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意识与无意识的历史考察
1.1意识与无意识的起源
意识(consciousness)是哲学史上最古老的话题之一,无意识(unconsciousness)则是与之相伴的一个概念,两者一起为人们带来诸多困惑。对于意识,尽管争论颇多,总算大多数人都承认确乎存在某种可称之为“意识”的机能、状态或结构;然而在无意识问题上,甚至连这种一致都很难达成。当人们追问无意识是否存在,或者意识和无意识的关系问题时,其解答实际上都基于对意识本身含义的破解——只有首先明了人们是在怎样的话语体系中讨论意识和无意识,才能对这两者做出某种界定,并进而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
意识是一种过程,但不是一种和其他心理过程并列的特殊心理过程,而是存在于一定时刻中的心理过程的总和。并认为意识是一种“动态”,把意识和活动联系起来。意识具有定向性,总要指向并表现一定的客体。意识和无意识中有一个界限,即意识阈。
1.2意识的心理学理论
从以上这些早期论述中,可以找到当今意识和无意识概念的源头,也能发现对两者关系讨论有深远影响的一些观点。不过,真正将意识和无意识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从而使人们第一次有可能通过实证视角来研究两者的关系,则已经是心理学诞生之后的事。“意识”这一术语最著名的提出者是机能主义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而“无意识”往往和弗洛伊德的名字联系在一起。
1.3无意识的心理学理论
十九世纪以来,不少心理学家、生理学家和哲学家还对无意识的问题发表了许多见解,随后形成了精神分析学派。
费希纳认为,没有无意识感觉存在的假设,心理学是行不通的。冯特、赫尔姆霍茨、茨里诺尔及其他心理学家也断言,无意识现象的推理是存在的。哈特曼深入地研究了无意识特有的理论——“无意识哲学”。他在确定其任务时写道:它应当“研究相对的无意识和绝对的无意识,并且在生理上的无意识基础上,从相对的无意识出发,通过绝对无意识的个体活动,在机能和实体的一元论的意义上,提高到形而上学的无意识现象上去。”
哲学中的无意识概念得到了自然科学在理论上的充实。李拔、让内、普利诺的著作都为研究心理生活深处及其无意识状态提供了条件。
精神分析学派,又叫弗洛伊德主义,是现代心理学和医学心理学中的主要流派之一。1900年由奥地利弗洛伊德(1856—1939)开始建立的。从上个世纪末直至今天,经历古典的精神分析到修正的精神分析,再到新精神分析以至后精神分析,弗洛伊德所奠基开创的精神分析学始终随社会时代的变迁而变迁。关于无意识的理解,不同时代背景下心理学家的理解发生着改变。
1.4有关意识和无意识历史分析的结论
从上述对意识和无意识的历史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意识和无意识的概念东方比西方出现得早,比灵魂,心灵、心理等概念出现得晚,从严格意义上说,真正作为哲学心理学和独立科学的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还是近代的事。
第二,德国哲学心理学家如莱布尼茨、赫尔巴特、康德,谢林和黑格尔等,尽管他们是唯心论者,但是由于他们对意识和无意识的一些论述不同程度地符合辩证法的思想,因而在人类心理学史上是有贡献的。主要表现在:
(1)把意识视为人所特有的一种精神能动性;
(2)把统觉视为意识“创造性综:合”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
(3)堤出了一个“意识阈限”的概念,为划分意识和无意识领域提供了一个尺度;
(4)承认意识是在活动中形成的,并对意识、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作了历史的分析;
(5)指出意识和无意识具有同一性,它们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转化的。
第三,近代心理学形成为独立的科学以来,许多学派都把意识或无意识的问题提到了心理学专门研究对象的地位,并通过实验研究形成了一系列有关意识或无意识的心理学理论。除了精神分析是以研究无意识为核心的学说而外,其他绝大多数的学派则属于意识心理学的范畴。各派虽多以唯心论为其理论基础,但也有一些很有价值的看法。主要表现在:
(1)指出意识也是一种过程,而且“不是一种和其他心理过程并列的特殊心理过程”,所谓意识野,也不过是“那些存在于一定时刻中的心理过程的总和”;
(2)指出统觉是把心理内容纳入清晰理解的过程,也是过去经验背景、知识、一般心理状态对当前知识过程的影响的结果。并认为大脑额叶的皮质是管辖统觉机能的中心;
(3)认为意识具有定向性,总要指向并表现一定的客体;
(4)认为意识是一种“动态”和“觉态”,把意识和活动、觉察联系起来;
(5)认为意识是对经验事物的整体性及其含义的显示。
2.意识和无意识关系的演变——从对立观到统一观
西方心理学的发展上存在两大潮流——實验心理学和诊疗心理学。实验心理学起源于学院研究,以冯特为主要开创者;诊疗心理学是从精神病研究和心理治疗中产生的,首先在弗洛伊德手中形成系统的理论。二者关于意识与无意识看法的截然不同。实验心理学是从意识分析到行为分析再回到意识分析或较客观的意识分析;诊断心理学却是从无意识研究起步、由于有临床经验和观察资料的不断积累而进入意识主导作用的研究。前者重视基础分析,遵循的是自然科学还原路线,不论早期冯特以内省实验对意识元素的分析还是当代认知心理学以更客观的方法对意识过程的分析都是如此,目的都在于解决基础理论问题。后者却宁愿从无意识与意识本身和社会生活的关系出发,倾向于人格发展的研究,不断扩大社会应用的范围,直到把人生意义这样最广阔的社会问题也包括在内,不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和超个人心理学都是如此。
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和超个人心理学三大学派关于意识和无意识的讨论是由意识和无意识的对立观到统一观的发展。这一发展过程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1)弗洛伊德的对立观;(2)阿德勒和荣格的修正;(3)奥尔波特、默里和哥尔德斯坦对意识的强调;(4)人本主义的统一观;(5)超个人心理学的意识层次论。
作者简介
罗西(1989—),女,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任职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