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免疫:如何从脆弱走向韧性

2020-12-28 01:57赵剑波
清华管理评论 2020年6期
关键词:脆弱性韧性危机

赵剑波

在危机面前,企业往往表现出脆弱性。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使得绝大多数的部门或企业经受了一场危机。全球经济承平日久,企业强调供应链的准时制和零库存,不会有太多冗余资源,甚至大都是高负债运营,均未做好危机应对的准备。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已故的王以华教授认为,企业组织像人类一样拥有自身的免疫系统,她于十年前提出了“组织免疫”理论。放到今天来看,组织免疫的相关研究依然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采用组织免疫的视角,组织韧性不再是简单的“恢复原状”,而是放在一个系统的、能力导向的视角下,按照“异己—脆弱性—韧性—免疫能力”的演化逻辑发展,组织免疫视角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组织韧性的内涵特征与培育机制。

组织脆弱性

韧性的反义词是脆弱。组织韧性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是识别风险和脆弱性。按照问题导向的原则,脆弱性是构建组织韧性的动力。组织需要复杂的风险评估和规划能力,以识别来自内外部经营环境的不同性质的威胁因素,构建应对和适应突然冲击的能力,避免潜在的威胁或者减少这些威胁产生的负面影响。这些因素包括有害健康的和有益健康的,来自企业内部或者外部,组织免疫研究将其称为“异己”。

组织脆弱性的根源

组织免疫作用的对象是“异己”,这些异己是导致组织脆弱性的根源,是所有对企业健康和生存构成威胁的因素,组织免疫会对这些因素做出“应答”,前提是能够明确组织异己的分类和对组织健康的侵害机制。如何准确客观地识别异己、对异己进行合理的分类,在怎样一个合理范围内容纳和排斥异己、对异己趋利弊害是企业关注的焦点。

对异己的划分有两个维度。一是从异己对企业组织的利害关系看,可以分为有益健康的异己和有害健康的异己。有益健康的异己能够维持组织的稳定性,促进企业的活跃性。有害健康的异己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阻碍力量,会使企业无法达到均衡和活跃状态,或破坏组织均衡与活跃的因素,甚至使企业消亡。二是从企业组织的边界看,可以把异己分为内部异己和外部异己。外部异己主要指企业边界外部影响企业均衡性和活跃性的因素,例如政治、法律环境的改变;经济环境的改变,如供求关系、贸易形势的变化;技术进步和创新;意外灾害和机会等。外部的有益健康的异己可以看作资源和机会,有害健康的异己指来自环境对企业组织的冲击,如同侵害人体的病毒(见图1)。

组织面临的威胁非常广泛,例如洪水、地震、暴雨、火灾、网络攻击、恐怖袭击等,当然也包括大面积传播的传染病。意外事件和突然变化常常对组织造成冲击,突发疫情破坏了全球供应链,恐怖袭击使得公众恐慌,金融危机造成市场瘫痪,工业事故对生态环境造成重大影响,对于这些威胁的应对塑造出组织韧性,而组织脆弱性正是组织韧性的对立面。明确这些威胁的特征对于减少未来负面事件和环境造成的不可预测性影响,以及理解真实的组织韧性水平是至关重要的。企业对大多数有害异己是无法控制和回避的,组织免疫的功能主要是防止和消除有害健康的异己。因此,本文中探讨最多的是有害组织健康的异己。

组织脆弱性的衡量

脆弱性代表组织对抗危机事件或者“异己”的程度和能力。组织脆弱性是由组织对异己的暴露程度,受异己干扰的程度,以及组织的适应能力共同决定的状态。从系统性视角看,组织脆弱性就是指组织在面临各种“异己”或危机因子的压力和干扰,可能导致组织出现危机的程度的衡量。组织脆弱性由三个维度构成:暴露性(exposure),易感性(sensitivity),以及适应力(adaptive capacity),三个维度分别代表了组织脆弱性的不同层面,是组织脆弱性的不同组成部分(见图2)。

暴露性是指组织接触危机或者异己的程度。异己是指来自于组织内外部可能导致组织危机的事件。危机或异己会对企业产生巨大的干扰,有时成为危机突发的直接原因,不仅影响到企业的战略性活动,而且对企业氛围和员工的心理都会产生强大的冲击。易感性是指组织缺乏吸收干扰和承受压力的能力,或者缺乏在危机干扰下保持基本结构、关键功能以及运行机制不发生根本变化的缓冲能力。易感性造成了企业之间危机应对水平表现的差异。适应性是指面对实际发生的或预计到的内外干扰和压力及其各种影响(不利或者有利的),而对组织系统内进行调整的能力。面对同样的危机,具有较强适应性的企业能够更好地应对从而将危机予以控制,而适应性较差的企业则容易出现危机甚至在危机发生后遭受更严重的打击。

组织脆弱性体现了组织的正常维持稳定的力量(适应性)和导致组织出现偏差的力量(暴露性和易感性)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可以认为,组织脆弱性与危机发生可能性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即脆弱性越高,危机发生可能性越高,反之,亦然。如果將组织脆弱性纳入危机管理,不仅可以采用脆弱性分析帮助企业规避危机发生可能性,而且将前瞻式(proactive)较应对式(reactive)危机管理的优势清晰地展示出来。前瞻式危机管理在危机前阶段就将脆弱性分析引入,企业将危机管理蕴含于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之中,通过脆弱性评估规避一些危机的发生,并提高企业的危机预防意识,尽可能将各种可能的危机因子消除于酝酿阶段,杜绝危机的爆发。而在危机后阶段的脆弱性分析帮助企业辨识新的脆弱点并提高组织危机后的恢复能力。

组织韧性

组织韧性是企业在面对外部冲击时的能力表现。源自拉丁文“resilio”的韧性(resilience)最初用来形容弹回去的动作。组织韧性可以被定义为组织受到冲击之后可以恢复到正常状态的能力。当面对重大变化时,一些组织在处理和应对意外事件甚至极端事件方面显得更成功,主要原因是韧性在帮助组织有效地反应中起到关键作用。组织应学会适应逆境,并在这个过程中,增强其克服未来挑战的能力。“韧性”一词已被用来描述那些能够对危机做出正确反应的组织的固有特征。

韧性代表着恢复力

不同的研究者对“resilience”有不同的译法,例如,“恢复力”、“压弹”、“韧性”、“弹性”。组织韧性更能体现“resilience”在组织研究领域中的独特涵义。组织韧性侧重于组织的能力维度,例如人类社会在经历环境变化的干扰后,其承受打击和从中恢复的能力。组织韧性体现了危机管理的主动性,因此韧性在危机管理中的意义越来越受到重视。

组织韧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危机损失和从危机中恢复的时间(见图3)。组织韧性不仅一种状态量,而且是一种过程量。在遭受危机打击下,通过组织的有效应对,将危机损失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并能够从危机中尽快地恢复起来。组织韧性同时具有静态特征和动态特征,贯穿在危机前、危机中和危机后整个阶段。

组织韧性可以看作是组织进行危机管理的学习、反馈和记忆机制。组织韧性可以帮助企业降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高韧性组织比低韧性组织具有更多应对危机的资源和能力,这些资源和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会帮助企业规避部分危机的发生。如果组织能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暴露性、易感性和適应性,使一次次的干扰和压力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组织就可以由脆弱变得坚强,在“组织脆弱-组织危机-组织免疫”的循环过程中,动态地趋近组织理想的健康状态。

韧性和脆弱性是相对立的两面,组织系统的脆弱性必然会导致其低韧性,因为脆弱性体现了系统易于遭受破坏的特性,而韧性则体现了系统能够抵制破坏和恢复健康的特性。组织韧性存在极限,一旦组织脆弱性过度,组织就会不堪一击。适度的压力/逆境水平可以使组织学习到如何战胜压力/逆境,而如果暴露在过于严重的危机中,则组织可能无法成功应对。不可预测的事件源于不可预测的环境。组织不能对类似SARS和新冠肺炎这样的不可预测事件进行详细的计划,它们只能通过构建组织韧性培育应对各种意外事件的免疫能力。就以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为例,相关机构一直在审视和研究其监测系统,但效果并不明显。在面对大规模流行病时,任何系统总有不足且反应缓慢,只有寄希望于大流行病永远不会发生。在不可预测事件面前,组织韧性有可能会失效。

韧性不仅是恢复原状

企业要能够在复杂动荡环境中经受冲击,善于恢复,但组织韧性却不仅仅是恢复力。恢复力是组织或社区在遭受损害后能够回到原始状态的能力。近年来恢复力培养已经成为危机管理理论和实践不断地追求的目标。如果组织能够迅速从危机中恢复并恢复到最初的状态,那么它们就被贴上了组织韧性的研究标签。这种以结果为中心的观点可能具有欺骗性,使得组织韧性没有作为一个完整的、以能力为基础的概念被接受和阐述。正如哲学家所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原状可能已经发生改变。经历危机之后,企业可能已经调整了经营状态,这些变化可能引起超越想象的变化。简单地复制以前的流程来实现恢复可能会导致冲突,而在危机发生时预定好的目标可能会变得过时。因为新旧现状之间存在严重的不适应,组织可能需要重组流程和重新制定目标。按照恢复原状的思路,危机永远不会结束。如果我们将危机视为一种连续的、复杂的现象,组织需要有持续地对正在发生的变化做出响应的能力。

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组织韧性研究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企业希望将其作为一种提高防范能力以抵御自然或人为威胁的手段。环境复杂性经常被定义为不可预测、无法解读、不确定性、具有潜在危险的状态,同时包括外部风险的不确定性和组织采取行动的不确定性。构建组织的反应系统,包括危机管理、灾害管理、安全和安全管理、业务连续性等,需要一种综合、多层次、多角度的方法,而组织免疫视角可能就是其中之一。因此,我们需要一个系统的、能力导向的理论框架,整合思考危机之前、期间和之后的不同阶段制定的具体实践。组织免疫正是这样的整体性视角,强调免疫能力对于组织成功管理危机的重要性,帮助我们扩展对危机管理理论的理解。

组织免疫

直到现在,我们对企业组织如何经历和处理危机机制所知有限。特别是组织从危机恢复的过程中,一些重要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回答。组织免疫能够提供一个系统的、能力导向的理论框架。王以华教授认为,企业组织具有免疫系统的功能,按照中枢、专职、周边系统的分工,应对内部和外部的威胁。

免疫力量的均衡

组织免疫系统具有调节功能,对异己的应对会提升组织的适应性。只有在适度的环境变化中,组织免疫能力才能健康成长。当环境相对稳定,企业都寻求长远、持续和稳定发展,经营管理水平也在逐步提高,从而抵抗外部环境变化的免疫能力不断增强。在变化过于激烈的环境中,如果环境变化程度超过组织免疫力所能承受的范围,则会导致组织灭亡。在环境变化较为剧烈的早期,企业的免疫能力较弱,突出表现为大量企业的消亡。当环境慢慢稳定之后,企业有时间和机会来调整内部管理结构和提升管理水平,从而组织的免疫能力大大提高。免疫能力提高的企业,会形成组织韧性,在未来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并且健康发展。

不同行业、不同性质的企业的免疫系统明显不同。企业对免疫力的需要与外在环境特征(客户需要、行业标准、尤其是企业免疫不足所产生的风险成本)、企业自身特征(业务性质、资源禀赋状态等)、企业的战略选择有关。我们可以通过企业实际免疫能力与免疫需求的相互关系来定义“企业健康”、“免疫健康”、“免疫过度”、及“免疫不足”,并可以推论得出企业可以采取的三种为了达到健康状态而采取的战略调整方式。企业的免疫需求表现为一个免疫力正常的“健康”区间,即所谓免疫需求的上限与下限之间的区间。免疫能力低于“免疫健康区间”的下限时“免疫不足”,为免疫缺失状态;免疫力处于“免疫健康区间”内,免疫正常,企业也应该处于健康状态;免疫力高于“健康区间”时,“免疫过度”,为免疫亢奋状态。因此为了达到“免疫健康”,企业有三种战略选择:

●根据企业现在或未来的发展状态所产生的免疫需求来调整免疫系统;

●根据企业免疫能力的现状来调整企业发展战略,从而改变企业的免疫需求;

●同时调整免疫能力与免疫需求。

从相关企业实践中,我们可以感觉到企业存在着两套子系统:一套是以业绩、扩张为导向的企业发展子系统;一套是以稳定、安全为导向的企业免疫子系统。企业的发展系统在为企业带来发展、带来活力的同时也为企业带来风险、带来异己,而企业的免疫系统则负责识别、清除这些异己,并实现自我稳定。而从宏观上讲,企业的发展过程也就是发展系统与免疫系统的互动均衡,这种互动均衡表现在企业的各个层面,如图4所示。企业发展的过程是企业发展系统与企业免疫系统之间不断平衡、相互制约的过程。两种系统均存在于宏观环境层面、企业战略层面、组织设计层面、企业文化层面、企业制度层面等。两个子系统的关系均衡,则企业发展健康;两个子系统关系失衡,企业发展不健康。

猜你喜欢
脆弱性韧性危机
区域生态脆弱性与贫困的耦合关系
数字孪生技术打造韧性城市
主题:建设韧性城市 助推城市发展
基于PSR模型的上海地区河网脆弱性探讨
“轻车”
停电“危机”
笑中带泪的韧性成长
“声”化危机
河口正陷入危机
基于脆弱性的突发事件风险评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