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大潮永远奔流不息

2020-12-28 03:01鲁献启
时代报告 2020年11期
关键词:气质读书

鲁献启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发起成立读书会?

距今四五千年前,地球上曾先后出现过四个具有独立渊源的文明古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国。其他三个地方的古代文明后来都中断了,唯有中华文明没有中断。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化,五千年的智慧,绵延不断,薪火相传,这是世界上的一个奇迹,为什么?这里有一条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很早就有了造纸术、印刷术,有了文字,有了书籍,有了经典文化的滋养。如果没有书籍,中华文明不可能如此完善,人类社会也是不可想象的。生为中国人,我们骄傲,我们自豪,这是一种难得的福分,因为只有我们中国才有这么多经典著作,可以让我们去读,可以让我们重新反省人生。生在河南,福分就更大了,“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踏就是秦砖汉瓦”,中华文明、东方文明的根基就在这里。

德国前总理施密特说:“我认为中国之所以大有前途,是因为有一个共同的语言,包括有共同的文字,还有一个全民都受其影响的孔孟学说,将来还是要有一个现代的革新的孔孟之道来指导。”

读书对一个人来说,可以说是一辈子最重要的任务,不论出身怎样,人人都希望读书。古圣先贤讲读书的目的有三个:首先读书的第一目的是通晓人道,明白事理。通晓人道,即是懂得怎样做人。明白事理的“理”是什么?“理”就是天地良心。读书的第二个目的是变化气质,完善人格。即根据所明白的事理,所通晓的人道,去改变自己,使天地良心在我们的思想上,在我们的身上发扬光大。读书的第三个目的是拓展知识,学习技能。现今读书的目的被严重地颠倒了,学习技能成了第一位的,甚至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更有人,变化气质成了变化脸色、变化形状,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把原本首位的做人之道放在了末尾,甚至无所谓。

在西汉刘向眼里,“書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近代出版家张元济有句话:“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中国现代作家,散文家严文井说:“读书,人,才更加像人。”

人称“最才的女,最贤的妻,最慈的母”的杨绛说“读书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那是从提升素质说的。另有“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举动”,那是从提高品位说的。“读书是世上最低的投资”,那是从价值增值角度看的。还有“读书是女性的深度美容”,则是从改变气质说的。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说:“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这是读书之于人生的重大价值。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爱什么不能不爱读书,没什么不能没有知识。”“读书能吃苦,铺就未来路”“读书肯用功,人生见彩虹”“读书如吸氧,健脑出思想”“一日不用功,就会被鬼蒙”。经常有人说这样一句话,叫作“阅读改变人生”。那么阅读究竟能改变什么呢?阅读改的是人生的格局,阅读变的是人的气质。哪怕你在外在世界中的生活并没有改变,哪怕你仍然在做着原来做的事情,但是意义不一样,因为你的素质不一样了,你的气质不一样了。

精通历史典籍的晚清名臣曾国潘曾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可变化气质。”读书之时,需要静坐默思,缄口不言,久而久之,妄言的毛病就会改掉;读书之时,需要沉潜品味,投入情感,久而久之,麻木的弊端就会解除;读书之时,需要耐心思考,反复记诵,久而久之,焦躁的心境就会消失。所谓气质就是这样变化的,就是这样升华的。

孟子说:“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真可谓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肢,美之至也。

今人郑逸梅在《幽梦新影》中说:“面目之可憎与否,不在于美丑,在于其人之曾否读书,所谓腹中有书气自华也。”

现在有一种流行说法,说是一个人的长相好不好看,有没有气质风度,四十岁以前由爹妈定,四十岁以后由自己定。大量事实证明,读书确实能修养气质,能鲜活机体,润泽容颜,书中自有养生之道。满脸书色真的比满脸烟火色好看,真的比满脸酒色好看。读书滋补是春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终生的,企图因此沽名钓誉是可悲的,奢望转瞬间容颜大变是可笑的。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林语堂说:“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品味,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而只有抱着这种目的的读书才可以叫作艺术。”

阅读陶冶我们的性格,拓展我们的思维世界。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读书既享受他人的思考,也激发自己的思考。“《古文观止》观不止,《资治通鉴》可鉴今”。“不知世上观书上,不识今人看古人。”中国古代社会悠久漫长,中华文明之所以成为全球硕果仅存的、从未中断的文明形态,其重要原因之一,便是中国有着崇学爱书的社会基因,谓之“耕读传家久,诗书济世长”。

中国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朱永新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的阅读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在一定意义上,阅读就意味着教育,或者说教育就意味着阅读。阅读对于强化文化认同,凝聚国家民心,振奋民族精神,对于提高公民素质,淳化社会风气,构建核心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读书的重要性,表达他对阅读的热爱,痴迷和专业,向世界昭示中国政府重视书香社会建设的意志和中国爱读崇学的优良传统。他多次号召全党全国人民“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号召大家真正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享受,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命的必需。

今天我们到底该读什么样的书?

当今提倡“全民阅读”“书香社会”,它的实质就是“经典阅读”。何谓经典?有学者曾总结过经典的特性:传世性,权威性,耐读性,积累性。经典著作是真性流露,经典记录的是这个民族基因中的最高智慧,是以一当万的学问,不但一时可行,而且万世可行,不但一人可行,而且万人可行。超越时间,超越空间。读经典便是与圣人居,与圣人谋,高屋建瓴,源头活水,一个没有经典的阅读就算不上是真正的阅读。

纵观历史,那些古人所谓“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那些为后人敬仰膜拜的大家,哪一个不是学富五车的学问大家、一代宗师?教养、学养、修养、涵养,无一不与读书有关。其实,就是现代社会,谁又能将读书与获取智慧资本截然分开呢?谁又能否定读书的确是一个人学习工作生活走向更高层级的一道阶梯呢?

古往今来,“读书改变命运”深入人心,于是“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历数古代名人读书的故事,无不尽显“刻苦”二字。“囊萤映雪”“凿壁偷光”这些成语流传至今。

原国家文化部部长王蒙说:“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一个是生存,一个是学习。”他说,学习是我的骨头,学习是我的肉,学习是我的精气神,学习是我的追求、使命、奋斗,学习也是我的快乐、游戏、智力体操,学习是我的支撑,学习是永远不可战胜的堡垒,学习是我永远的主动性、积极性,学习是我立于不败之地的保证,学习是一个人的真正看家本领。王蒙还说:读书有多种形态,有悦读,有苦读,有攻读。“欢悦”如获得新的生命,这是一个高的层次。“头悬梁,锥刺股”是一种“苦读”。“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读一本书就像打下一座堡垒,讲的则是“攻读”。

读书不纯粹是为了向外求知,更是一种向内的检讨,所以有时候读书也很痛苦。归根结底,是良心使人痛苦,当你用生命去阅读时,这是耗费气力的。宋代大学问家苏轼说:“读过的书,走过的路,遇见的人,就是你的人生格局。”

中国人素有“敬惜字纸”的传统。据传,古人做人做事特别注重仪式。比如:在读书前要净手、焚香,甚至沐浴,营造一种良好的认知环境。今天我们要做到像古人那样,已不可能,照搬照抄也无必要。但我们必须明白其中的道理,仪式感是对生活的重视,有了这种仪式,让书更显神圣,让环境更为庄重,让生活更具美感,让人更有尊严。

人是有意义的动物,仪式不是以示风雅,仪式不是单纯的净手、焚香,它是一种巧妙的唤醒,能够起到提醒、警醒的作用,引起你对读书的重视,要求你在精神上不要被一些私心杂念所控制,让自己的精神处于一种无欲无求的状态。净手也是净心,心无旁骛地去苦读,在这种情况下,你读书才会更加认真,才能真正领悟。

我们可以尝试一下,一是选取几本特定的书籍。比如经典著作、古圣先贤传记。二是选择一个特定的时刻。比如雨雪天,路上行人少,而无车马喧,夜深人静之際,净手、焚香、然后诵读,慢慢地形成一种习惯,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再慢慢的成为一种修行,把读书与仪式融为一体,一定会让生命更有张力,让读书更为从容。

当你的阅读进入到敬畏,感受到一种期望之外的心灵激动,一种超越纯粹意义上的阅读体味和凝思,进而有了自卑,被书籍带进一个思想和反省的境界里,处于学习、思考、探索、创新的享受中,把阅读看成生命中的一部分,成为生命里的一种欲望,这就是经典的力量。宋代大儒朱熹诗云:“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这些年来,我对读书非常感兴趣,每当阅读自己挑选的、自己喜欢的那些书,不论是装帧设计,或是书中文章,看哪哪好,坐在书房里,人看着满柜子的书,书看着喜欢它的人,相看两不厌,恰似情人眼中的西施,不亦乐乎!对于那些高看几眼,厚爱几分,更为情投意合的,常常翻一翻,闻一闻,眯上眼睛,静静地回味着,感受着,两手时不时地去摸一摸,两眼时不时地暗送一点秋波,气息浸润其中,平添了几分生命的体温,真的是一种愉悦,一种享受。明代诗人于谦在《观书》一诗中写道:“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阅读真的就像永不枯竭的丰盛水源,盛开不败的鲜花绿柳。如今,一天不读书,就像一天不洗脸似的,干巴粗糙,脸皮都是紧的;一天不读书,就像没睡醒似的,迷迷瞪瞪;一天不读书,就像一天不刷牙似的,嘴里黏糊糊,出口气都带酸味儿。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黄庭坚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

书要读,更要有所思,读了那么多书,什么观点也没有,什么见识也没有,白读了。一本书读完,要合起卷来静静的思一思,考虑考虑,这就是思考。然后再认真地理一理,书中的那些观点对吗?站得住吗?符合事实吗?还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吗?你能和他理论理论、辩论辩论吗?这就是思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要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与实际结合,形成自己的认识,建立自己的体系,这就是思想。20世纪90年代,李泽厚就曾提出“学问家出现,思想家退出”的学术走向。多数人可能产生不了思想,但能够敢于思辨也好嘛,即使不能思辨,但至少也要动动脑子思考思考吧。“看多少忘多少”“知识有一万,见识无万一”,脑子一片空白,字字化为黑烟,如坠云雾中,既不开花,又不结果,更有甚者,受实用主义横行,功利主义作怪的侵蚀和影响,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那能说读书无用嘛?那是自己无用。

中国儒家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和“知行合一”之说,读书不在积累知识,其要在叩问真理,提升人生,乐在其中。孔子说“修己以安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

猜你喜欢
气质读书
郭初阳:读书真的太有意思了
读书使人进步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最具有诗人气质的大钢琴家
吉仓AOI理想就是看似简单无奇却气质非凡的成熟Style
我们一起读书吧
看四边形对角线的“气质”
What’s InsideDoesn’t Count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