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锋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时,对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发展木耳产业实现整村脱贫深情点赞:把小木耳办成了大产业。总书记指出:发展扶贫产业,重在群众受益,难在持续稳定。要延伸产业链条,提高抗风险能力,建立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本文从“小木耳,大产业”内涵的深刻理解、秦巴山区产业扶贫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及产业扶贫发展路径选择的思考三个方面,就“小木耳,大产业”对秦巴脱贫致富的启示进行探讨。
精准领会“小木耳,大产业”的丰富内涵
总书记为柞水木耳点赞,是对当地产业扶贫工作的肯定,同时也是期望,内涵丰富、意义深远。柞水木耳产业发展的成功案例,给秦巴山区破解产业扶贫发展难题开出了药方、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模板。作为柞水县脱贫摘帽和木耳小镇从无到有的见证者,仔细追寻柞水县金米村发展的历程会发现,该村之所以能做大做强做优木耳产业主要得益于四点,也就是“小木耳,大产业”的内涵:
一是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选好选准带头人和驻村帮扶干部,接续发力、久久为功,扶贫先扶志,彻底摒弃“等靠要”思想,充分调动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形成干群关系大融合、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正能量发展氛围。
二是因地制宜。产业扶贫项目的选择和确定,不是灵机一动的拍脑袋说干就干,也不是人云亦云的复制粘贴,而是要在充分考虑当地地理、气候等资源环境以及群众的农作物种植习惯的基础上,会同帮扶单位科学谋划、科学决策确定。
三是三产融合。发展扶贫产业,种什么、怎么种是一产,种出来进行加工是二产,通过电商扶贫、消费扶贫等渠道对外宣传、向外销售是三产,三产缺一不可,但并不是一定要由某一家、某个合作社独立完成,根据各个个体实际,可以割裂开来分头发展,也可以“一条龙”发展。
四是集成发展。金米村的产业发展没有局限于木耳种植,而是将当地传统的中药种植产业继续传承,同时借助秦岭山区的旅游资源将乡村旅游扶贫与产业扶贫紧密融合,此外将产业扶贫与易地扶贫搬迁扶贫、生态扶贫通盘考虑、形成合力、集成发展,从而形成了“小木耳,大产业”的良性发展格局。
精准把脉秦巴山区产业扶贫发展现状
近几年,结合扶贫审计、督促整改以及脱贫攻坚督导检查,对秦巴山区陕南三市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过多次调研。得益于秦巴山区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陕南各县普遍农产品资源丰富,但受一些主观、客观因素的影响,仍有相当一部分地区发展停滞不前,当地的资源优势未能充分发挥,抱着金饭碗讨饭吃,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到位。调研走访的秦巴山区各县区的贫困村普遍都有四支队伍进行帮扶,但人多不一定力量大,个别地方队伍之间、甚至村组干部内部都未能形成合力,影响了产业扶贫效果的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的失声、失常、失效,不僅影响了产业扶贫的效果,更是影响了贫困群众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士气和信心。
(二)贫困村特色产业发展思路不清晰。秦巴山区遍地是宝,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各个县、镇、村在长时期以来,已各自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产品。但调查发现,有些地方没有实事求是进行客观分析,而是千方百计要搞创新,今天引进这个,明天引进那个,人云亦云、照搬照抄,似乎整天忙忙碌碌,但未能达到预期收益目标。
(三)产业发展停留在初始阶段,二三产发展滞后。产业扶贫不只是局限于种养业扶贫,它还包括资产收益扶贫、光伏扶贫、电商扶贫、旅游扶贫等模式。秦巴山区虽景色宜人、资源丰富,但也存在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年轻人多外出务工、留守的老弱病残发展产业劳力不够等不利因素。对农产品的销售自始至终就是产啥卖啥,有的地方甚至就是拿个塑料袋一装就拿去销售,连简单的包装、初加工都没有,更何谈什么认证、品牌战略。少有的加工也大多只是简单的初加工,说穿了也就是保保鲜、外观好看点。
(四)产业扶贫未能与其他扶贫方式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统筹规划。调研发现,有的地方产业是发展了,但交通成了产业长期稳定发展的瓶颈;有的地方好不容易发展了产业,但易地扶贫搬迁又把许多劳动力集中到了县、镇周边,原先发展的扶贫产业往返管护不方便,就近搬迁安置点发展产业又会造成损失浪费。比如某县认证的就业扶贫车间仅仅一年就有一半关门歇业,从事的产业不接地气、效益不佳,工人不走才怪,百余万元很快打了水漂。
精准选择秦巴山区脱贫致富产业发展路径
(一)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引领作用是根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落实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政治保证”。村支部书记是五级书记里最接近村民、村情的最基层一级,村里要脱贫、产业要发展都需要支书来牵头、支部来引领、党员来示范。秦巴山区各摘帽贫困县要进一步加强基层党建,强化组织保证,夯实产业发展责任,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将基层党建融入脱贫攻坚,让基层党建引领脱贫攻坚。要“选好一把手、配强领导班子”,对在产业发展中中饱私囊、只考虑自己的要及时调整,对不能带领贫困户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要及时撤换,对在产业发展中胡作为、乱作为、弄虚作假的要坚决问责,切实发挥好农村党组织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二)因地制宜选准选对扶贫产业是基础。金米村最初的木耳种植零敲碎打、不成气候,在规模种植木耳之前,还曾种过核桃、连翘。经过充分调研、论证,立足当地种植木耳有基础、有前景、缺技术、缺规模、缺资金的现实,缺什么补什么,将发展木耳产业作为撬动该村产业扶贫、推动整村脱贫的抓手,经过各方不懈努力,最终将“小木耳”做成了“大产业”,这也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现实印证。产业增收是脱贫攻坚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实事求是选准扶贫产业至为重要,门路对了、方向对了,只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聚焦优势,下足“绣花”功夫,把秦巴山区自身的比较优势发挥出来,就可以走出一条差异化的发展之路,秦巴三市必将会出现更多的“金米村”、“银米村”。
(三)协调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是关键。在金米村木耳产业链条上,主要有生产、加工、销售三个环节,打好三产融合发展的“组合拳”成为了“小木耳,大产业”的制胜法宝和关键所在。秦巴山区应立足自身资源优势打造各具特色的全产业链,通过创建特色小镇、现代农业园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延伸产业链条,把贫困户深度镶嵌在产业链上,着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光伏扶贫、电商扶贫,促进贫困地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同时要继续加快扶贫产品认定,深入开展消费扶贫行为,进一步拓宽产品销售渠道,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真正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
(四)统筹规划集成推进助力陕南循环发展是要务。产业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治本之策,但是发展扶贫产业不能自弹自唱,要结合秦巴山区的县情、镇情、村情通盘考虑、集成发展、一体化推进。金米村的成功表明,要把产业发展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结合起来,促进农村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彻底改变贫困地区整体面貌;要把产业发展与生态扶贫、易地扶贫搬迁、退耕还林结合起来,促进贫困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实现生态保护、扶贫脱贫一战双赢;要把产业发展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结合起来,促进增强村集体经济发展后劲,进而更好发挥带贫益贫示范作用;要把产业发展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促进要素配置、资金投入、公共服务优先向秦巴摘帽贫困县、镇、村倾斜,以强劲的产业发展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秦巴山区贫困县区虽已脱贫摘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但在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方面还需要做大量工作,距离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要以小见大,切实将“小木耳,大产业”理念融会贯通、落到实处,真正用“小木耳,大产业”理念促进产业发展、推进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在奋力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中发出秦巴声音、讲好秦巴故事、作出秦巴贡献。
(作者单位:陕西省审计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