗透的方式进入下部岩层。
(2)地表水对矿床充水的影响:龙潭沟和雷门沟均处于露天采坑的上游,皆流经矿区,但汇水面积有限,一般季节流量2~3L/s,为矿床充水的次要因素,雨季地表水直接影响矿床开采。
(3)地下水对矿床充水的影响:地下水可分为浅层风化裂隙水、深层裂隙水和构造裂隙水3 种形式。地下水对矿床充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①浅层地下水,主要赋存于花岗岩类或片麻岩类基岩裂隙水含水层中,其富水性弱,受季节变化影响,是矿床的次要充水因素之一,其充水通道为渗透和风化裂隙导水,根据“SHK2804 水文孔中降深8.01 m 的涌水量为36.37 m/d,单位涌水量0.053 L/(s·m)”的结论,认为浅层地下水对矿床充水的影响较小;②构造裂隙水,是矿床的另一个次要充水因素之一,该类地下水的富水性较弱,通过ZK801 钻孔抽水,最大涌水量小于1.0 L/s,局部有富水性较强的地段;开采时应注意因水压的急剧降低导致的涌水现象,但总体富水性弱,水量不大,初期可能涌水较多,后期随着压力的降低,涌水量很快减少,对矿床开采影响不大;③深层裂隙水,矿体岩性以花岗岩、片麻岩为主体,爆破角砾岩次之,岩层致密坚硬,愈往深处,裂隙愈不发育,其对矿床充水影响甚微。
(4)采空区积水对矿床充水的影响:通过露天采场调查,目前在618m 采矿平台存在积水现象,为矿山开拓过程中,地下水涌入采场所致。通过访问矿山管理人员,矿山开采至今,通过大功率水泵排水,采场分布范围内没有对矿床充水造成影响。
(1)现状条件下采坑排水量:本文收集了矿区2017—2018 年1 个水文年的采坑排水资料,日抽水时间5~8 h。经统计,日排水量在326.13~483.55 m3之间,日平均排水量417.83 m3(表4);雨季日最大排水量640 m3(2017 年9 月23 日)。
(3)制造工厂化。绝大部分材料由工厂加工而成,精细化程度高,材料的耐火性、抗冻融性、防潮隔声等性能得到了有效保障。
表4 雷门沟钼矿露天采坑排水量统计
为复核露天采坑日常排水量,在618 m 标高采矿平台进行排水试验。经过527 分的排水,平均排水量70.46 m3/h(618.85m3/d 为约9 小时实测排水量,换算成232.07 m3/d 为24 h 排水量),降深1.72 m 时,可将采坑内积水疏干。与矿山日常一般抽水时间5~8 h 基本一致,不影响正常生产的时间基本相符。
(2)排水量预测计算:采坑充水来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次为浅表风化裂隙水和深部构造裂隙水。根据本次矿区水文地质工作程度,选择水文地质比拟法(陈晶晶和童彦钊,2019,高鹏浩等,2019;许卓朋和李彦伟,2020)估算618~486 m 标高(露天采矿段)未来采坑最大排水量。
设计开采最终境界面积为388947 m2,根据采坑排水量观测,618 m 标高露采段最大排水量640 m3/d(640 m3/d 为8 小时最大排水量,换算成213.33 m3/d 为24h 最大排水量),降深1.72 m;设计最终露采至486 m 标高段,按每剥离一个台阶12 m,水位降低值为14 m。采用的计算公式是:
式中:Q—设计采场最大排水量m3/d;
F—设计露天采场最终开采境界面积:388947 m2;
S—设计露天采场水位降深:每台阶14 m;
Q1—生产采场实测最大排水量:213.33 m3/d;
F1—目前露天采场实测面积:258479.23 m2;
S1—目前露天采场实测水位降深:1.72 m;
计算结果表明,未来矿坑最大排水量2613 m3/d。
(3)露天采坑排水量预测可靠性评价:露天采坑一个水文年最大排水量640m3/d,经复核,采坑排水量最大为618.85 m3/d,两者数据相近,客观真实。目前露采标高(618 m)已达限采标高(700~300 m)的1/5,水文地质条件较充分暴露,矿床充水因素来自大气降水、矿层顶板风化裂隙水及构造带裂隙水,呈弱富水性。且采坑排水观测时间满足了一个水文年的要求,故选择比拟法进行估算未来矿坑最大排水量较为可靠,所计算的排水量基本符合实际,矿坑的排水量预测结果可作为矿山开采设计的依据。
(1)大气降水和地表水是地面防水的主要对象,在采场周边修筑排水沟,防止雨水和地表水通过风化岩层渗透的方式进入下部岩层,或者通过其它方式引走坡面流,使其不再被允许流入采场。
(2)在矿山开采过程中,加强开采技术条件研究,防止地表水与爆破裂隙、构造裂隙的联通,从而导致矿坑突水事件的发生;设置蓄水池储存地表水和采坑地下排水,防止采坑地下排水造成水资源浪费现象发生。
(3)从矿区十多年的露天开采实践上看,采取“堵排结合,排水降压,以排为主”的总体原则(南晋武,2019)、在开采过程中坚持“有疑必探”“先探后掘“的防治水思想行之有效,避免在掘进过程中,遇到局部有富水性较强的地段时可能出现的瞬间突水事件。
(4)建立地下水监测系统,专人对矿区及周边区域进行监测和巡查,对矿坑排水量进行实时监测,指导矿方防治水工作(闫朝波,2019;许卓朋和李彦伟,2020)。
本次通过地质调查工程、水文地质试验等一系列工作,查明了矿床水文地质条件。
(1)雷门沟钼矿床处于水文地质单元之补给区,大气降水是矿床的主要充水因素。
(2)主要钼矿体大部分虽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下,但附近无大的地表水体经过,不构成矿床充水的主要因素。
(3)露天采场主要充水地段为北北东向、近东西向断裂带,矿床浅层裂隙充水含水层和深部构造破碎带总体富水性弱,为裂隙含水层充水为主的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矿床。
(4)根据采场排水试验,采用水文地质比拟法预测未来矿坑最大排水量2613 m3/d,经矿山近两年的检验,结果较为可靠;深部开采防治水的总体原则为“堵排结合,排水降压,以排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