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元代,丝绸之路在空间上大力扩展,为元代商业、交通、民族文化等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出现了一批关于丝绸之路的文学作品。其中,全真教徒李志常在跟随他的师傅丘处机西行之后,所作的散文《长春真人西游记》就是描写丝绸之路沿线风光与西游经历的散文作品,是元代的丝绸之路上较为优秀并且值得探究的文学作品,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关键词:李志常 丝路文学 特征 价值
公元1219年,成吉思汗决定西征,并召见在山东的全真教教主丘处机,第二年丘处机应召出发,抵达已经被蒙古占领的金中都(二月二十二日);1221年由北京(二月八日)出发经过张家口—锡林郭勒—呼伦贝尔,取道蒙古高原,跨过阿尔泰山,南下经过现在的新疆,继续往西走,从中国境内到现在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但因为成吉思汗还在出征的路上,所以这时丘处机携弟子还未能与成吉思汗见面。1222年春(三月)南下约20天,到今阿富汗境内的成吉思汗行宫第一次(四月五日)觐见后,返回(五月)撒马尔罕城。1222年(八月八日)由撒马尔罕出发再次觐见成吉思汗(八月二十二日)并同返撒马尔罕(十月)。1223年婉拒了成吉思汗的一同东归的要求启程(三月十日)返回,仍沿旧路经过蒙古高原,六月二十一日抵达呼和浩特,经大同、宣化返回,1224年(二月初二)到达北京。这就是李志常随行丘处机的西游的完整路线图。
一、李志常与其散文创作
李志常(1193—1256),字浩然,从小是个孤儿,被伯父养育膝下,在他十九岁时,因伯父给其议婚,而不答应,因而出走游历。起初隐居在东莱的牢山上,之后又去了天柱山上的仙人宫,之后拜于丘处机的门下并跟随西行。1238年1月,李志常正式加入全真教。1256年,因为论道输了,忧愤不已而去世,享年63岁。
李志常从小失去双亲,并正值青年时期就出走游历,最后入全真教拜于丘处机门下做弟子。丘处机很赏识他,可见他坎坷的经历使得他见识匪浅。他爱好读书,受儒学教育颇深,文学素养较高,加之作为丘处机的弟子,有幸能与师傅一起亲身感受这一西行之路,文学素养较高的他就将这一路的点滴用散文的形式记录下来,以此纪念自己的师傅丘处机。这部散文分为两部分,上部分写在觐见成吉思汗之前的路途见闻;下部分写觐见成吉思汗后,与成吉思汗同行直到东归路上的见闻与事迹。著名学者孙锡为《长春真人西游记》作序说:“门人李志常,从行者也,掇其所历而为之记。凡山川道里之险易,水土风气之差殊,与夫衣服饮食百果草木禽虫之别,粲然靡不毕载,目之曰西游。”
二、《长春真人西游记》的文学特征
(一)内容结构的完整有序
《长春真人西游记》是以丘处机的活动为主要线索,首先写丘处机在应召之前的活动轨迹,之后写丘处机带领他们西去的全过程,最后写丘处机带领他们东归后直到丘处机去世的活动轨迹。文章按照时间线索,历经地点描写详细,线索清晰。其中对中间西游全过程的描写是重点和主体,《长春真人西游记》以丘处机的行动轨迹为主线,描写了西游沿途的风景民情,丘处机的言行和在这一过程中的讲道,对成吉思汗的谏言等,使得散文结构有序。
《长春真人西游记》这部作品不同于一般的游记式散文,并不是以自己的游历经过为线索,而是以丘处机的活动为主要线索,以丘处机的视角为主要视角,其余人包括自己的视角为辅,文章主要部分记录了丘处机在西行之路上的感受、見闻与言辞,还有在途中丘处机的诗文创作与自己的见闻相互补充和印证。例如在到达新疆的阴山一带时写道:
“南望阴山,三峰突兀倚天。因述诗赠书生李伯祥,生相人。诗云:三峰并起插云寒,四壁横陈绕涧盘。雪岭界天人不到,冰池耀日俗难观。”
李志常的描写与丘处机所作的诗都表现当地的地理风貌,高耸入云的雪山,池水环绕其间,这里人很难到达,很难看到这样冰池耀日的景观,这一景观就是新疆天池。师徒二人用诗文将新疆天池的景貌呈现在我们眼前。
(二)语言风格的简洁优美
作为一个道人,他的文字中没有道人的痕迹,语言风格颇具文学色彩。1221年的九月底,在天山北麓的寒风中,长春真人一行来到赛里木湖东岸,他写道:
“晨起西南行,约二十里,忽有大池,方圆几二百里,雪峰环之,倒影池中。师名之曰‘天池。沿池正南下,左右峰峦峭拔,松桦阴森,高逾百尺,自巅及麓,何啻万株。众流入峡,奔腾汹涌,曲折弯环可六七十里。二太子扈从西征,始凿石理道刊木为四十八桥,桥可并车。薄暮宿峡中。翌日方出,入东西大川,水草盈秀,天气似春,稍有桑枣。”
早晨起来,向西行,忽有一大池映入眼帘,周围是雪山环绕,池水清澈得能看见四周雪山的倒影,沿着池水向南,又是一幅不同的画卷。此外他的语言不仅优美,而且简洁有力,用寥寥几笔,就把新疆赛里木湖的壮美的景色与新疆特殊的地貌环境描绘了出来,不禁让人心生向往,这就是李志常散文语言的魅力。
(三)异域风情的特色描绘
地理环境的不同会形成奇特各异的地理风貌和风土人情,西行之路上的特色风情与丘处机及其弟子所在的中原环境是迥然不同的。因此,对丝绸之路上异域风情的特色描绘很多,有丘处机的感受描写,也有李志常的视角描绘,他们都对西行路上与中原大相径庭的风土人情泼墨较多。如下:
“又行十日,夏至,量日影三尺六七寸,渐见大山峭拔,从此以西,渐有山阜,人烟颇众,亦皆以黑车白帐为家。其俗牧且猎,衣以韦毳,食以肉酪。男子结发垂两耳,妇人冠以桦皮,高二尺许,往往以皂褐笼之,富者以红绡,其末如鹅鸭,名曰故故,大忌人触,出入庐帐须低回。”
这是行至蒙古时的所见,那里的人们以黑车白帐为家,以放牧打猎为生;穿着羊毛做的衣,以肉和奶酪为食。男子结着发髻垂到耳朵两边,女人用桦树皮作发冠,用细腻的笔墨将蒙古人的衣食住行的特点描写出来。再如:
“男女皆编发,男冠则或如远山帽,饰以杂彩,刺以云物,络之以缨。自酋长以下,在位者冠之,庶人则以白么斯(布属)六尺许盘于其首。酋豪之妇,缠头以罗,或皂或紫,或绣花卉、织物象,长可六七尺。发皆垂,有袋之以绵者。或素或杂色,或以布帛为之者,不梳髻,以布帛蒙之,若比丘尼状,庶人妇女之首饰也。衣则或用白氎,缝如注袋,窄上宽下,缀以袖,谓之衬衣,男女通用。”
这一段将人物的衣着描写得极其细致,不仅写男女的衣帽发髻,并且通过细心观察刻画不同等级人们不同的衣着装饰,酋豪、庶人因社会地位不同衣着发髻也不同。
(四)形象逼真的人物塑造
《长春真人西游记》主要描写的人物就是丘处机,文中从正面、侧面描写丘处机这一人物,塑造的形象逼真。从丘处机应诏之前的经历开始写起,直到辞朝东归,其中人物众多,丘处机是中心人物,其他人物的描写更加丰富了丘处机的形象。
首先,丘处机是一个有抱负、有救世大情怀的人。他曾悲凉地叹息时光一去不复返,但却没有对世有功,而产生一种“拯世”愿望,寻求一种可能做的办法,去见成吉思汗,影响成吉思汗,让成吉思汗制定一些有利于百姓安居樂业的政策。从对丘处机内心叹息的描写表现他为人有远大抱负。之后,在取得成吉思汗的信任后,不畏君权,不卑不亢。见成吉思汗前,他先说明道人不会去向皇帝跪拜,所以在第一次见成吉思汗时只是折身拱手。他敢于直言进谏,对成吉思汗所做的事如有不赞同的地方会大胆地说出来,并且给予建议,因此获得成吉思汗的信任。他的话被成吉思汗大大赞赏,还命左右人员把他的话记录下来,以此教育几个儿子。其次,丘处机还是一个有才华的文人,在西行途中大量的诗歌描写,就如上文中提到的对西域风情的特色描绘,对新疆天池所作的诗作。除此之外,丘处机对西域描写的诗作在《长春真人西游记》中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这表明他的文学素养很高,他不仅是道人,也是文人。最后,通过对丘处机平时生活方方面面的细节刻画,使得人物更加饱满生动。从丘处机对随行弟子的教导等一些细节方面来使人物更加饱满。
三、《长春真人西游记》的文学价值
(一)提高了散文在元代文学中的价值
文学样式的发展与朝代的经济政治密不可分。在元代文学史上,最突出的成就在戏曲方面,不重视散文的创作,散文作品少,有的也大都是承袭先朝的文学风格,并没有形成自己朝代的散文特色。王国维在《长春真人西游记注》序中说:“求之外典,惟释家《慈恩传》可与抗衡,三洞之中,未尝有是作也。”可以看出王国维对《长春真人西游记》的评价很高。从元代文学的发展来看,《长春真人西游记》是元代在散文体裁方面较为出色的作品,《长春真人西游记》的问世,是元代散文文学的创新,丰富了元代散文的题材,从而提高了散文在元代文学中的研究价值。
(二)丰富了丝绸之路上的文学宝库
提起丝绸之路,首先想到的就是丝绸之路上的商贸往来,以及丝路上的地理史等,对丝绸之路上的文学现象研究较少,给予的重视度不够。《长春真人西游记》这部散文作品的问世无疑是丝路文学宝库中的不可多得的佳作,这部文学作品同时给丝路地理史料的研究提供了补充。李志常的《长春真人西游记》本身作为游记散文和其中记录的丘处机的诗歌作品都是丝绸之路上的文学瑰宝。另外,关于丝绸之路的记载,以文学作品的形式出现的著作很少,从这一方面来说,其也是丝绸之路文学作品的丰富和发展。
四、结语
李志常的《长春真人西游记》文学史料价值甚高,内容更是包罗万象,为我们了解丝绸之路的相关史料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材料,提高了散文在元代文学中的价值与地位,丰富了丝路上的文学宝库。《长春真人西游记》是蒙元时期丝绸之路汉语文学中的重要作品,可以说是蒙元时期丝绸之路汉语文学中,道教作家关于丝绸之路游记的开山之作。在我们研究丝绸之路上的文学现象时,这部散文作品是不容忽视的。
参考文献:
[1][元]李志常,著.党宝海,译注.长春真人西游记[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2]王国维.长春真人西游记校注[M].台湾:广文书局,1972.
[3]宋晓云.蒙元时期丝绸之路汉语文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4.
(作者简介:樊甜,女,硕士研究生在读,新疆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文艺学)
(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