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践耳钢琴序曲《流水》中的水文化蕴涵

2020-12-28 02:26邓玲琳
参花(上) 2021年1期
关键词:水文化流水钢琴

摘要:《流水》是中国作曲家朱践耳的钢琴独奏作品,以云南民歌《小河淌水》为素材,通过旋律音调、织体音型等音乐材料的组织和改编曲创作手法,呈现了“流水”的形态特征,并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象征人民起伏又平和的生活“流水”的寄予之情。从万物之源到上善若水再到崇水而上,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文化,而水文化之于音乐而言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对《流水》音乐文本的分析,探索和挖掘作曲家赋予其中的水文化蕴涵。

关键词:《流水》 水文化 音乐 钢琴

一、水文化概述

水,在西方哲学史上,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的米利都学派一位叫泰勒斯的哲学家,他认为万物起源于水,水生万物,万物复归于水。在中国哲学史上,水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帝时期,那时候“五行”就是五行之官,分别为水、火、木、金、土,与谷并列为六府,是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资源。周太史史伯曾说:“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在《易经》中有八卦,其象征着天、地、雷、风、水、火、山、泽,这其中每一卦都是环环相扣,相互影响,缺一不可。由此可见,水自古对人民生活以及社会繁荣的重要性。伴随着历史的发展与社会的变迁,人们也在不断地给水赋予新的内容与意义,本文将从作品的角度分析中国水文化。

其一,水的坚韧顽强。水的力量很小,就好似一个人的力量与能力也很小,而“水滴石穿”揭示了一个人的力量再渺小,只要你能够为一件事情坚持不懈地努力,最终也能够获得意外的惊喜。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到水的坚韧,还有水的顽强,让我们知道了认定一件事情不轻言放弃,再大的困难也不能阻止我们前进的步伐,在前进的路上,就算遇到了再大的困难,我们也可以像水一样通过自己顽强的意志,开辟出人生新的道路。其二,水的得道至善。老子曾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所谓“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是指水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这是一种谦虚、奉献的精神。水使花草树木能够肆意地生长,使天地万物能够和谐地相处,而这样的一种善行,它却并不声张,而是在众人都厌恶的地方流动,默默地为万物的生长提供自己的能量,在老子看来这就是道了。这也说明,做人处世应该像水一样谦虚、善良,默默奉献。其三,水的浩大无尽。荀子说:“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水滴的力量看似渺小,但是它通过长期的积累与储存形成深渊,便能让蛟龙在那里生活,反映了一件事情的成功,需要不断地积累与包容。通过水我们可以知道,一件事情虽然需要坚持,但是更重要的是积累,只有在前期把储蓄力量的工作做好,才能够有能力承担更重要的责任。因此,荀子用水告诉我们,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我们在处世时都需要积少成多,聚沙成塔。

二、音乐与水文化

中国水文化的存在,是一种客观的文化形式,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人们寄情于山水之中,水的动、静、形态与特点都是人们为之追求与赞叹的,水所表现出来不同的风格,也寓意着人们不同的情感表达,而音乐则是这些情感表达的重要手段。在音乐中,水可以表达思乡之情。以水寄情,因为水是万物之源,人们因水而生,依水而居,环水而筑,在人的体内平均62%是水分,地球的水陆面积比例大约为8:2,可见水对于万物的重要性。在音乐作品《大海啊,故乡》中“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思乡曲》中“远山云烟渺渺,近水碧波茫茫”,《月之故乡》中“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都是通过对“水”的描寫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在音乐中,水可以表达爱情与友情。在音乐作品中,爱情与友情也是主要的主题表现。从《诗经》到近现代音乐作品,无不体现着水与爱情的联系,例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中对窈窕淑女的追求,“有位佳人,在水一方”中为爱不顾一切的勇敢,以及在《小河淌水》中阿妹与阿哥纯净缠绵的爱情,这些都是以水寄情,通过对“水”的特点的描写比喻自己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在友情中,诗词与音乐以水比喻的也有很多,例如李太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深刻的情谊,以及《高山流水》中钟子期与俞伯牙感人的友情故事,都是以水托情。

在音乐中,水可以表达爱国之情。在抗战期间,我国著名作曲家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更是将此情发挥到了极致,歌曲主要以黄河为背景,歌颂赞美中华几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与人民勇敢无畏的精神,激发人们的爱国之情向侵略者发起反抗。这样的爱国情怀不仅在近代音乐中存在,在古代诗歌中也同样存在,例如在荆轲刺杀秦王之前,曾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引士皆垂泪涕泣。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水”同样可以通过音乐对它的描写来告诉人民这一思想与情感。

在音乐中,水可以表达哲学禅道。水作为一个天然的乐器,为我们的生活演奏了不少好听的旋律。谭盾先生的《水乐》则是以水为乐器,他认为水是一件将世界连在一起的乐器,不仅能够让世界听懂中国的音乐,还能让我们聆听过去的历史,体味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无奈与感叹。谭盾先生不仅以“水”替代乐器,还打造出“水乐堂”,将水与音乐、禅道融合,实现真正的“天人合一”。

三、朱践耳《流水》中的水文化蕴涵

(一)《流水》的创作分析

1.曲式结构。钢琴作品《流水》一共66个小节,是展开性中段的三段式,整体是典型的五声c羽调,其结构如下:

呈示段——1—8小节(见图1)为钢琴曲《流水》的主题部分,这部分音乐借鉴了云南民歌《小河淌水》的旋律。主题分别在c羽和f羽调上进行了呈示和变奏。伴奏声部运用了上行六连音,形容水流动的声音,旋律声部运用四分音符,从而带领着听者走进宁静的村庄,聆听悠扬的歌声。10—18小节将主题的旋律声部由单音变成柱式和弦,并加入了波音符号,推动主题的进行;而伴奏声部依然保持了六连音的演奏形式。

中段——从21小节开始进入中段(见图2),《小河淌水》的主题已不明显,作曲家以新的音调、节奏型发展出了具有与呈示段情绪风格对比的旋律,音调由之前的迂回下行改变为渐进上行形态,节奏型也从四分音符柱式和弦变成了前附点;这部分的旋律声部中,以前附点柱式和弦的形式上行,逐渐将音乐推向了高潮,而在伴奏声部还是继续维持六连音的节奏型,但在旋律走向上,将单一上行走向和大山型走向进行了结合。从27小节开始的旋律声部位置发生了变化,由之前高音声部转变到低音声部由柱式和弦变成八度音程,以十六分音符的三和弦为主,并以非连奏形式出现。这也侧面表现出水流从之前的平静变得汹涌,其中33—34小节(见图3)这部分是全曲的一个高潮点,伴奏声部的和弦更加加强了情绪的表达。

再现段——47—66小节旋律声部在左手,时值由之前四分音符延长至二分音符,省略了多余的装饰音,拉长了整个旋律的进行,伴奏声部依然在高音声部中,节奏型从十六分音符变化成为音程三连音。

2.速度与力度。全曲速度与力度变化明显,其主要体现在中段部分。

全曲的速度从一开始进入时很平稳(见图1),在呈示段部分一直保持着Allegretto,像是水流平缓地流淌,在连接段19—20小节中有一点点渐慢,音乐走向向下,似遇到陡坡前的缓冲。

通过陡坡后,速度回归到Allegretto,但在第26小节也就是中段的后半部分速度加快,水流似乎即将要面临高海拔的坠落,31小节出现accent. e marc.速度逐渐加快,情绪也越来越激动,直到水流降落,39小节出现rit.水在到达平地时,波涛慢慢变小,速度也逐渐变慢,等到适应新的环境后,水流回归平静,速度返回原速,但中间依然会有一些速度的变化;进入再现段后,速度平缓,直到结束时,开始逐渐渐慢,渐行渐远(见图4)。

全曲的力度起伏变化明显,在进入音乐时,力度主要以mp为主,伴随着音乐有渐强的起伏(见图1),在呈示段结束的部分音乐进入f,再逐渐减弱;中段开始的力度为mf,这一段是高潮的开始,因此,在一段音乐上行的激进后,进入全曲高潮第26小节的开始ff,持续保持这个力度,直到达到高潮点的fff(见图3),音乐逐渐减弱,水流逐渐平缓,直到再现段的开始mp,音乐情绪回归到呈示段部分,此段音乐力度无明显的变化,直到音乐结束ppp(见图4),是一个很自然的渐弱过程。

结合全曲的速度与力度的变化,作曲家将水流的特点很好地表现了出来,全曲的速度大体的变化是“慢—快—慢”的变化,力度是“弱—强—弱”的变化,两者的结合给听众带来美好的听觉盛宴。

3.奏法与指法。全曲在奏法上主要采取的是歌唱性连奏与非连奏的形式,非连奏的形式主要体现在作品第26—40小节的高音声部,非连奏的时值为四分之三,体现出一种似连非连的感觉,为了达到这种效果,手指不能完全离开琴键,需要在离开第一个音的同时迅速找到下一个音,在大臂的带动下完成非连奏的演绎。

作曲家在中段部分对非连奏的使用,像是描述流水在从高海拔降落时形成的瀑布,似连非连。而在非连奏的演奏中,指法的运用也非常关键,为了达到非连奏的演奏效果,我们需要指法的灵活转变与运用,例如右手3、4指表达旋律时的灵活触键。

而连奏在全曲中的大部分使用(见图1),一部分是因为主题音乐采用的是云南民歌《小河淌水》的旋律,还有一部分是作曲家为表现水在平缓时平静流淌的状态,因此,在呈示段与再现段中,主要运用了歌唱性的连奏,而为了达到连奏的歌唱性,除了踏板的运用,还有指法的运用,在再现部的三连音部分,需要手指完美地下键,在47小节中主要运用的是2、4指的转指,从而达到音乐的连贯。

(二)《流水》中的水文化蕴涵

1.取材背景。钢琴作品《流水》是中国作曲家1956年在苏联留学时创作的,全曲的主题主要采用了民歌《小河淌水》的旋律,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加工和创作,通过音乐来刻画中国独特的水文化,描绘出了一幅宁静优美的画面,同时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

在钢琴曲《流水》中,作曲家通过水体现出了爱情与哲理,同时也体现出了水坚韧顽强、得道至善、涓滴成河的精神。《小河淌水》一曲描写的是阿妹与阿哥纯洁美好的爱情;而在哲理部分,作曲家将水暗喻跌宕起伏、细水长流的生活,体现了对美好人生的憧憬。

2.织体音型。呈示段中织体为多声部主调长音式织体,其中的伴奏音型为六连音,这个节奏型体现出了水的流动感(见图1),并且由弱到强,引领听众由远至近进入画面。在《浏阳河》一曲中开头部分的伴奏也运用了六连音的形式刻画水的形态特征。

不仅中国作品如此,德彪西的《水中倒影》(见图5)在刻画水时也运用了六连音的形式。

主体的变化部分运用了波音柱式和弦,加强了旋律感,似弹拨古琴的琴弦。中段的織体为多声部主调织体,这一段21—26小节的伴奏声部依然延用了呈示部的六连音,旋律声部改用了附点,附点的使用加强了旋律的紧张感;27—34小节(见图3)伴奏声部的前半部分是左右手同时进行的三和弦与音程,后半部分是由右手单独完成三和弦,并采用非连奏的演奏形式,描述水流倾泻而下,似断不断,似连非连的场景;35—40小节,延用了中段的节奏型与织体;41—46小节运用了多声部主调合唱式织体。再现段的织体为多声部主调织体,旋律依然在低音声部,旋律音时值扩充了一倍,伴奏声部则是由三、四度音程的双音以三连音节奏型呈现。

3.旋律音调。主体由呈示段进入(见图1),我们知道主体旋律选自民歌《小河淌水》,其他段落的旋律根据主体部分的旋律进行变化与改编。主题句的旋律起始于小字三组的c音,清丽的旋律好似少女的呼唤,又似微风拂过水面泛起的波澜,从羽音上行到角音再下行回到羽音,循环起伏,就像水波粼粼一般起伏,旋律最后的结束音结束在小字二组的c音上,整体的旋律围绕着c音变化,描绘出了一幅美妙的流水图。

中段旋律以附点音型呈现(见图2、图3),伴奏声部的非连奏部分是对水形态的描写,而旋律部分则着重对水的顽强精神进行描写,附点旋律的上行,将音乐推向高潮,其中33—34小节(见图3)的附点旋律,音乐下行,似水流一冲而下,突破枷锁的怒吼,在高音声部非连奏的衬托下,达到全曲的高潮。

4.组织结构。从呈示段来看,对水的描写是平和的,像是人们平静的生活,在水声的衬托下显得格外宁静,偶尔会有些矛盾与摩擦,但是依然很平和。从哲学的角度来说因为水声的衬托,反映出人们是伴水而生,所以这种衬托,体现出水的默默无闻、不求回报,利万物而不争的品质。中段部分作为全曲的高潮,仿佛人生中发展艰难的时刻,需要通过不屈的精神与坚强的意志,找到一个出口、一条通道,以顽强的拼搏接近胜利的目标。再现段部分描述水在历经磨难后,通过沉淀、升华,以新的方式流淌前进。再现段旋律和伴奏声部都由单音变成了音程、和弦,相较呈示段单薄纯净的音响,再现段因经历了中段的发展、突破,而显得更醇厚、丰富。人生如水,在经历风雨历炼之后,依然向前流动,但多了一份奔腾的顽强与希望。

四、结语

在钢琴曲《流水》中,朱践耳先生引用中国民歌《小河淌水》的曲调,用西方的作曲技法,写出中国人自己的钢琴作品。从当今的社会发展趋势来看,传统文化的发扬与传播受到非常广泛与热烈的推崇,在音乐作品研究与表演中,传统音乐的推广也十分重要。希望本文对中国钢琴作品《流水》的分析,能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金迪.音乐与水文化[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2(04):12.

[2]罗玲谊.中国音乐中的水文化蕴涵研究[J].明日风尚,2017(03):162-163.

[3]郭齐勇.中国哲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徐碧辉.中国水文化精神[J].文科教学,1996,(1):6-14.

[5]田甜.钢琴曲《流水》的音乐与演奏[J].黄河之声,2013(18):76-77.

[6]贺燕芳.论钢琴曲《流水》的演奏技巧及表现特色[J].新校园(上旬),2015(02):94-95.

[7]张宇.上善若水任方圆 厚德如霖泽九州——浅析谭盾《水乐》的音乐特征及文化价值[J].中国水利,2015(12):61-64.

(作者简介:邓玲琳,女,硕士研究生,云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研究方向:钢琴表演)

(责任编辑 张云逸)

猜你喜欢
水文化流水钢琴
流水有心
新常态下我国水文化研究综述
流域管理视角下的重庆水利移民史浅探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
落红只逐东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