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项鱼
今天,我走进他的办公室,茶几上的果盘里,有三个苹果。看到一个又大又红的高桩苹果,我问他:“这是啥品种?”他说:“中秋王,是这两年引进的新品种,在咱灵宝焦村镇推广种植。”我看见他的办公室的门背后挂着一顶草帽,很旧,饱经风霜。
几个苹果,一顶草帽,藏着灵宝苹果的故事。
他的办公室,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墙角的一个书柜,满满当当的都是书。
他依然老样子,与20多年前我见过的一样,话语不多,稳重干练。
他说:“时间过得太快了,咱们都过50了,总觉得还没干成事儿呢,可老了。”
我说:“年过半百了,岁月不饶人啊!”
我看见了他的丝丝白发闪着银光,看见了他大大的双眼透着疲惫,看见了他轻快的脚步,依然坚定……
他从书柜里拿出一本又一本书,说:“这都是我们编的乡土教材,浅显易懂,果农们最喜欢,可操作性强。”
他隨手递给我一本蓝色封面的小册子《苹果矮砧高效栽培技术资料选编》,我看见封面上写着:灵宝市果树技术推广站,2014年12月印刷,一共53页。
我说:“你的时间没有浪费,有你写的书为证。”
他微微一笑,连忙摆手说:“不值一提,我的本职工作,不足挂齿。”
我们说着说着,他又从书柜里拿出指导手册等,仔细一看,有十多本,他说,还有很多。
说起灵宝苹果,他可以说是近30年来灵宝苹果的从事者或见证者,他专注苹果事业34年,风雨无阻,无怨无悔;深入灵宝村村寨寨,传授技术,痴情不改。他就是灵宝市园艺局副局长、高级农艺师白建伟。
教有所乐
1985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来灵宝视察,挥笔题词“发展苹果和大枣,家家富裕生活好”,推动了灵宝苹果产业快速发展。
随着苹果种植面积的迅猛增长,产量逐年攀升,但技术人员匮乏,果农素质普遍不高,影响到果业的稳定发展。
为此,1987年县委、县政府成立了灵宝县第一职业高中,开设了河南省第一个职业高中果树专业班,专门培养农村果树技术员。
同年7月,从汝南园林学校毕业分配到园艺局工作的白建伟,被借调到第一职业高中,成为职业高中第一批专业课教师。
从教三年,他先后任教果树病虫害防治、果树气象等三门专业课程,培养了近500名基层果树技术员。他也重新认真系统地学习了苹果管理技术,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1994年,他与职高老师管双喜等人合写了一本《苹果栽培实用技术手册》23万字,是当时三门峡市职业高中首本乡土培训教材,印刷4000余本。这也是他写的第一本书,那时他才26岁。
如今,当年的职业高中毕业生,有的已在市直单位、乡镇走上领导岗位,有相当一部分还在农村,有的任村支部书记或村果树技术员,现在下乡见面后,喊“白老师”的还大有人在。
职业高中果树班创办的同时,市、乡连年举办学术讲座、新技术培训会、大奖赛等,常年邀请日本专家、全国知名果树专家来灵宝培训,传经送宝,在灵宝市许多乡镇形成了“学果树、爱果树、务果树”的良好气氛,培养了一大批果树技术员。
到1995年,全市经考核发证的果树技术员已达上万人,其中经省审核评定的高级果树技师就达100多人。学到技术、怀揣证书的技术员又纷纷走出家门,走向全国,到陕西、山西、甘肃、新疆等苹果新发展地区,进行技术指导。高峰时,全市外出果树技术人员多达2000人,指导全国8个省108个县的苹果产业发展。
可以说,1921年灵宝苹果引进栽植,带动了西北地区苹果产业发展;20世纪90年代,灵宝果树技术员走向全国,指导了陕甘宁新晋等地区的苹果技术。
果园为家
1996年,灵宝苹果已经有一定的种植面积。那时,全市每个乡镇都有苹果园,家家户户几乎都栽苹果树,苹果树是广大果农的“摇钱树”“致富树”“希望树”。
那年冬季,园艺局实行技术人员分乡包片责任制,推广新技术。他被分到苏村乡周家原村,一去就是十天半月,下地给果农讲解果树剪枝的技术要领。
他住在村部,吃饭在农家。冬天的周家原很冷,他住在那里,屋子里只有一个小煤炉。白天他在果园里给果农做示范,晚上自己在屋子里学理论,钻研果树技术。
刚到村里的时候,村民对他很疑惑,村民们说:“来个小娃娃,会教咱们啥?”
村里的老技术员杨继刚,当年50来岁,大高个子,爱说爱笑,是一个豪爽的汉子。在苹果管理上,他就是村里人的“定心丸”。
一开始,不说村里人,就是老杨对他也不服气,不认可。杨继刚在村里修剪果树几十年,他按照传统的修剪手法教会果农,大家已经熟练掌握了。但果农那时栽种的多是国光、红星,老品种居多,普遍都是粗放管理,红富士苹果刚引进没几年,果农对红富士管理还不甚了解,已栽种了七八年,还不结果,群众燥气地说:“红富士是公树,不会结果”“年年修剪年年冒(条),年年不结年年燥”。
技术员小白不慌不忙。他想:用事实说话,事实胜于雄辩。他觉得首先要让老技术员接受科学管理的观念,光说不中,要在树上亲自示范,见效果了,才能让老杨和果农们服气。
小白就跟着老技术员杨继刚在地里干活,专门拿10棵红富士果树做实验。小白说:“你的剪法不对,应该用锯子,不能把新稍嫩枝条都剪掉。”
他让果农把手中的剪子放下。他说:“不打头,让枝条自然生长,越剪结果越晚,不截不剪,营养才能积累,才能有利于成花结果。”他总结出 “多缓少截”“拿起剪子,放下锯子”“少用剪截堵,多用刻剥拉”等口诀,并且给果农在果园里现场讲述和示范。
到了第二年春天,他做实验的那10棵红富士果树,开花稠密多了,到了秋天,果子明显多了,又大又红,周围的几棵树,还是老样子。果农们看到了科学管理的明显效果,老技术员杨继刚竖起大拇指,说:“小白,我都没有服气过谁,这下子,我对科学服气了,你才是真正的技术员呢!让咱们的苹果多结果多卖钱,最好啊!”
第二年冬季,未等到局里安排技术人员包乡,周家原村及早来请他去指导。经过一冬的修剪指导,建成了标准化示范园1500亩,有力地促进了该村果品生产的发展,现在周家原村已成为全国标准示范(创建)果园、河南省优质苹果出口生产示范基地,全村苹果面积已达3500亩,是我市南部山区苹果面积最大、管理水平最高的一个村。
他说:“年轻时候受点苦,是好事儿。”那一年他28岁,一个毛头小伙子,能在农村扎下根来,深入群众,苹果园成为他的试验田,成为他从书本知识走向实践经验的广阔天地,从此,他跟着苹果树一起成长,深扎泥土,默默无闻。
科技兴果
20世纪末,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国内苹果栽植规模的迅猛发展及其品种、质量的不断优化,灵宝市的果品生产遇到强硬的竞争对手,面临市场的激烈挑战,要使灵宝市的果业在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赢得市场,市委、市政府提出以二次创业为目标,以调整苹果栽植布局,开展果树高接换头,优化品种结构为重点,大力实施“科技兴果”战略。
2001年和2002年两个春季,白建伟和同事远赴巩义、临沂、烟台等地调运新优苹果接穗,地点多、路途远、数量大,他们不分白天和黑夜,早饭吃到下午两三点,晚上零点都顾不得休息。
2001年,在山东临沂大孙庄,他们四人找到了卖苗商刘和贵,那人40来岁,很会做生意。
苹果树高接换头,最怕的是品种不纯,浪费几年的时间,因接穗数量大,枝条又不好辨认,害怕买到质量不好的,品种不纯的,为了保证枝条的品种纯正,他们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就是跟着卖苗商刘和贵去他家的苹果园里,找准 “嘎啦”“美八”“红王将” 等新优品种苹果树,剪枝条七八根,放在刘和贵的家里,为防止失水,插在水桶里,作为样本参照物。
卖苗商送来的接穗,有问题的就随时比较验证,这样容不得卖苗商一点马虎,卖苗商认真剪接穗,做标记,配合顺利。
经过30多天辛苦努力工作,采购优良接穗40多万条,品種纯度达到了百分之百。
当年苹果树改接面积2万亩,保证了当年全市果树高接换头工作的顺利完成。
2003年,作为技术中坚,他参加选育苹果新品种“灵宝短富一号”。历经八年时间,他顶骄阳,冒寒暑,系统观察,布点试验,认真总结,最终使新品种顺利通过了河南省林木良种审定。
2006年,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建设新型果品生产基地,打造中国果品生产加工第一大市”的战略决策,搞好果树栽植,壮大基地规模成为果业发展的主要工作。果树栽植,苗木是基础,是前提,当时全市果树育苗面积小,数量少,满足不了发展的需要,主要依靠外调。
2007年春节前,他们一行五人于腊月二十二出发,赴孟津、武陟、稷山、韩城、杨陵等地考察联系,几天时间,行程2000多公里,下苗圃,进基地,现场查看,力争把品种弄准,把数量弄实。正月初五未过完年,他就带领同志去陕西杨凌开始调运,亲自查点验收,认真把好苗木质量关、数量关。几次因人手少,任务重,责任大,他亲自押车,送回灵宝。当天到,卸完车,连夜走,都顾不得到家看看,前后四十多天,没有回家一次。最后共调回优质苗木280多万株,栽植面积近8万亩,超额完成了当年的发展任务。
2013年,他又主持选育了“胭脂红” 柿子新优品种,加快了全市果树品种更新换代和结构调整的步伐,为果品生产注入了新的活力,获得了省科学技术成果奖,填补了三门峡地区红富士苹果、柿树选种的空白。
那几年,他担任园艺局生产科科长、总农艺师,具体负责果树生产、技术推广等工作。每年栽植任务的分解细化、典型宣传、技术指导、材料汇编、栽植验收,他都认真负责,亲自把关,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很好地促进了全市栽植任务的全面完成。到2010年底,累计五年,全市共发展苹果面积38.8万亩,实现了果树面积110万亩的新突破。
“三新”突破
随着苹果产业的现代化发展,乔化果园因树体老化、管理不便、人工成本高的问题,亟需调整,推动现代矮砧苹果栽植已势在必行,这是国际最新技术、世界苹果发展的潮流和方向,成为灵宝 市苹果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为此,他积极向市领导建议,组织乡镇领导、种植大户到陕西、山东先进果区参观学习,解放思想。2015年,他亲自带领五亩乡坡头村、焦村镇罗家村、高山公司等企业、合作社,远赴陕西千阳、山东烟台等地,学习取经,考察苗木,建立果园。到2015年底,全市建成了高山南洼基地、焦村罗家、五亩盘龙等5个百亩以上集中连片规模化示范基地,实现了苹果矮砧栽植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三新”突破,为灵宝苹果转型发展提供了样板。
五亩乡龙盘果品专业合作社社长李丛辉,高个子,脸黑黑的,有经济头脑。原来主要从事山上开矿、在弘农涧河河边挖沙,后来河道治理不让挖沙了。2015年,在他的启发指导下,李丛辉在河滩的沙石上垫土一米多厚,栽种矮砧苹果,建起了全市第一批矮化密植苹果园,面积 107亩,有华硕、中秋王等新优品种,每亩栽种180棵。第二年果园就开始结果,苹果个头大,着色好,曾经两个华硕苹果卖了50元。2017年收益20万元,2019年收回建园成本,2020年预计苹果收入达80万元。
说到苹果矮砧栽植,他说矮砧栽植适宜机械化操作,宽行秘植,施肥打药都是机械化。通过示范带动,全市发展很快,已有3万多亩。尽管前期建园投入大,一亩一万元,但见效快,效益高,一亩地栽种120到190株,是传统种植的3到4倍。第一年栽种,第二年开花结果,一亩果园收400到500斤苹果,第三年亩产1500到2000斤,第五年亩产6000到8000斤,这样的典型全市很多,已有成功的经验。
全国优秀村支部书记代表——故县镇孔家营村任锁祥,原来也是个黄金生产户。任锁祥书记的产业调整创新意识强。2019年他带领村民牵头成立合作社,发展集体经济,种植苹果600亩。2020年又栽种230亩,打造了苹果示范基地。今年苹果套袋35万个,产量20万斤,收入40多万元,村里群众不用外出打工,一年四季在果园里干活,春天疏花和套袋,夏天除草,秋天采摘,冬天剪枝。他带动困难群众200多人的就近务工,实现稳定脱贫,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使果园成为全市产业发展脱贫示范基地。
苹果帮扶
帮扶结对以来,园艺局进驻帮扶寺河乡朝阳村。
他帮扶后崖组的蔡翠本。蔡翠本一家五口人,因母亲年龄大,孩子上学,家里缺乏劳力,无技术致贫,属于低保贫困户。
开始帮扶以来,他隔三差五,不定期地去蔡翠本家里交流谈心交朋友。蔡翠本的女儿幼年染病,不幸残疾,行动不便,但身残志坚,爱好学习。他积极联系市残联和扶贫办,反映情况,争取政策给予帮助,先后捐助数千元,给蔡翠本的女儿买来了电动轮椅,帮助蔡翠本家里新建房屋一间。
朝阳村位于寺河乡西北部、崤山腹地,是寺河山苹果的主产区,土壤富含硒元素,也是富硒苹果的最佳生长区。
为帮助蔡翠本家提高种苹果收入,尽早脱贫致富,他鼓励蔡翠本学习技术。为进行富硒苹果生产示范,他自己掏钱买來富硒液肥教蔡翠本试验喷施。
通过硒肥使用,苹果果面干净,脆度提高,产量增加,一斤多卖近一块钱,一亩果园增收2000元。
2019年,蔡翠本家5亩果园,收入6万多元,顺利脱贫。现在,“灵宝寺河山 天然富硒果”已成为灵宝市苹果的又一张响当当的名片,唱响全国。
硕果飘香
参加工作33年来,他先后编写了50万字22本乡土培训教材、技术指导书籍;撰写《果园科学施肥》《食用山药栽培技术图说》《提高梨商品性栽培技术问答》《北方水果生产与贮运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等果业著作六部;荣获科技成果奖27项,包括农业部丰收计划二等奖一个、河南省农业科技合作一等奖,市(厅)级成果奖9个,县级成果奖15个;主持选育了苹果“灵宝短富一号”和“胭脂红柿”两个果树新品种;在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2篇,其中全国核心期刊9篇;承担了国家苹果套袋项目、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项目及省院合作项目8个,先后获得省科技特派员、河南省农村科普宣传工作先进个人、三门峡市果业发展先进工作者、三门峡市“万名干部进农家”活动优秀个人、灵宝市果品产业带头人、灵宝市拔尖人才、优秀知识分子、科技技术突出贡献奖获得者、灵宝市劳动模范等称号。
路漫漫兮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矣。几度风雨,几度春秋,热爱果树事业的白建伟,始终坚守着自己的果业梦,一年四季都在苹果园里忙忙碌碌,让自己融入果园。
他说:“苹果树长多高,地下的根就有多深。苹果树的枝条伸展多宽,地下的根系就伸展多宽。”
他不就是一棵苹果树吗?
想起了三毛的诗句:“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