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娣
“哪怕时间短暂。短暂与一生/有什么区别:事实上,在这些时刻。/它们都一样,都是永恒。”
——《迦太基女王》
2020年10月8日,77岁的美国诗人露易丝·格丽克获得2020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学院的授奖词称:“因为她朴实无华的诗意之声,让每一个个体的存在具有普遍性。”
格丽克的诗致力于重建与生活的关系,探寻女性丰富的声音:“我受惑于省略、秘而不宣、暗示、雄辩与从容的沉默。”
成长的快意与疼痛
格丽克小时候,奶奶经常随身携带一本诗集,随时随地教她读诗。在良好的家教环境下,格丽克不到3岁就已经熟悉希腊神话了。4岁起,格丽克开始尝试写诗,她偏爱简单的词汇,对诗中上下文的微妙联系感到着迷。
格丽克幼年時,父母就鼓励她写作,会把她写的诗打印出来进行点评。
正当格丽克在学业和诗歌创作上崭露头角时,命运和她开了一个匪夷所思的玩笑。16岁时,正值叛逆期的她开始彷徨。她称母亲就像一个法官,总在背后盯着她,压迫得她喘不过气来。和父母日益紧张的关系让她急于摆脱束缚。
抚育她长大、引领她走向诗歌创作的父母,再也不能走进她的心里抚慰她。格丽克忧郁的内心整日都是湿漉漉的阴雨天。她紧闭心房,不让一丝阳光进入,不和任何人交流心声。
格丽克患上了严重的失眠症。她效仿圣女贞德的苦行,进行长期严格的节食,最终发展成了神经性厌食症,体重一度下降至40公斤,变得面黄肌瘦,身心饱受煎熬。格丽克意识到“不是灵魂优越于肉体,而是灵魂依赖于肉体”。最后,她终于向父母提议,自己应该咨询心理分析师。
高中还没毕业,格丽克就辍学了,她开始接受心理治疗,这成了她生活的主要部分。她每天都和心理分析师在一起,寻找自己最佳的心路历程。心理分析师引导她回归本心,一点一点地清除她心中的阴霾,领着她走进大自然,接受阳光的沐浴、雨露的洗礼;和她一起读她喜爱的书,做她喜欢做的事情。这时,读诗、写诗成了格丽克最好的特效药。
爱情和诗歌难以兼得
在心理分析师的帮助下,格丽克慢慢地打开心门。长达七年的心理治疗,使她走出了抑郁的阴影,她用诗歌表达她和这个世界的握手言欢。
由于病情,格丽克无法如愿成为全日制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高中退学后的第二年,她进入莎拉·劳伦斯学院学习,但很快再度辍学。幸运的是,一年后,她进入哥伦比亚大学诗歌班开始系统的诗歌创作学习。
在哥伦比亚大学,格丽克遇到了对她的创作生涯产生决定性影响的老师:诗人斯坦利·库尼茨。库尼茨不仅帮助格丽克在诗歌写作的水平上实现了质的飞跃,还让这个曾经恃才傲物、心气颇高的女孩,褪去了性格中尖锐的棱角,变得谦和内敛。
这时,格丽克借古希腊神话来写自己,通过对神话人物的心理分析,导向人存在的根本问题:爱、死亡、生命、毁灭。
23岁那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格丽克邂逅了年轻的医学院学生查尔斯·赫兹。高大、英俊、帅气的赫兹,有着火一样的热情。他充满柔情地在格丽克的耳边说着情话,吹开了少女深藏心间的爱的花蕾。
1967年,24岁的格丽克和查尔斯·赫兹结婚了。婚后生活并不像格丽克想象得那么美好,赫兹对生活品质的苛刻追求让格丽斯经常感到作为妻子的挫败。赫兹经常说格丽克:“你连家庭主妇都没有当好,还写什么诗呢?”
格丽克感到非常委屈,生下了儿子诺亚后,她和丈夫愈发格格不入,两人选择了离婚。
专注于内心创作,诗歌走向巅峰
几年后,格丽克再次结婚,只可惜这次婚姻还是未能走上幸福之路,最终以离婚收场。
摆脱了婚姻的桎梏,格丽克的抑郁症、厌食症和失眠症慢慢痊愈,她开始在自我审视中创作诗歌,同时也在诗歌创作中得以治愈。
格丽克用心理分析的方法,摒弃生活中的杂事,顿悟生活的真谛,灵感不断,凝视、思考那些刹那之光,把有趣的事情巧妙地串成一行行优美的诗歌。
格丽克那个时期的作品有着一种清教徒式的严谨与认真,所有诗歌都经过仔细推敲,然后被放置在适当的位置,构成主题明确的诗集。
25岁时,格丽克出版了处女诗集《头生子》。诗集一经发表便一鸣惊人,并帮助她一举拿下了美国诗歌学会诗人奖。
如今,格丽克著有十二本诗集和一本随笔集,遍获各种诗歌奖项,包括国家图书奖、全国书评界奖、美国诗人学院华莱士·斯蒂文斯奖、波林根奖等。
“‘诗人这个词必须谨慎使用,它命名的是一种渴望,而不是一种职业。”格丽克如是说。的确,格丽克有着能把一个貌似微不足道的瞬间转化为一个繁茂的神秘花园的能力。这也是一种能把任何印象化身为茧,然后再让其中的生命体破茧而出、羽化成蝶的能力。
编辑 钟健 124976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