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晨薇 廖璞玉 陈丽军
【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在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时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调节作用,并将会持续助推乡村旅游的发展。以黄冈市为例,构建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耦合评价指标体系,计算2014—2018年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的综合发展指数及二者的耦合度、耦合协调度。研究发现,黄冈市乡村振兴、乡村旅游综合发展指数逐年上升,二者的耦合度有增长迟缓趋势,但耦合协调度也由低度协调逐步发展为高度协调。最后,提出“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开展规范化服务培训,提高大数据平台利用率,打造特色旅游产品”的建议,以促进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
【關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旅游;耦合协调;黄冈市
乡村旅游是随着乡村社会经济发展而逐渐兴起和成熟起来的新型旅游模式,同时也不断反哺乡村社会经济及文化发展。自2017年十九大报告中正式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此后历年中央一号文件都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部署,乡村旅游也因此也实现了重大突破。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两个系统关联度较高,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道路上不可分割、相互影响,共同协调形成一个可观的乡村地域系统形态。
黄冈作为华中地区集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红色文化资源于一身的旅游资源富聚地区,其旅游发展基础良好。然而,作为一个特殊的传统农业区山地区域,其区域经济总量较小,经济发展协调性不够,区域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薄弱。2019年,生产总值2322.73亿元,人均仅36685元,远低于湖北省乃至全国的人均GDP超过一万美元的水平。从旅游市场运行规律以及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可知,后疫情时代自然观光游会较其它类型旅游有更显著的发展机遇。作为一个紧邻武汉的疫情重灾区,黄冈经济重启复苏压力很大,而绿色生态的自然环境、山区质朴的乡村景观正是优势所在。因此,研究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关系,提出二者协调发展的对策,促进疫后旅游产业的加速恢复增长,对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宏伟目标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文献综述
S.Phillip等(2010)提出主动或被动参与的农场旅游都可以称之为乡村旅游,简言之为发生在乡村环境中的旅游。Jovanovic Verka等(2013)通过实证研究指出乡村旅游能促进环境与农业、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平衡,并进一步促进乡村区域的可持续发展。Raija Komppula(2014)强调要加强乡村旅游目的地和当地相关企业的合作,同时创新精神在整个合作过程中有很重要的意义。SveinFrisvoll(2016)等发现乡村区域的特色餐饮能有效激发和吸引家庭前往开展旅游活动。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乡村旅游快速发展成为乡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已成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理论研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重视。孔庆书(2013)认为乡村旅游是包含着风景观光,农事体验,教育研学,文化传承,缓解压力等功能的旅游活动。贺爱琳、杨新军等(2014)提出并证明了乡村旅游对当地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就业增收方面的重要作用。十九大以后,对乡村振兴的研究大量增加,在过度城市化的形势下乡村振兴是对乡村传统的生命力进行的再次诠释和彰显(张京祥,2014),相较于传统乡村转型的概念而言乡村振兴是一种提升与发展(何慧丽,2012)。路小静等(2018)以江西婺源为例,在对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的发展水平评估的基础上,计算并分析了两大系统的耦合关系。郑石等(2017)研究了福建省的9个地市区域,对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这三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
综之,国外对乡村旅游与乡村建设两者相互关系的研究较早,同时也成为我国近几年兴起的新方向。一般认为,当前阶段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较好,但二者尚未演化到良性协调共振阶段,仍有较大提升转型空间。本文构建了乡村振兴-乡村旅游综合评价体系,以黄冈市为例进行验证,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促进黄乡村旅游与乡村建设协调发展的对策,以期为我国乡村旅游开发与规划提供一定的借鉴参考。
二、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一)理论基础
协同理论是系统科学的重要分支理论,由德国著名物理学家哈肯(Hermann Haken)于1971年提出。不同系统如果能协调一致,围绕目标团结协作,就能达到1+1>2的效果,因此协同理论被广泛应用到许多领域。乡村旅游在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中的作用得到普通认同。然而,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可持续协调发展内生动力不足,且二者的不协调发展很可能导致新的不平衡。
在山区面积占国土面积近70%的中国,乡村振兴乃至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山区。2020年是国家扶贫攻坚战略向乡村振兴战略转型的衔接年,值此之际,研究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双向促进的作用机制与路径选择,对提升新时期中国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整体水平,实现乡村可持续振兴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协同理论为指导,对国内外学者相关的成果资料进行分析,继而依托黄冈市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发展数据,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利用统计分析法得出黄冈市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的发展趋势和变化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增强协调发展的对策。
(二)研究方法
1.乡村振兴、乡村旅游综合评价
为能科学系统分析“全域旅游”与“乡村振兴”两大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在遵循相关性、代表性和可得性原则的基础上,围绕“全域旅游”和“乡村振兴”概念和内涵,以及与二者相关政策文件的解读,结合旅游产业、乡村发展实际,构建了“全域旅游”与“乡村振兴”两大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全域旅游发展水平的综合测评,选择4个方面11个指标来衡量;对于乡村振兴总体发展情况的评价,选择5个方面14个指标来反映(详见表1)。
采用极差标准化法对数据进行处理,以消除因量纲不同对结果所带来的影响,然后采用变异系数法确定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耦合度指标体系各指标的权重。变异系数法属于客观赋权法,相比专家评分等主观赋权法更具科学性与合理性。变异系数反映数据偏离中心值的程度,采用标准差与平均值的比值测度。计算所得的指标值越大,表示权重就越大,反之则反。
具体公式如下:
三、研究对象、数据来源与描述性分析
(一)研究对象概述
黄冈市位于湖北省东部、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北岸,近年来黄冈市经济总量保持较快增长,旅游产业得到不断发展壮大。2019年接待游客4300万人,旅游总收入309.15亿元,较上年同增长21.5%,对GDP的贡献率达13.31%,旅游综合实力从全省倒数跃居前列。其中,乡村旅游收入占全市旅游总收入50%,黄冈市乡村旅游的发展为乡村振兴的实现提供了全方位支持。基于“开拓大市场、发展大产业”的发展思路指导,黄冈市乡村旅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了一步步发展壮大的过程。发展大致经历了“农家乐”型、“农业娱乐”型和“乡村度假”型三个重要的阶段和发展模式。关于乡村振兴,黄冈市委、市人民政府印发实施了《黄冈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该《规划》提出了黄冈市乡村振兴“从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并走在大别山革命老区前列到2050年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四个阶段的发展目标。尽管二者相互协调促进卓有成效,然而黄冈市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发展还存在“产业结构单一,创新程度较低;建设资金缺乏,基础设施不完善;乡村居民自主意识缺乏,游客满意度较低;乡村旅游市场治理紊乱;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人员流动较大;忽视乡村价值和乡村文化,环境保护不足”等诸多问题。
(二)数据来源与描述性分析
本文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各项评价指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湖北省统计年鉴、黄冈政府工作报告、黄冈市统计局、黄冈市旅游局、黄冈旅游报告等,部分无法直接获取的数据,以中国知网为补充,或采取线性加权等方法计算获得。具体描述性分析如表3所示。
(三)研究结果及其分析
将各项指标的标准化数据和对应的权重代入公式(6),得出黄冈市2014—2018年的乡村振兴、乡村旅游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Ui。再根据两个系统的综合评价值,计算出乡村振兴-乡村旅游系统的综合协调指数和耦合度指数,将已得出的这两个指数代入耦合协调度模型,便可以得出两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度,最后根据耦合协调阶段的划分依据,得到黄冈市乡村振兴-乡村旅游系统耦合协调的等级,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4可知,黄冈市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发展水平都分别在以较快的速度上升,二者的耦合度、耦合协调度分别从2014年的0.6291、0.2249上升到2018年0.9988、0.6307。从耦合协调度等级划分对照可知,2014—2015年为低度耦合协调水平,2016年为中度耦合协调水平,在2017年达到高度耦合协调水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黄冈市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程度良好,应该把握现时机遇,依据黄冈市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发展的实际,结合黄冈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美丽乡村建设、高质量发展等时代背景,提高乡村旅游服务管理层次和资源利用效率,全面推进黄冈市乡村振兴水平。
从图1可知,综合评价指数U1和U2的增长趋势明显,说明黄冈市的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发展态势较好,尤其是在2015—2017年出现高速增涨期,这主要得益于城乡一体化、新农村建设和旅游扶贫等一系列政策的提出,乡村旅游产业越来越规范化,带动了乡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从耦合度来看,黄冈市的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的耦合度分为起始发展和稳定发展阶段;从协调度来看,2014—2018年协调度的增长明显,从2015年—2017年增长最显著,2017年以后增长减缓。从2018年数值来看,U1、U2和耦合协调度 均處于历史最高点,但耦合度增长迟缓。以上说明,黄冈市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作用,发展具有良好的协同效应,但仍然未达到成熟阶段。
四、结论与对策
旅游业关联度高,具有“一业兴,百业旺”的牵引作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要把发展乡村旅游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以问题为导向,用乡村旅游的成果反哺乡村振兴,走出一条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带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农民就地脱贫致富的新路子。根据以上研究结果,以及制约二者协调发展的现实问题,提出如下对策。
第一,完善基础配套设施。以黄冈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以及“美丽乡村示范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建设的需要,进一步加大项目谋划和建设基础设施力度。对道路硬化面积和里程数量还比较少的乡村旅游地,进一步加大硬化农村道路的投入力度;完善道路照明设施,以及偏远地区的通讯信号和通信设备,全面提升改建链接乡村旅游点的交通网络,多建立各种通信基站,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基础保障(柯珍堂,2001)。
第二,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对当地生态环境进行科学考察,按照实际情况进行规划,用科学手段进行评估,使得当地的资源利用率达到最大。严格执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加大文化和旅游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与传统文化保护,开展乡村环境“绿化、美化、亮化”提升改造工作,提升乡村旅游的承载力,为黄冈市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第三,开展规范化服务培训。对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员进行经营服务、推广营销等方面的培训指导,对乡村居民进行讲解员或导游技能培训,也可根据游客出行需求进行一条龙式的私人管家服务,有针对性地对民宿经营发展进行培训,确保游客的旅游需求得到满足。此外,通过完善培训制度,对于农民的诉求要及时解决,对于农民好的想法要给予回应和支持。
第四,提高大数据平台利用率。坚持政府主导、企业联动、网络自媒体与电信广播等媒介跟进的“三位一体”的营销模式,通过互联网大数据、新媒体平台宣传推介,持续输出黄冈市文化产品和特色产品,利用打造的精品乡村旅游线路,实现“一网游黄冈”吸引更多的游客。建立高效的信息发布平台,加速当地乡村旅游业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为地方创收提供良好渠道。
第五,打造特色旅游产品。充分挖掘特色农耕文化,利用传统的劳作工具布设场景,还原情境给游客带来沉浸式体验。打造3D影像厅,按主题向游客展示当地村民日常劳作情景,让游客完整而深入地体会本地的四季轮回交替。重视地理标志产品的带动作用,打造网红旅游产品,满足游客体验和购买的需求。
(黄冈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湖北黄冈 438000)
参考文献:
[1]S. Phillip, C, Hunter & Blackstock, K. A Typology for Defining Agri-tourism.Tourism. Tourism Management,2010,31(6),754-758.
[2]Raija Komppula.2014. The role of individual entrepreneur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mpetiviveness for a rural tourism destination-A case study. Tourism management, 40(Feb.)
[3]Svein Frisvoll, Magnar Forbord, Arild Blekesaune.2016.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Tourists Consumption of Local Food in Rural Tourism. Scandinavian Journal Hospitality and Tourism,Vol.16,No.1,76-93.
[4]Jovanovic Verka,Manic Emilija. Evaluation of sustainable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Serbia[J].Scientific Annals of the Danube Delta Institute,2013,18:285-294.
[5]孔庆书,李洪英,师伟力.基于DEA的河北省休闲农业评价研究——以河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为例[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102(04):511-518.
[6]贺爱琳,杨新军,陈佳,王子侨.乡村旅游发展对农户生计的影响--以秦岭北麓乡村旅游地为例[J].经济地理2014,34(12):174-181.
[7]张京祥,申明锐,赵晨.乡村复兴:生产主义和后生产主义下的中国乡村转型[J].国际城市规划,2014,29(5):1-7.
[8]何慧丽. 当代中国乡村复兴之路[J].人民论坛,2012(31):52-53.
[9]路小静,时朋飞. 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的耦合研究——以江西婺源为例[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2):166-172.
[10]郑石, 林国华. 福建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耦合协调性研究[J].福建农业学报, 2017, 32(3): 324-331.
[11]马红.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延边地区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发展研究[D].延边:延边大学,2019.
[12]廖重斌. 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 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 热带地理, 1999, 19(2): 171-177.
[13]刘晓静, 赵永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乡村旅游耦合协调发展研究——以河南鄢陵为例[J].经贸实践, 2017(11):72-74.
[14]李志龙. 乡村振兴---乡村旅游系统耦合机制与协调发展研究——以湖南凤凰县为例[J]. 地理研究, 2019(03):645-646.
[15]尤海涛.基于城乡统筹视角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15.
[16]柯珍堂.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欠发达地区鄉村旅游发展探讨—以湖北省黄冈市为例[J]. 生态经济, 2011(09).
[17]王永明,马耀峰.城市旅游经济与交通发展耦合协调度分析——以西安市为例[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9(1):86.
[18]吴寒, 张兰.湖北省乡村旅游发展耦合评价与实证[J]. 统计与决策,2017 ( 17) : 61-63.
[19]吕燕,徐培,邓敏. 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评《田园游憩——乡村旅游开发与经营管理》[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12).
[20]苏飞,王中华. 乡村振兴视域下的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动力机制与国际经验借鉴[J].世界农业,2020(02) :115-119.
[21]赵承华. 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机制与对策探析[J].农业经济,2020(01) :52-54.
[22]陈丽军,赵希勇,苏金豹,等.中国森林公园旅游发展水平与生态承载力关系分析[J].世界林业研究,2019,32(03):106-111.
基金项目: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大别山旅游经济与文化研究中心重大项目(203201926403);2019年度黄冈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开放性实验项目(DL201909)
作者简介:
项晨薇(1997-),女,湖北襄阳人,黄冈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学生。廖璞玉.(1999-),女,湖北襄阳人,黄冈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学生。*通讯作者:陈丽军(1981-),女,湖北鄂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