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屏亚
中国农业科技界和玉米种业界展现令人兴奋的大喜事——郑单958横亘新世纪20年依然市场唱主角。从2001年品种审定之日起,郑单958种植面积逐年攀升,一直位居全国所有玉米品种的榜首,驱动种子产业高速运行;郑单958还长期作为玉米品种区试的评审标杆,尽管全国有成百上千个玉米品种通过审定并进入市场,唯有郑单958依然引领潮流,给农民带来丰收,托起种业辉煌,而且持续地左右着玉米的育种方向。
为什么郑单958有旺盛的生命力保持经久不衰呢?
玉米高产是一个永恒的命题
郑单958玉米杂交种以适应性广、综合抗性好、耐密高产,从黄淮海迅速扩展到东北和西北地区。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资料,2001年郑单958全国种植面积22.6万hm2,从2002年的88.3万hm2逐年攀升,2004年迈入296.3万hm2位居全国榜首,2009年最大种植面积达454万hm2荣获国家科技大奖,2012年再增至457.1万hm2。推广速度之快,横亘时间之久,实属罕见。郑单958还具有明显的制种优势,在河西地区一般产量为400~500 kg/667 m2,高产可达600 kg/667 m2,为商家创造了丰厚的利润空间。
郑单958以其高产稳产优势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表明玉米高产是一个永恒的命题。郑单958长期作为国家审定部门对照品种很难被超越,引来了某些经营人员和育种人员的反对和抨击:一是反对“玉米高产”作为品种审定标准,认为“玉米高产不是永恒的命题,高产是一个过时的概念,适用于短缺经济时期;现在人已经吃饱了,应该往多元化去发展”。二是反对“玉米品种审定必须以产量为纲”,主张培育高营养玉米、高油玉米以及机收籽粒玉米品种,其产量指标可低于对照品种3%~5%甚至无须对照品种。众所周知,今天玉米已发展成为“粮食、经作、饲料”兼用作物,要吃肉、奶、蛋,全靠玉米换,农民种玉米除预留少量供作饲料外,大部分余粮卖给国家。换言之,农民决不会种植一个所谓品质好、产量不高而减少卖粮收入的玉米品种。特别提示,玉米不同于水稻和小麦,它是一个综合利用的作物,国家粮储部门收购玉米也不存在优惠营养品质的问题。
郑单958托起种子产业迈步辉煌
2001年郑单958刚通过国家审定,就上演了一场经营权“争夺战”。郑单958权属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采取买断生产权、经营权的竞标方式,叫价1 500万,落价800万,分别由秋乐、金娃娃、金博士和北京德农4家种业公司折桂。秋乐、金娃娃本身就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的下属公司,金博士则把自交系郑58培育人张发林聘请为公司首席育种家,这样就只有北京德农公司一家真正出资200万元购得营销权。郑单958托起种子产业走向辉煌,每年都给4家公司奉献亿元左右的红利。2010年双方营销合同到期,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向北京(万向)德农叫价1个亿续购郑单958经销权,还惊动“上级”官员,后由中国种子集团公司老板出面斛旋,分别由万向德农公司和中种集团公司两家各出资2 000万双双获得郑单958营销权至2016年底。郑单958市场热销赢得财源滚滚,继续托起5家种子企业迈步辉煌,有的挂衔亿元企业,有的迈步资本市场。
知识产权的垄断性决定价格走向,主营郑单958的公司采取高质量、高价位、服务到户的营销模式,毛利率高达60%~70%,每年都获得丰厚的利润。在热销年份,种子市场盛行“谁有958,今年准发家”流行语,让遍布玉米产区大大小小的经销商都赚了个盆满罐流。
天下人等,利来利往,要生存就有竞争。郑单958一路高歌猛进,但最终躲不过市场恶性竞争的厄运。拥有郑单958经销权的5家公司在市场把控和管理体制方面缺失,只顾短期利益,各自为战,互相压价,而价格和利润的降低又进一步挫伤经销商的积极性。在无序竞争下,郑单958最后是“人参卖成萝卜价”,种子市场独家经销的品牌品种价格普遍在55元/袋上下,而郑单958售价只有20多元/袋;高價位种子的毛利率普遍在55%以上,而郑单958的毛利率只有20%~25%。郑单958最后沦为“衔着是根骨头,扔掉是块肥肉”的尴尬处境。
在市场恶性竞争环境和潜规则护卫下,紧接着郑单958“套包”种子遍地开花,花样翻新,很多宣称比郑单958增产8%~20%的“类958”新品种浮出水面。精通此行的人花百十万买下某个新品种权,或只买个审定号,甚至就地取名灌包,把套购或自繁种子装进包装袋,便可轻轻松松地赚到大钱。更有甚者,有的执法人员经常会突然给经销店送来万把斤种子、装入标识郑单958的袋子,立马十来万元的红利就到手了。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种子价位曾在一段时间决定着企业的生存。郑单958攀登上价格顶峰创造过辉煌,曾经流传很广的“谁有958,今年准发家”的神话迅速破灭。郑单958已经失去“价格尊严”,连年“堕落”再无青春可言,再怎么努力宣传也难以阻止郑单958种植面积和销量下滑的势头。
郑单958长期引领玉米育种方向
种业要发展,关键在创新,创新是全方位的,包括品种、种子、服务、销售、组织各个方面。要清醒地意识到,在“品种为王”的时代,种业竞争的核心是品种,品种的核心是种质资源,种质资源的核心是科技专家。能够培育出一个好的品种,是育种家一生或几代育种家的智慧结晶。“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科技创新始终是种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新永无止境,研发乃财富之源,缺少核心竞争力的种子企业将很难生存和崛起。
郑单958(郑58×昌7-2)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堵纯信退休后到荥阳廿铺种子站工作,用该站张发林选育的玉米自交系‘杂58作母本、昌7-2作父本杂交培育出来的,参加国家区试连续6年获得第一名。郑单958的育成虽具有偶然性,但育种者把前人经验育种的偶然成果变成众多育种家可复制和可拓展的普遍规律,仍然需要下一番苦功夫。在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环境下,很多育种人员掀起一场“模仿秀”,从各种渠道获得类同的育种材料,比较多的是选育二环系,也有的直接改良自交系,更有快捷者在原品种基础上稍加修饰,比着瓢画个葫芦快速育出很多同父异母、同母异父基本相似的品种。新审定品种有2/3以上都是以郑单958为对照通过审定,其中还有原封不动或稍加修饰的仿制品种,这些仿品通过转让或经销每家收入都在几千万元乃至上亿元,但鲜有一个仿品可与郑单958媲美。无论是春玉米区还是夏玉米区,无论是国家区试地还是育种材料地,郑单958依然鹤立鸡群,超者寥寥。郑单958基本上“左右”了中国玉米的育种方向。
郑单958及其仿品依然市场唱主角
随着2008年国家农作物转基因重大专项实施,育种科研经费多达240亿,而常规育种只有1.8个亿,相差太悬殊了!全国农业科研单位80%以上的玉米育种人员都转向去分享“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从事常规玉米育种人员显著地减少了。
2010—2020年间,从事常规玉米育种人员一部分来自民营种子企业,绝大部分来自“民间科学家”,夫妻店、退休户、师徒俩、散兵游泳。社会上出现剽窃式技术扩散,有些育种人员轻车熟路,从初仿、高仿甚至比瓢画葫芦,大多是短、平、快、重复的仿制品种。值得强调的是,审定品种数量的增多并不代表品种丰富程度提高,而是同质化现象更加严重。据北京市农业科学院研究分析,我国最近几年通过审定的玉米品种,其基因位点差数大多在0~4个,其中没有差异的比例达到50%。就是说其中80%以上的新品种属于同质化仿制品种,能推广0.67万hm2的品种就算不错了,绝大多数所谓审定品种如同过往烟云,昙花一现。
国家审定还是省区审定品种以及绿色通道和联合体,每年通过审定众多的“类958”品种,名副其实的玉米品种“大跃进”,审定品种像裂变一般成几何倍数井喷而出,一时间呈现千帆竞过、百舸争流的局面。被审定的品种必然千方百计进入市场。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在成百上千个类同品种冲击市场的情况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如同白刃战。有关部门在种子市场暗访,在700多个类958品种中就有400多个疑似被套牌。一家产权企业在某地随机采样54袋类958种子,其中就有42袋为“套牌”。尝到甜头干这行的人越来越多,规模也就越来越大。淘地沟卖套牌财源滚滚,有的是小本大利,更多的是无本万利。类958品种审定从“井喷”演变成“海啸”。大浪淘沙,强者恒强。在品种“井喷”时代,只有具备高产优质特点的玉米品种才有可能成为新晋的大品种。究竟有哪几个品种能够超越郑单958?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