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南
看到一则网络流行语说:“这辈子,你未必为一个人拼过命,但肯定给某个人投过票。”是啊,放眼各地,各种名目繁多的网络拉票,已经一浪高过一浪,大有成为某些行业和单位日常工作的标配。
近日,新华社记者揭批网络评比乱象,指出部分地区泛滥的不规范评比项目,透支政府公信力,牵扯基层公务员的精力,令企业不堪重负。报道称,有的地方“变相强制”基层公务员参与,甚至还发通知要求投票、點赞。一些企业也屡屡收到通知,要求赞助、参加并不情愿的评比排名,苦不堪言。“多位基层干部反映,网上投票耗时费力,有的评比每天可以投10次票,每次间隔1分钟到半小时不等;有时每天‘打卡耗时在1小时以上。”
的确,如今对众多的网民来说,被网络拉票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很少有人能逃出被拉票的怪圈。朋友圈这个本是用来展示自身、沟通人际关系的社交舞台,一跃变成了拉票圈。先不说以往几年间此起彼伏的拉票大战,就是今年的10个多月里,我在朋友圈或者微信群里,已经被相关机构、微信群中的熟人、不熟悉的人、有关微信群拉票多达十余次。问及一些同事、朋友,一年中都或多或少地被拉票多次,有的高达几十次。因此,提及网络拉票,很多人既无可奈何,又一脸不屑。毫无疑问,网络拉票成了近年新兴的网络“软暴力”。如果不积极参与,就会遭到熟人或者单位的鄙视。
拉票的高发区还是在教育领域、商业领域、学术机构等,拉票似乎成了各类评比表彰活动的一个标配。从优秀员工、优秀学生、优秀论文、最美医生、最美护士到活力宝贝、最萌宝贝,不一而足。由此还滋生了专事拉票的刷票公司等专业诈骗机构。还有的犯罪分子从中窃取公民的个人信息,用于诈骗活动。有的单位甚至把网络拉票当作政治任务来贯彻,必须人人参与,对指定的人投赞成票。不参与的就会遭到白眼,甚至是难堪。
那么,此起彼伏好多年的网络拉票何以如此盛行,至今没有偃旗息鼓呢?
首先,是利益的驱动。很多单位和个人,因为各类评选的需要,对网络投票情有独钟。凡是侥幸得票高的人,就会获得令人羡慕的名誉头衔和实际利益。因此热衷者无不百般吆喝,四方求助,恨不得全国的网民都投他一票。
其次,是作秀的需要,很多单位把网络投票当作重要的政治任务。活动发起者为显示“全民参与”的热潮和体现的“民意”,让朋友圈成了作秀的竞技场。本来人们对此并不感兴趣,但是发起者或以友情绑架,或以利害相告,使得众人无可奈何地被裹挟进去,稀里糊涂地投了票。自然这个失真的民意,被发起者拿来包装了自己的政绩或者是功劳、才艺等。
最后,网络拉票其实是一种“不当得利”,试图借助网络的巨大影响,达到个人获利的“弯道超车”,一个“拉”字,形象地概括了这种投票的手段,是靠着人情来达到目的。今天你投我一票,改日我还你一票,好不热闹。至于公平和公正都靠边站了。
那么,如何杜绝这个丑恶的社会现象呢?
毫无疑问,网络拉票的发起者,无论是企事业单位,还是社会团体,抑或商业机构,其拉票行为都是同中央有关文件精神相违背的,不但败坏了社会风气,还助长了浮夸、虚假的评优活动的蔓延,有损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让投票这一体现民意民情的庄严神圣的活动低俗化、商品化,助长了歪风邪气的发生,尤其对下一代的成长更是有害。
因此,凡是重大活动、重大评选都应严格限制网络投票。对网络投票应当界定范围和路径,有关部门也应出台网络投票相关规定。特别要加大对社会培训机构、文化经纪公司的管理,对网络拉票高发领域,采取必要的督导和监控。党政机关应带头杜绝拉票行为,为全社会作出风清气正的表率。
涉及投票的活动,事关参与者的民主权利的体现,为体现公平、公正,最好还是不要以网络投票进行。如果非得进行,主管单位要认真评估网络投票的必要性、可操作性,还要有严格的监督制度,防止人情票、虚假票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