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让探究真正发生

2020-12-28 06:50沈玉美
数学大世界·下旬刊 2020年11期
关键词:失球投篮次数

沈玉美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一些课堂教学问题也随之出现。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课堂教学时热热闹闹,繁花似锦,似乎人人都轻而易举地掌握了基础知识,而课后练习时却状况百出,学生的问题多得让老师怀疑“他们这节课到底学了什么?”学生课堂表现与实际掌握情况判若两人,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追根溯源,笔者发现大多数时候,问题还是出在教者本身。

前不久,笔者执教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百分数的意义》一课,在经历同年级几个班的试讲后深刻体验到:教师学会等待,才能让学生思考深入;教师学会等待,学生的探究才真正发生。

【片段一】

出示例1:学校篮球队参加了三场比赛,王老师记录了这三场比赛中的投篮情况。

第一场:投篮25次,投中16次;

第二场:投篮20次,投中13次;

第三场:投篮30次,投中18次。

提问:可以怎样比较这三场比赛的投篮情况?

生1:看投中的个数,谁投中多,谁就厉害。

生2:看失球数,谁失球少,谁的投篮水平高。

师:只看投中个数就能确定投篮水平吗?

学生疑惑地摇摇头。

师:只看失球个数少就能确定投篮水平高吗?

学生仍疑惑地摇摇头。

师:我们可以算一算每场比赛投中次数占投篮总次数的几分之几,再比较。

学生立即埋头计算。

……

教师提问后,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和探究就匆匆交流,而当学生未答到“点子”上时,教师具有很强暗示性的反问,草率地否定了孩子的想法。时间久了,学生就学会了察言观色,没有自己的想法,所有的探究活动都是在教师的安排下按部就班地进行。课后练习中学生暴露出的问题显示,同一类型的问题,学生能大致解答出来。但只要问题稍加变化,学生就显得束手无策。如:六(1)班50人,有10人近视,六(2)班8人近视,32人不近视,哪个班学生的视力情况好?大多数学生就只会套用例题思路:10÷50=20%,8÷32=25%,而不深入思考前者是近视人数占六(1)班总人数的百分之几,后者却是六(2)班近视人数占不近视人数的百分之几……教师在学生思考时干预得越多,学生就越不会独立思考。

反观课堂,表面上学生自主探究新知,实则是其思维束缚在老师预设的路线中。这样的教学过程不利于学生真正地探究、思考,所得结论也非学生自身感悟领会的,更多的是教师“给的”。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缺乏恍然大悟后的痛快淋漓,对知识的把握也停留在机械的模仿上,不具备灵活应用的能力。

【片段二】

课前播放2018年亚运会男篮决赛视频片段。

师:同学们,刚才看到的这段视频是2018年9月1日亚运会中国男篮決赛时的场景。整个决赛过程跌宕起伏,中国队一度落后16分,在内线不占优势的情况下,教练决定改变战略——换人,采用外围远投3分球。这里有三名3分球投手在赛前练习时的投篮统计(出示投中次数)。

师:如果你是教练,你会派谁上场?

生:周琦,因为他投中次数多。

师提示:这里有我校体育老师一次3分球投篮的成绩:24次。

启发:有什么问题?

生:得看投的总次数。公平起见,投的次数相同,才能比较出谁的投球水平高。

师:根据这张表格,你有什么建议?小组交流。

师:你们小组是怎么比的?

生1:比失球的次数。

生2:假如老师投了两个球投中一个,失球一个,那是不是老师的水平就最高了?

师:那该怎么比呢?

生3:比投中的比率——算投中的次数占投篮总次数的几分之几。谁投中比率高,谁的三分球投篮水平就高。

师:你们认为哪种方法更能体现球员远投的实力呢?

生:最后一种。

(给表格添上投中比率栏)

……

该片段中,教师课前组织学生观看篮球赛片段,创设了与本节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情境,通过特定情境氛围的渲染,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怀着强烈的探究欲望进入后面主要教学内容的学习,再由“如果你是教练,准备派谁上场?”把学生置入具体情境,激发学生主体意识。教师没有直接出示全部数据,而是引导学生在思考和举例中,逐渐明晰“只有投中次数,不能反映投篮水平。得知道投篮的总次数”“看失球个数也不能反映投篮水平”“只有算投中比率,才能看出投篮水平”。一个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领着学生向着问题的核心部分思考。条件是学生需要的,方法是学生通过比较选择的。学生清楚地知道“为什么这样?”“我想怎样研究。”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探究、思考在学生身上真正发生,所得结论是学生自身感悟领会的。跟片段一相比,教师在课堂上应更多关注孩子的思维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一步一步推进的。孩子有足够多的时间去进行深度思考,贯穿始终的是学生的深度思考。跟片段一相比,教师多了一份静静等待的从容,学生多了深度思考的时间,真正探究的空间——退一步海阔天空!

的确,我们的课堂太赶了、太急了。老师、孩子都在拼命地奔跑着,至于“为什么要跑?跑向何方?”都忘记了。其实,教师最不应该做的就是代替学生思考。如果我们能缓一缓,停下来等一等,让落后的孩子也有机会思考,让思考的孩子有时间进一步深入研究,那每一个孩子就都能在课堂上获得充分的发展。

教学应始终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所设计的问题都是沿着学生思维轨迹顺势而为,其他的交给时间,退一步,等一等,给学生试误的机会,自我纠正完善建构的过程,最终指引着学生由悱愤状态到达通透之境。

猜你喜欢
失球投篮次数
最后才吃梨
看着自己
俄罗斯是全球阅兵次数最多的国家吗?
今天你投篮了吗
投篮王和盖帽王
如何在IMS网络中计算呼叫接通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