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产业扶贫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辉县市地处太行深山区,是河南省“三山一滩”重点区域,关注该市产业扶贫发展经验模式,对于解决脱贫致富问题,接续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意义重大。
近年来,辉县市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产业为支撑,以收入为保障,以稳定脱贫不返贫为目标,立足县域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绿水青山生态资源和特色农产品产业资源优势,针对太行山区脱贫产业链条短、覆盖面小、集体经济弱等问题,通过政策扶持、机制创新、产权改革,谋划构建以“党建引领”,以“红色文旅”“绿色康旅”“特色农产品+”和“光伏电商”新兴产业为主导的“1+4”多彩产业扶贫体系,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太行山区贫困群众稳定持续增收的脱贫路径,补齐了发展短板,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其多彩产业扶贫模式很好地体现了特色经济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较好地把握住了产业发展规律、区域发展规律和扶贫发展规律,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为其他地区提供了非常好的经验和启示。
关键词:辉县市;“1+4”多元产业扶贫模式;经验启示
辉县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面积2007平方公里,辖22个乡(镇)、街道,540个行政村,人口92万。作为河南省“三山一滩”重点区域,该市有建档立卡贫困村79个(其中深度贫困村25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8万人,其中大部分位于太行深山区,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薄弱,贫困人口脱贫难度大。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辉县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指示要求,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产业为支撑,以收入为保障,以稳定脱贫不返贫为目标,立足县域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绿水青山生态资源和特色农产品产业资源优势,针对太行山区脱贫产业链条短、覆盖面小、集体经济弱等问题,通过政策扶持、机制创新、产权改革,谋划构建以“黨建引领”,以“红色文旅”“绿色康旅”“特色农产品+”(中药材、食用菌、山楂等)和“光伏电商”新兴产业为主导的“1+4”多彩产业扶贫体系,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太行山区贫困群众稳定持续增收的脱贫路径。2016年以来,辉县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按期脱贫,贫困村全部退出,易地扶贫搬迁1580户5129人,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从3100元提高到13286元,增长328.6%。
一、辉县市“1+4”多彩产业扶贫模式的具体做法
辉县市通过“1+4”多彩产业扶贫大格局的构建,把贫困户与企业培育联系在一起,把贫困人口与产业发展联系在一起,让贫困群众“主动融入能致富、辛勤劳动可脱贫、生病卧床有收入”,既实现了扶贫脱贫,又补齐了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短板,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突出“党建引领”,加强组织保障
辉县市具有“辉县人民干得好”的革命精神和光荣传统,先后涌现出了郑永和、孙钊、裴春亮、范海涛、张荣锁等多个先进模范人物。为此,该县坚持以基层党建为引领,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选出一个好支书、建立一个好支部、建设一支好队伍,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首先,在全市全面开展“五好”乡镇党委建设活动,深入推进“学先进群体、创五星支部”活动,大力实施“五个一批”(从现有“两委”成员中优育一批,从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优召一批,从退休干部、教师等人员中优请一批,从退伍军人中优选一批,从机关党员干部中优派一批)。近两年来,该市建立了2234人的乡土人才库,纳入村级组织后备力量385人,通过实施“五个一批”优配了178名村党支部书记。近期,又在市直单位优选了一批,到538个村任第一书记或村委委员,进一步加强了农村干部力量。其次,将脱贫攻坚纳入“党建领航、乡村振兴”红分管理制度,实现了从干部干、群众看到群众跟着干部干,脱贫攻坚没懒汉,再到群众积极主动干的转变,用“小积分”撬动了“大战略”,形成了精准扶贫脱贫的强大合力。
(二)突出“一红”“一绿”,发展全域旅游
辉县市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丰富,具有发展全域旅游的先天优势。在红色资源方面,按照“每一个红色旅游景点都是一个常学常新的生动课堂,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养”的指示精神,大力挖掘和改建扩建了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在绿色资源方面,辉县拥有国家A级景区7家,国家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和攀岩公园各1处,景区数量与栾川县并列河南省第一位。
辉县市举全市之力抓好全域旅游发展,倾力打造中原乡土旅游体验地、历史文化高地、中药文化养生之都、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全国旅游目的地。大力实施“旅游+”“+旅游”工程,积极发展红色文化、历史文化体验游和休闲度假游、健康养生游、科普研学游、工业旅游等全域旅游新业态,积极探索旅游扶贫新模式。建成了“辉县人民干得好”纪念馆、烈士陵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郭兴纪念馆、回龙村红色教育基地、尖山洼村艰苦奋斗教育基地等。2017年,新乡市举行红色教育培训基地教学点授牌仪式,辉县市回龙、裴寨村、郭亮洞、白马玉4个红色教育培训基地教学点正式启动。高标准建设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和精品民宿,创建国家和省级传统村落18家,省级旅游特色村23个,建成了五龙山主题公园、龙溪温泉、聚宏生态园、里沟极限运动庄园等一批乡村旅游休闲观光园区,积极推进太行水寨、南太行公司特色民宿、三湖小镇和张泗沟特色民宿等项目建设,进一步发展壮大乡村旅游,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辉县市以涉旅乡镇和重要旅游道路沿线为重点,加快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大力推广花卉、林果、中草药等特色种植,缝合景区、镇区,打造风景农业观光带,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推进精准扶贫,建设美丽城乡,真正把游客吸引住、留下来。
2019年,辉县市接待游客1200万人次,全市发展采摘园、农庄、合作社等涉旅经营主体162家,农家院近千家,吸纳贫困群众就业2000余人,人均年增收1.5万元,700多户贫困群众依托旅游自主创业,社会效益70亿元,被评为全省旅游扶贫示范县、乡村旅游示范县。
(三)突出农产特色,提升延链增值
辉县市境内山地丘陵约占全域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中药材、野山楂、食用菌、山核桃等特色农产品资源丰富,种植和深加工优势明显。仅中药材一项品种就多达1017种,素有“天然药库”之称,是国家28个道地中药材产业生产重点县、中国中药材基地。辉县百泉药交会有600多年历史,与河北安国、江西樟树并称全国“三大药交会”,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百泉药都”是全国首批6家中药材物流实验基地之一。该市坚持把中药材、食用菌、野山楂等特色产业作为增加贫困群众收入、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壮大县域经济的优势产业来抓,积极探索“特色农产品+”模式,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着力推动中药材产业和脱贫攻坚互促共进。
一是抓种植,建基地。辉县市野生中药材超过100万亩,人工种植近10万亩,规划整理野生中药材30万亩,其中连翘20余万亩,销售量占全国的四成,产值超过5亿元。全市从事中药材种植、收购、加工、销售的群众1万余人,每年创造社会经济效益5.8亿元,努力形成“野生有保护、种植有规模、发展有特色、产业有效益”的中药材发展格局,全力打造太行山前最具活力的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集散地。
二是抓特色,创品牌。规划设立中药材保护区,培育“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道地药材品牌,成功申报了辉县山楂、山药、核桃、党参、青萝卜、香稻6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正在申报连翘、柏仁、七桃仁、全虫4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辉县山楂”有300多年的历史,药用价值全国最高,被誉为“豫北红”,是全国五大山楂产地之一。百泉制药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百泉牌”山楂丸,年销售收入超亿元;山之孕、山里红、涌泉、楂之恋、洪爽、四季堂等6家山楂加工企业,形成了山楂饮料、山楂酒、山楂冻干、山楂果脯、山楂糕、山楂粉等系列产品,年销售额超亿元。南寨镇组织与贫困群众签订山楂收购合同,每公斤比市场价格高出10%,仅此一项就户均增收1000多元。为了促进产业升级,南寨镇引进了河南诚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建成清洗、篩选、切片、烘干流水作业生产线,对山楂核进行精细研磨打粉,成为畅销的保健产品,正在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从山楂中萃取黄酮。同时,山区集中在南寨镇建设冷库,平原地区在洪洲、高庄、占城等乡镇建设冷库、冷藏室和烘干房,实现花果错时销售,促进以红果为主的太行山前百里林果带经济发展,有力助推群众脱贫致富。
三是抓项目,强支撑。重点抓好5亿元的豫北中药材物流基地项目,建设5万平方米的中药材储存、开发、深加工等项目,有效解决中药材种植、加工和销售难题,进一步完善提升产业链条;3亿元的郭家寨中草药健康养生园项目,规划总面积4000亩,集自然观光、乡村休闲、文化体验、户外运动为一体,被认定为河南省首批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3亿元的驯化黄河流域太行山段草本植物示范园区项目,由该市百泉药都、聚宏公司与清华大学合作,建立中药材产业发展大数据平台,进一步加强区域内中药材保护研发,为做大做强中药材产业提供有力支撑。
(四)突出新兴产业,促推光伏电商
辉县市着眼长远,瞄准紧跟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导向,强力推进光伏扶贫,在全市规划建设了66座联村光伏电站,项目总投资2.32亿元,总规模32.6兆瓦,年发电收益3300万元,成为河南省首个政府投资光伏产业的县级市。光伏发电项目由政府全额投资建设,建成后资产全部移交村集体。成立辉县市扶贫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并作为投资管理运营主体,严格“五统一”运作模式,组建光伏运维管理中心,真正使电站“使用三十年,受益三代人”。自2018年6月电站并网发电以来,该市上网发电量9442.6万千瓦时,累计收益8000余万元,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户中重度残疾人、大病患者、老年人、无劳动能力人员直接补贴应享尽享。坚持“ABC”分类扶持的做法,对有劳动力能自主创业或外出务工稳定脱贫的A类示范户,鼓励其自主创业或外出务工,对优秀外出务工贫困劳动力进行奖补;对有劳动能力不能外出务工的B类中间户,通过光伏公益性岗位安置,实现年增收11400元;对无劳动能力脱贫难度较大的C类困难户,通过光伏直补,实现13150名贫困人口人均年增收1800元。同时,大力发挥光伏扶贫的带动效应,为79个贫困村带来不低于6万元的村集体收入;投资1633万元建设了4574盏太阳能路灯,有效提升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积极推进“光伏+农业”新模式,吴村镇王里村建成了175千瓦的农光互补高效大棚和10座农业高效大棚,村集体年收入达21万元;积极探索发展板下经济,鼓励贫困群众在电站内发展特色种植、养殖,目前8个站区内实施了农光、牧光互补项目,使贫困群众真正实现了阳光增收。2020年11月3日,全省光伏扶贫工作推进会在辉县召开,成为河南新能源建设和光伏扶贫的典范。
推进电商扶贫工程。该市张村乡立足红薯产业种植、加工、销售三个环节做文章,拉长产业链条,每年举办粉条节,大力发展粉条深加工、电商销售等新兴产业。张村乡九月天食品有限公司,产品涵盖红薯粉丝、自发热火锅、酸辣粉等数十种产品类别,年销售额达3.3亿元,累计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65人就业,年收益3万元左右。2020年,投资300万元建设尚品电子商务公司,为40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建立淘宝店铺,可实现148种特色优质扶贫产品线上线下同步销售。目前,全市通过实施电商扶贫,已累计帮助贫困群众销售农特产品200多万元,促进农村产品上行金额累计达2.3亿元,其中贫困地区上行金额累计1500万元,被评为全省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积极动员全社会力量推进消费扶贫,坚持开展扶贫产品展销对接活动,今年全市扶贫产品销售近6亿元。
二、辉县市“1+4”多彩产业扶贫模式的基本经验
(一)抓好基层党建,形成强大合力
辉县市突出党建引领和“辉县人民干得好”的时代精神,围绕特色产业扶贫这一主题,把扶贫脱贫嵌入到乡村振兴工作之中,开展“支部认类、党员认格、农户认星、企业认村”“四认领”活动,全面推动党建扶贫双推进工作,深入开展“自强、诚信、感恩”教育,让群众看到身边的故事,看到通过部门帮、支部引、党员带的脱贫户勤劳致富的典型示范案例,通过现场观摩种养殖、劳动就业、农村工匠、电子商务等实用技术培训后贫困户自我发展脱贫的活生生例子,切实教育了群众真正流自己的汗,干自家的事,不养懒汉,互帮互助,自觉或监督他人主动参与发展产业。
(二)创新体制机制,培养发展动力
辉县市根据现有产业基础,建立了发展山地丘陵特色农业产业、培育龙头企业、壮大村集体经济、整合财政涉农资金等机制,推行传统优势农业与新兴产业协调发展模式、涉农扶贫专项资金专款专用方式、“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新型经营方式,推动了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了区域经济繁荣发展,激发了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带动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实现贫困村村村有产业支撑、贫困户户户有增收项目、主要劳力人人掌握实用技术的目标,做到了贫困人口产业扶持全覆盖。
(三)推进改革深化,激发产业活力
围绕打好红色文旅、生态康旅、绿色种植加工、清洁能源“四张牌”,坚持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全市优选128个星级示范村(其中贫困村12个),累计投入资金3.5亿元,以星级示范村引领带动一般村、贫困村整体提升。推动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盘活农村资源,激活农村活力,发展新型经营主体,让农村土地资源“死权”变“活权”、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输血”式扶贫变“造血”式扶贫,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贫困户脱贫致富的目标。将脱贫攻坚与文明村镇创建结合起来,目前全市创建国家级文明村镇5个,省级2个,市级60个,县级204个,其中有30个贫困村,被评为全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国家级试点县。
(四)培育龙头企业,创新组织模式
按照园区布局企业发展,培育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龙头企业,带动各乡镇企业和村集体经济。目前,园区内培育了以加工中药材、野山楂、核桃、坚果为主的特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其他农产品初制小龙头企业,通过“收购—加工—销售”一体化,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目前,辉县市有规模以上企业148家,新乡市及其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4家,中小企业及合作社3万多家。该市发挥县域企业众多、基础较好优势,全力推动企业带贫。该市冀屯镇围绕打造“中国第一菇”,形成了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合作社为纽带、以农户为基础的食用菌产业格局,成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亚洲日产规模最大的食用菌企业星河生物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模式,与冀屯镇178户贫困户签订带贫协议,无偿向贫困户提供原料、技术服务、产品回收,仅此一项就户均年增收800元;根据年均5000吨生产原料需求,面向贫困户收购玉米芯1000吨,覆盖周边7个乡镇2000余户贫困群众,户均增收350元。米多奇食品公司通过吸收就业、金融扶贫等形式带动贫困群众850余人,其中通过安排就业的贫困劳动力人均年增收2.8万余元。大北农公司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2000年以来面向全省40多个县开展“公司+农户”富民工程,累计带动1500多户贫困户增收致富,带动100多万人走上了科学养殖致富道路。
三、辉县市“1+4”多彩产业扶贫模式的实践价值
辉县市立足持续稳定增收,构建了“1+4”多彩产业扶贫大格局,实施党支部、龙头企业、农户、基地、贫困户、合作社、专业大户、电商等多主体自由组合的产业扶贫,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受益,实现农业产业增收。脱贫攻坚之初,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多数为零,目前,辉县市村集体经济收入“空壳村”全部清零,村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460个,占85%,其中79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在6万元以上。这些非常明显的成果,说明辉县市委、市政府较好地把握住了区域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律,符合山区丘陵地区开发式扶贫的时代要求,具有较高的现实示范意义和理论实践价值。
(一)符合农村扶贫工作实际,脱贫效果好
农村扶贫面对的是贫困人群,他们大部分文化素质较低,思想观念相对落后,劳动能力相对较差。但辉县市能够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区位优势、现实情况,多路径、多手段、多方式发展农村产业,符合农村扶贫工作实际,产业发展成效非常突出。
(二)符合区域比较优势原则,特色优势强
辉县市在“三农”产业发展上,根据区位特点、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市场环境等,较好地发挥出了比较优势,使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特色经济就是竞争力,特色经济越突出,一个地方的资源配置效率就越高,优势就越突出。辉县市发展红色经济、黄色经济、白色经济、绿色经济进行多彩产业扶贫,很好地体现了特色经济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遵循“宜工则工、宜农则农”的发展原则,围绕当地资源禀赋来规划和发展特色经济。
(三)符合农村产业成长规律,内生动力足
辉县市立足于实际,产业发展轨迹从初级到中级、高级不断演进,无论是产业培育、产业成长还是产业相关政策,都符合农村产业成长规律。围绕集聚发展、融合发展、生态化发展,增强产业要素的吸引力,不断形成要素流动的洼地效应或磁场效应。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这是乡村振兴里产业振兴的一个重要的路径。只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了,也就是说产业之间边界模糊了,产业化发展的活力和动力才能激发出来。“一产”比较效益低,要调动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就要增加农民收入,只有把二产、三产嫁接到一产上,才能提高附加值。所以说,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是“三农”产业发展的一个根本路径。
(四)符合县域经济发展要求,转型升级快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最根本和关键的是发展产业,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和基石。辉县市县域经济本身就比较强,在产业发展上体现出了“马太效应”,进入了良性循环,对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四、辉县“1+4”多彩产业扶贫模式的借鉴启示
(一)党建引领,筑牢坚强堡垒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好党建促脱贫攻坚,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经验”,并强调“要把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贯彻落实党的脱贫攻坚部署的战斗堡垒。辉县市以党建引领,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同脱贫攻坚有機结合起来,选好配强领导班子,发挥好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筑牢坚强战斗堡垒,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统筹、协调推进、凝聚各方力量的强大合力,确保脱贫攻坚的各项决策、部署和要求不折不扣地落实到基层,全面提升贫困地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通过五好支部建设和第一书记工程,发挥了共产党员示范带头作用,形成了真扶贫扶真贫的社会合力,增强了农村产业和集体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为打赢收官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因地制宜,选准特色产业
要充分发挥产业扶贫的“造血”功能和支撑作用,选准产业是前提条件。辉县市立足山地丘陵地区的资源优势、产业发展现状、产业市场发展潜力、社会需求状况、生态环境承受能力、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能力等因素的基础上,选取适宜的产业发展类型,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处理好短期脱贫和长效增收的关系。从实际出发,大力开发“旅游+”和“产业+”,围绕红色文旅、绿色康旅、特色产业、新兴产业等“4大扶贫工程”和“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产业行动,同步推进短平快和周期长、管今后的项目,处理好贫困户与企业、合作社的利益联结机制,公平分配各主体利益,提高贫困农户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
(三)规模经营,发展合作组织
农业合作组织在促进贫困户增收,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产业扶贫需要因地制宜发展产业,也需要专业合作组织的带动。辉县市在发展产业扶贫过程中,按照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发展的要求,全面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发展方式,让贫困农户自主参与到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激发内生动力,把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能人大户和农户“绑”到一起,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对贫困户的带动作用。鼓励贫困户以产业扶贫资金、小额贷款和土地、林地经营权等资金资产入股龙头企业,变农户为股东,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结机制。
(四)产链融合,衔接乡村振兴
如果说脱贫攻坚中扶贫产业发展是一种造血式开发,那么乡村振兴中扶贫产业发展需要演变为优血式发展。辉县市在巩固现有扶贫产业发展的基础上,着手谋划由造血式开发向优血式发展的转换,通过资金引导、政策支持等措施,诱引扶贫产业由培育向延链、基础向研发、特色向品牌、大众化向差异化等方面转换,促使造血活起来、强起来、优起来,更加符合现代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和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在实现扶贫脱贫的同时,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改变着贫困群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促进农村产业的提质增效的同时,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潜在动能。
调研组成员:谷建全、刘俊勋、耿德建、刘道兴、施保清、朱攀峰、田文富、黄进勇
执笔人:田文富、朱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