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之夜

2020-12-28 02:35林文钦
北京文学 2020年12期
关键词:京城都市北京

林文钦

北京,宛若我的一个情人。

很多年之后,我站在一座南国的城市观望着她,这样平静而安然,早已失却了曾经的激情与悸动。但我仍然是爱着她的,挚爱着,不曾改变。

最早知晓北京,是因幼年时看到的一张老邮票,上面印着“祖国风光    美丽首都”的影像。抚摸着这印在邮票上的几个字,我总在想象这名字背后的故事,觉得她是一座与历史结缘的城市。

慢慢地,看过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和黄宗英的《京城琐记》……北京,在渐次的阅读中,一点一点地立体起来,却始终让人觉得有些疏离。而我认为北京是远离我的,她站在京杭大运河的北端,兀自繁华,兀自高贵。

在脑海中,我已隐约感知到,这是一座浸透沧桑的北国城市。渐渐地,这座城,一点一点地立体起来,却始终觉得疏离。这个自明朝开始兴盛的都市,是伟人指点江山的国家中枢。今天,她已经不再凛凛威严,她可以安然地注释那些沉淀下来的传奇岁月。她不再张扬,却有着平民化的一派温情。

在细读了铁凝的散文《城市风度》后,我对北京有了更多的了解。漫步文章的字里行间,京城给人一种奇妙的体验:乌色步行道、两旁的古老砖墙、青漆大门、京韵店铺招牌……你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个30年代的旧时女子,身穿旗袍,优雅娉婷地走在历史里。

我从来说不清楚是什么原因让我迷恋上这座城市,就如同我迷恋上一个人、一首歌曲,或者一部老电影。那种感觉清晰地印在心尖上,却穷于言辞。那如同一种与生俱来的缘分与默契。但是,当我意识到自己开始迷恋这座城的时候,那样的爱已经如同洪水决堤一般,排山倒海地袭来。

2003年初夏,我有幸参加《中国作家》杂志社的散文笔会,带着窥探的心理去接近这座大国之都。

那是寻常的一日清晨,我无意间从酒店的窗口望出去,窗外是整块整块的砖墙,一大片苍茫的红色。红色分很多种,而砖红则于其中最具沧桑意味。它总是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起古罗马碉楼的雄伟,雅典城墙的古意,太阳神庙的静谧——都是一种时光流过墙的痕迹。在这个早晨八点的茫茫雾气中,那些红砖墙的朦胧高大的影子,让人觉得仿佛置身于教堂边,早祷的清亮歌声在耳畔弥漫。白色的鸽子展开翅膀像流星一样划过天际,砖墙的红色当仁不让地成为最衬纯白的底色——好像遗落在雪地的血痕,夺目并且唯美。

那是普通不过、随处可见的景象,但是,我依然觉得美。也许,那更是因为:任何事物,用倾注了感情的眼光去看,总是美丑分明的。在古老而现代的阳光照彻下,这座古老都市似乎变得和往日有些不一样了。车水马龙,人流如织,这一切在阳光柔和的光泽笼罩下,远远看来就像一幅和平安详、诗意盎然的水彩画。在这样的光线下,没有了古都的閉塞与破败,没有了老城的偏执与固守。就连我,一个从海滨小城里来的后生,也不由得细细打量这座自己为之神往了多年的都市。

2014年的春风邀请我再次来到京城。

春日里,北京的傍晚是迷人的,尽管她对于我仍是十分的陌生。我尽力地在这里寻找自己所曾了解到的一切。在华灯初绽的林阴道上,我有意放慢脚步企图呼吸老北京那种特有的气息。但我的努力显然是徒劳的。那闪烁的霓虹灯,嘈杂的车流,和擦肩而过的行人,还有那从四面八方来的外乡人的口音,使我意识到以往印象的老北京已改变了模样。

我在脑海中细细搜寻,北京,竟没有一个词能准确完全诠释她。北京,她的脸上呈现出任我们谁都读不清的繁杂信息。

夜幕拉开后,从北京的制高点——景山公园向下俯瞰,可以一览京城的新老建筑群,它们以优雅的姿态展现她的风情万种。霓虹亮起时候整个城市就陷入了这片恢宏的灯火中。那些高低起伏的多元建筑,流光溢彩地装点了都市的夜生活。京城的夜,暧昧而沧桑的夜,摩登而怀旧的夜,她显示出一种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气质。

我脑海中始终保留着这样的画面:带着一脸热心友善、操着一口京韵方言的京城人,地铁车站里精致而友善的脸,都市人群有一种速度感与优越感。北京,是以一个绝世佳人的姿态出现的,让人惊艳,却无法接近、无法征服。

北京,我心中对她的倾慕,愈来愈浓烈。

我想,一座城市的魅力并不是刻意包装出来的。我眼中的京城,沧桑而现代。她留给我的初印象是大气、平和、兼容,寺庙鼓声和教堂钟声齐鸣,中华民居和西式建筑并存,华人与西人共处。这座城,她和她在国家所处的中心位置一样,广纳百川而融合包容。北京透出的城市气质,来自她沧桑的历史、丰厚的文化、温和包容的民风以及怀旧的传统。

静读北京的城市表情,是令人着迷的事。

她,是古典的。

当走在四合院与四合院之间的胡同里,感受着千年的历史,体验着北京城的变迁历程。那风雅一身的古建筑是文化的载体,一砖一瓦都是历史、民俗、故事,连接着的是老百姓的悲欢离合。“老字号”是这座古老城市文明的标志,“全聚德”“同仁堂”“内联升”“瑞蚨祥”“六必居”等上百个“老字号”,像繁星般镶嵌在北京的古老胡同,放射着光芒,传递出历史长河的每一个精彩瞬间。不管是衣食住行的哪块招牌、哪一行当,细心去领略,都会耳目一新,看哪儿都让人觉得踏实,觉得惬意,觉得舒心,觉得物有所值。在老舍茶馆听戏喝茶,品一碗馨香,听一串豪情。定睛看,京城以960万肥沃的大地作背景,走来玉指弹奏古筝音乐的卓文君,走来紫禁城里美丽多情的贵妃娘娘,走来高举闪亮红灯的李铁梅,那京腔京味弥散着千年神话的飘逸。

她,是唯美的。

在阳光灿烂的午后,独自骑车穿梭在这座城市中。我喜欢整洁的王府井、麦当劳、华联超市,喜欢灯光明亮的新华书城、首都图书馆。我喜欢社区广场上快乐嬉戏的孩子们,投入跳舞的老人们,喜欢在“悠闲美地”或是“面对面”茶吧要上一杯热茶暖暖手。我喜欢看到无人售票公交车的干净快捷,喜欢看到年轻母亲们一遍遍教自己的孩子怎样礼让三先,喜欢看到清水苑、望都家园等小区一幢幢居民楼拔地而起。我更喜欢看到路边的书报亭内琳琅满目地挂着杂志报纸,喜欢看到等红灯时,对面等着过马路的人嘴角眉眼溢出的会心的笑意。正如作家王晓波所说的:“一个内心唯美的人仅有今生今世是有缺憾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走在前门大街上,我抬头看到盛典家居的巨大广告牌,大大地印着几个字“喜欢城市的理由?”是啊,喜欢北京的理由是什么呢?我想,也许是诗意吧,物质上的丰富,还有一种不可复制的人文境界。

华灯初上时,我漫步到后海。坠向山底的斜阳把最后余晖照在旧时清朝皇家独享的这一泓清池上,使得整个后海水面发出粼粼的光。岸上快要发芽迎接春天的杨柳树低垂着,有了倦意,睡意开始朦胧,两边的四合院也镀上了金银色,亮起了各色彩灯,周围快要呈现出极尽华丽和古朴之色彩。

远处的银锭桥人开始多起来,空气中也开始飘来了臭豆腐的香味。我轻轻地散步在后海岸上,极尽闲散与悠闲,脑海中想着这个海有着什刹海的风韵,有难得一见的景山,还有垂柳拂岸。在我的心中,这里还是人文浓厚的地方,那岸上古朴简约的民居和热情、操浓重京味的居民,周围数不胜数、曾经门庭若市的王府和名人故居,不是时时散发出无穷的京韵和历史的尘埃吗?看着那一泓清水悄悄地随微风微颤,我似乎听到了春天植物拔节和雏鸟破壳的声音。

放开步调,小心地沿海边走着,一不留神抬头看到的碧瓦红墙、高大庄严的大门,还有里面高大森郁的树木,在老北京四合院建筑群映衬下,处处透着无穷的神秘与魅力,足够你慢慢地回味咀嚼似乎早已远去却又觉得近在眼前的皇家遗韵。满月高悬,光线斑斓,一阵幽幽的二胡或琵琶声从湖上的游船里飘荡过来,给宁静的后海增添了小资的情调。

在月光的照拂下,我喜欢后海的酒吧,喜欢迷离的光线,喜欢阵阵欢笑的新生代们营造的POP氛围,喜欢那小瓶啤酒给我的微醺,喜欢里面歌手与电吉他的狂啸,还有湖上的游船里幽幽的乐声……

此时此刻,对于北京,我只能用这个有时简单有时虚幻有时繁杂的动词来形容对她的感受:我爱她。

春夜里,我站在海淀区的定阜街上。一阵阵的暖风拂来,我望着北师大北校门对面的那栋楼房,经过修缮已换了模样。那是我初次到这里时住的地方。那时我的十指紧紧地缠在一起,风吹起头发覆盖了眼睛。我的心突然柔软极了。

即使是这座城市的过客,当我在这里待上几个时日,竟有一些宾至如归的感觉涌上心头,脑海浮现的是旅程中的感动时分。

2008年冬天,在北京体育大学的大操场上,首都国际赈灾义演文艺演出后的烟火表演,当时我拿着朋友的票去观赏。烟火打到高空中的隆隆的响声,人声一浪高过一浪的欢呼声,在那一刻,我像没有见过世面的小孩子一样惊奇地睁大了眼睛,仿佛看到只有梦中才可能出现的幻象。那样的光亮,那样绚烂,好像整个银河系的星星都落在了这一片上空,来自各个不同肤色的民族的欢呼,足以把一个人的哀伤从头到脚都浇透成欢快。原来,欢快是不问来源的,更是不分地域、不分种族的,汹涌成了一个喜悦的汪洋。

另有一次,是在首都大戏院看演出。我踏着厚实的红地毯,靠在宽大的座椅中,屏幕上正放映着北京的城市形象展示片。画面聚焦着全球百余个民族的脸孔,汇集着不同种族的百种语言和世界几万个单元的各地区的文化要素,这些鲜明的文化元素,分布在北京的CBD,王府井,大学院校,在各个开发区,在京城的各个角落,相互融合,相互撞击,相互渗透,相互交汇,不断排列组合成一批又一批新的带有京味的文化元素,它们在北京这块得天独厚的土壤生根、开花、结果。

是的,这是一座总会让人感动的都市,因为她凝结了太多的故事。故事,是一段过去的事,但它们带来的感怀总是常驻心间。

当我坐着旅游大巴在北京的大道上观光,一幕幕养眼的情景在视线中掠过:新恭王府花园、央视新大楼、首都博物馆、798艺术区……车水马龙的街区,一幢幢刚刚崛起的高楼大厦;白昼的生机盎然,黑夜的五彩斑斓;新京华超市,万国经典书城,奥体大广场,社区书报亭,巨型广告牌。我忽然觉得一直埋藏在心底而又怯于开口的热爱,以及深刻的幸福感油然而起。每当我默念这句话的时候,不知道为了什么,我的脑海里总是会反复出现《北京欢迎你》宣传片的末尾。我看到屏幕上無数热情洋溢的微笑的脸,年轻的、沧桑的、甜美的、深沉的,那样奔跑着、跳跃着,一片明朗地向我走来。

“只有你对世界微笑,世界才会对你微笑。”一句亲和的广告语,道出了北京的城市气度。诚然,这就是答案了——安定祥和的北京,她的脸,微笑就是她的表情,从来,一直都是。

晚春之夜,北京,她的容颜显得格外迷人。长安街的尽头落下墨蓝色的天幕。密集的车灯在交错起伏的摩天大厦之间划出许多极为现代的光环和线条。北京就似一位古典的淑女,忽然换下旧日密裹玉体的云衫紫裙,却不失往昔的羞涩和含蓄。她融入全球化的时尚中,未有一丝迟疑惊惶,便坦然地亮装登场了。想来,真正的美一定是内涵的、理念的、终极的,进而是无须修饰的。就如同真正的美人穿什么衣服都遮不住美色一样。

北京的美,毕竟是沉郁了几千年的大美,沁入肌骨、无可替代。

回眸京城,我心里仍是不失眷恋的。有一些文朋诗友友善的脸,和他们亲密无间的抚慰,他们让这座都市变得拥有了一种轻灵的温和。我们聚在这个目光聚焦的地方,笑着回望曾经炽烈的梦想,短暂的相聚却仍然可以带来长久延绵的慰藉。挥别的时候,有不舍的笑容,却不再有任何的滞重与惶恐。

离京回闽后不久,友人许君给我寄来《城市画报》,一直放在床头,始终看不完。我总是在看里面的城市图片,流淌在里面的各种温情,而文字一度被我忽略掉。那些图片如此清晰地透射出城市的精髓,是在华丽光鲜的外表包裹中沉淀下来的温情。我深知,我爱着北京的,并非仅是故宫长城的巍峨壮观,现代酒店的华丽斑斓,央视电视塔的夺目璀璨;我所惦念的,不是三里屯的酒吧,不是宜金坊的橡木桌台,也不是中西合璧的镶银墙挂。

我一直相信,对于北京,那些或张扬或奢华或迷幻或狂野的,始终只是她的躯壳,而她的内心,却是异常淡定的。那些古时的楼台亭榭,陈旧的胡同和窗棂,还有孕育名士豪杰的希望,永远不会被城市的发展速度所抹杀,它们是我感知的城市品格,即是富有东方色彩的都市之魂。

而现在,我终于可以正视着京城,安然地想念她。那少年时镌刻在心的梦想,那青春里不能忘却的欢聚与离别,如一道羽箭,击中了记忆里的片片落花。这座都市已经成了我生命中根深蒂固的信仰,不可磨灭。这份爱,无法抗拒,无法更改,也无法终止。

林徽因说:“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存世理想,每一地人也有每一地人不可抵达的城市。”而每个人心中都可以有自己的北京,在阅尽千城之后,唯有这个富有境界的城市,让人不再刻意提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责任编辑 白连春

猜你喜欢
京城都市北京
五环再耀京城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洛阳纸贵
北京,北京
穿越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
都市通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