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艳
摘 要:2020年爆发的新冠疫情对编辑出版工作带来了巨大冲击,本文首先总结了疫情之下编辑出版现状。然后分析大环境,研究小趋势,用SWOT法研判出版企业自身及其编辑出版业务的发展形势。最后从坚持社会效益、编辑“赋能”、编辑出版平台转型升级、出版内容创新等方面对新冠疫情后的编辑出版工作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关键词:新冠疫情 编辑出版工作 SWOT分析 社会效益 编辑“赋能”
2020年伊始,新冠疫情爆发,我国文化产业受到巨大冲击,对出版业而言,此次突发疫情将行业短板以及诸如运营模式单一、技术手段落后、抵御风险能力较弱等一些长期性的问题暴露无遗。本文试对新冠疫情下的编辑出版工作进行梳理、分析及反思,以促使出版企业进一步思考未来的发展之路。
一、新冠疫情背景下的编辑出版工作
本次新冠疫情是一次典型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由于其突然来袭,猝不及防,编辑出版工作受到较为严重的影响,疫情期间的编辑出版工作主要体现于以下几方面。
当疫情爆发时,出版企业工作重心暂时转移到疫情防控上。出版企业的选题策划工作几乎停摆,新书出版量锐减,图书市场严重萎缩。疫情期间编辑大多只能居家办公,传统编辑出版工作尤其是出版物生产环节工作效率较低。
疫情下,出版企业受到人力、原料、产能、渠道等方面的影响,不能大批量推出新书,而一些出版企业,尤其是之前已经有相对丰富线上运营经验的出版企业则积极推行网络出版,积极探索新媒体融合策略。编辑利用新媒体平台投放阅读内容,利用互联网与读者进行互动,将疫情读物的数字资源以及其他能与受众产生共鸣话题的阅读资源投放到自有平台(如公众号、微信群)、相关网站和APP,吸引读者,引发关注,产生较好社会影响,也为今后的工作做了积累,进一步体现出特殊时期编辑的核心价值。此外,还涌现出一些媒体融合新花样,比如“直播带货”“社群营销”等,对于特定的出版品类效果较为明显,形成了较强的产品与品牌传播效应。
与此同时,虽然疫情来势汹汹,一些中央及地方出版社,以及许多大学出版社采取了积极主动的策略,敏锐抓住疫情这个焦点做选题,从理论研究、医疗科普、心理危机干预、防疫措施到防疫文学作品,从线上课程、电子书、有声读物到各类纸质版新冠疫情读物,各类以不同读者群体为对象的出版物迅速面世,体现出出版企业及其编辑的文化担当和职业敏感性。笔者参与了所在出版社为高校师生编写的疫情防控手册的编辑出版工作,从确定选题到投入编辑力量组稿、定稿、编校,用了三四周时间,出版社领导高度重视,集合各部门核心力量组成专项工作组,遇到问题第一时间落实到人来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在最短时间内使达到出版要求的防控手册随时可以发放到每一位师生的手中。
二、新冠疫情背景下编辑出版工作的SWOT分析
经历此次新冠疫情,出版企业不得不反思长期以来在编辑出版工作中思维模式是否狭隘,业务的开展是否存在效率不足,以及如何提高抗风险能力从而保持竞争力等问题。下面围绕编辑出版业务,借助SWOT分析法(又叫势态分析法)来进一步了解大环境,分析小趋势,研判出版企业自身及其编辑出版业务,从而试图寻求问题的答案。
(一)优势
出版企业是宣传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大多经营时间长,拥有多种出版资质,且拥有独特的内容资源、作者资源,出版流程规范,注重出版质量,在市场上具有较高威信,在消费者偏好方面已有长期积累。在人才资源上的优势也尤为明显,出版企业的编辑以组织、编辑、筛选、加工信息内容为主,学历要求高,文字功底强,在某领域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且经过较为严格的职业培训,拥有执业资格证,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人力资源。
(二)劣势
传统出版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效率不高,工作效率较低、成本较高、流程较慢。在此次新冠疫情中,出版企业传统编辑业务流程劣势显现,由于之前几乎都是线下操作,编辑出版各环节都需要依靠人工来实现,于是在疫情中要正常出版新书显得较为受阻。此外,各出版企业之间竞争激烈的同时存在产品同质化现象,创新不足。编辑尚没有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在策划选题、销售和售后反馈环节仍采用传统较为封闭和单一的方式,缺乏对市场数据进行有效的收集、挖掘、分析、利用,工作较为封闭。
(三)机会
近年来,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在教育和文化方面的支出比重越来越大;2020年5月,“全民阅读”作为一项基本民生工程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充分彰显了国家对书香社会、阅读推广的高度重视。这些都给编辑出版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正在改变出版行业传统模式,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在这次疫情中,速度最快的出版方式就是直接通过数字化的传输实现出版物制作、分发和线上营销,显示出明显的優势。出版企业可依托原有出版优势,加强编辑出版工作与新传播方式的融合,进一步在“互联网+”背景下实现创新,适应市场需求。
2018年12月《图书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评价考核试行办法》出台,明晰出版业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与发展,重申图书出版企业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且对出版企业社会效益考核规定了具体的量化指标和实施细则。此办法的推出有助于出版企业重新审视历史使命,梳理工作思路,调整发展战略,准确找到自身特色,正确定位和确定目标。
应对疫情,政府出台了一些扶持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在税收、项目、资金等各方面予以扶持,出版企业也应抓住这个机会,从疫情的低谷中恢复并进一步拓展编辑出版工作。
(四)威胁
传统编辑出版工作面临出版产业升级不足与新媒体传播、数字出版迅猛发展不相适应而带来的威胁,在此次疫情中,数字出版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网络出版”“手机出版”“云出版”等新出版形式具备传统出版所不能比拟的传播快、速度快、传播量大、内容多、查找方便等优势,已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而对大多数中小企业性质的出版企业来说,进行资源整合,实现数字化出版需较高的资金成本,且对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高,这些都是暂时难以解决的。
网络出版、新媒体和社交媒体的出现改变甚至颠覆了出版企业传统的营销策略。随着读者消费习惯的变化,精准广告、网络社区、直播视频等营销模式迅速兴起,传统出版物作为信息传播载体的功能正被削弱。在互联网环境下,营销的关键是通过传播与沟通理解需求、满足需求从而获得回报,而不是简单地推出出版物、买卖出版物,这也是出版企业在开展编辑出版业务过程中需要恶补的课题。
三、新冠疫情背景下对编辑出版工作的思考
通过分析可以看到,疫情下的出版行业需要进行变革,全面提高抗风险能力,其编辑出版工作应顺应时代要求,发挥优势,弥补不足,在危机中寻找机会。
(一)坚持社会效益优先
不论网络技术、新媒体技术如何发展,以及出版改革如何深化,出版企业作为文化企业的社会属性不会改变,坚守出版物质量,将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始终是编辑出版工作的首要原则。随着《图书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评价考核试行办法》的推行,一味追求出版规模和经济效益的理念必然受到冲击。重视社会效益有利于出版企业提高出版品质。相应的,编辑人员只有充分深挖潜能,在编辑出版工作中进行对社会效益、社会价值的探索和实践,策划选题、组织书稿、审读稿件时都以良好的社会效益、社会价值为前提,才可能实现长久的经济效益,最终实现两个效益的统一。
(二)创新编辑工作模式,编辑需要“赋能”
无论是传统的编辑还是媒体融合时代的编辑,都必须具备过硬的基本功,即对内容的把关与加工专业性,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此外,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编辑提出更高要求。编辑必须利用信息技术“赋能”,才能使潜力得到发挥,提高生产力和生产效率。一是在日常的编辑工作中使工作流程信息化、网络化,这是编辑“赋能”的基础,此次疫情迫使编辑居家办公,已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新的编辑工作方式的探索,编辑通过网络串联起各个出版环节,在今后可能成为常态化工作方式。二是编辑在策划工作中强化互联网思维,利用新技术“赋能”。利用互联网技术,编辑和作者及读者相互合作和交流更便利,更易于寻找发展的新领域和新方向。利用新技术创建信息化系统,创新策划思路,寻找选题的独特性,并借助网络平台将其放大,使选题价值最大化。三是编辑在营销工作中以媒体融合思想“赋能”。受众的多少是衡量出版物社会效益的重要指标,策划编辑必须参与出版物的营销推广。在这次疫情中,手机读物、数字出版物、在线读物等引起了读者的极大关注,编辑要依托新技术,利用新兴媒体渠道,推出产品的同时,进行个性化宣传,放大图书品牌效应。四是,这次疫情提醒编辑需要进一步提高用户意识,利用大數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尤其在反馈环节,对大量读者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利用,真正把握市场需求。
(三)编辑出版工作平台转型升级
自疫情爆发以来,一些出版社借助互联网开展社会化阅读,提供了各类数字化出版产品服务,在特殊时期,相比于其他出版环节,编辑工作几乎是与网络融合得最好的。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这一席卷全国的教育模式,给编辑出版与网络融合提供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让我们看到编辑出版平台转型的意义所在,在线教育中各方对于各类教学资源的需求,既包含纸质及电子教材,还包含各类载体形式多样的教学辅助资源。出版社是教育内容资源的重要提供者,尤其是拥有教材资源和教育版权的出版企业,进行编辑出版平台的升级改造后,编辑可在平台上进行内容策划、编辑加工、上线营销、售后反馈等,将纸质内容实现在线传播和教育延展,将线下作者资源拓展为线上教师资源,把知识内容的出版延伸为平台的在线教育。得读者者得天下,在编辑出版平台转型后,编辑才能真正从以产品为中心过渡到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实时把握市场需求。
出版企业亲历了疫情下的行业危机和生存自救,体现出疫情下编辑出版工作朝着智能化、线上融合的方向尝试创新突破的路径选择。构建自主数字出版平台,加快编辑出版平台转型升级步伐,必将再次成为出版行业的热点,但仍需要出版机构在顶层设计、制度建设、流程规范和激励措施等各个方面做系统的探索与推进。
(四)打造核心竞争力,深挖内容潜力
新冠疫情后如何恢复发展?市场沉浮,什么才能让出版企业立于市场不败之地?优质内容,从来都是出版企业的王牌,是出版企业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进的可靠保障。出版企业必须回归编辑出版工作的本质,打造优质内容及提供衍生服务,创建核心品牌,方可形成核心竞争力,真正具备抗风险能力。
传统出版主要是在纸质图书上下功夫。而在网络及新媒体环境下,应将单纯提供内容延伸到提供内容服务,拆解细分内容为各种数据,进而设计制作适应数字化需求的表达形式;在内容服务基础上,强化载体功能,丰富读者体验,使内容提供与功能服务并重,从而满足不同用户的多样化的需求。抛开载体,回归本质,就内容选择来看,应基于出版企业自身的优势,编辑的价值正体现于找到符合出版企业最具特色的资源进行深耕,策划优秀的选题,凝聚优质的作者,选择与转化具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内容资源。就这次新冠疫情看,网络教育一定会促进具有教、学、练、考等全流程的系统化学习内容产品及服务的快速发展;围绕疫情话题的各类出版物是这次疫情中的出版亮点,会让一些出版企业找到新定位,围绕社会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深入整合与优化公共卫生领域的出版资源,配合国家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系统化地研究、布局相关出版内容建设,抓住专业权威这一发力点,打造专业领域的内容产品。
经历此次行业发展低谷,出版企业一定会从疫情中反思长期以来的编辑出版工作,于危机中看到新机遇,思考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以及自身创新禀赋和服务功能的进一步拓展,以优质内容为主,实现编辑出版业务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忠.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出版业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谋发展的大数据分析[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0-05-11.
[2]刘濛,徐少冈,隅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图书选题数据分析与思考[J].编辑之友,2020(6).
(作者单位系武汉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