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专家视角:黎祖交教授解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2020-12-28 02:23缪宏
绿色中国 2020年11期
关键词:经济社会文明绿色

缪宏

目前,全国人民都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作为以“弘扬生态文明,传播绿色理念,建设美丽中国”为办刊宗旨的《绿色中国》杂志广大读者在全面学习领会全会精神的基础上,尤其对其中有关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十九届五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是如何部署的?全会确定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目标是什么?其中有哪些新的提法、新的要求和新的举措?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对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创会常务理事、咨询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时代生态文明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黎祖交教授进行了专访。

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

布局,全面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记者:目前全国人民都在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我们《绿色中国》杂志的读者尤其对其中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您作为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创会常务理事、现任咨询专家,又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时代生态文明研究中心现任兼职研究员,一定对全会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请您从生态文明专家的视角给我们谈谈十九届五中全会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其主要精神是什么?

黎祖交: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主要体现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这个重要的历史性文献中。其中,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集中体现在第十部分“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全部和第八部分“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的大部。此外,在第一部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第二部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第四部分“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第五部分“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第七部分“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第十一部分“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第十二部分“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第十三部分“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等部分的一些章节也有相关表述。其基本精神可以用“三个新”和“三个全面”、“一个突出”来概括。

所谓“三个新”,一是新阶段,即“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也将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一样,开启一个新征程、进入一个新阶段;二是新进步,即“十四五”时期要使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在“十三五”时期取得重大进步的基础上实现新的进步,到2035年要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三是新举措,即对“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举措。这是就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要部署的基本特点而言的。所谓“三个全面”,一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全面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二是全面推动绿色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三是全面加强资源、环境、生态系统保护,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关键领域全覆盖。这是就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部署而言的。所谓“一個突出”,就是在“三个全面”的基础上突出新发展理念对于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强调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这是就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原则而言的。所有这些,在《建议》中都有明确表述。

记者:您能就“三个全面”和“一个突出”给我们讲得再具体一点吗?

黎祖交:当然可以。

记者:那就先说说《建议》是如何就“统筹推进‘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全面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总体要求的吧!譬如,《建议》提出的“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必须遵循的原则和发展目标又是什么?

黎祖交:“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必须遵循的原则和发展目标均包含在《建议》的总论部分。譬如: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就包含在《建议》第二部分的“4.‘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中,这就是:“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等。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原则就包含在《建议》第二部分的“5.‘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中,这就是:“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目标就包含在《建议》第二部分的“6.‘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中,这就是:“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正是根据这些指导思想、必须遵循的原则和发展目标,《建议》确立了“十四五”时期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全面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

值得指出的是,最近一期(2020年21期)的《求是》杂志刊登了习近平总书记题为《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的文章,其中特别讲到“这次疫情防控使我们更加深切地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并说:“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利用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但过度开发也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迫使野生动物迁徙,增加野生动物体内病原的扩散传播。新世纪以来,从非典到禽流感、中东呼吸综合征、埃博拉病毒,再到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新发传染病频率明显升高。只有更好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维护生态系统平衡,才能守护人类健康。要深化对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规律性认识,全面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这个旗帜必须高扬”。

这就告诉我们:从这次疫情防控的实践也进一步表明,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因此,“十四五”时期我们一定要在继续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新征程中,高扬生态文明旗帜,全面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这是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题中之义。

全面推动绿色发展,促进

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记者:前面您讲了第一个“全面”。那么,第二个“全面”的含义是什么呢?

黎祖交:第二个“全面”,就是全面推动绿色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建议》第十部分“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专门讲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明确要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这部分内容包括《建议》的35—38条,共4条,讲了4个方面,即:“35.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36.持续改善环境质量”;“37.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38.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其落脚点都在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鉴于其中“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涉及经济社会发展本身的多个方面,其余3条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生态系统的基础支撑,我们不妨先看看《建议》是如何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角度,对“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提出要求的。

记者:好的,这样可能更便于大家加深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理解。

黎祖交:我们看到,《建议》首先是从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讲起的。这就是:要“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空间的占用。强化绿色发展的法律和政策保障,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推进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发展绿色建筑。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降低碳排放强度,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制定二〇三〇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

记者:您能给我们具体解读一下这段话的深刻含义吗?

黎祖交:18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直反复强调绿色、低碳发展。2015年3月24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又进一步提出“绿色化”的要求,就是要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此次《建议》中提出的“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同18大以来党中央一以贯之强调的绿色、低碳发展和“绿色化”要求,是一脉相承的。这里的关键词是“全面绿色转型”,指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都要实现绿色转型,也就是各方面都要实现绿色化。

记者:您说的绿色转型的“各方面”,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黎祖交:首先是“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的绿色转型。这是因为: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抓住了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就抓住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牛鼻子”。“十四五”时期要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首先要搞好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要坚持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挥各地比较优势,正确处理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关系,逐步形成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格局,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空间的占用。要支持城市化地区高效集聚经济和人口、保护基本农田和生态空间;支持农产品主产区增强农业生产能力;支持生态功能区把发展重点放到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上;支持生态功能区的人口逐步有序转移,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建议》还特别提出,在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要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工程,要建设海绵城市。这同18大报告提出的“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19大报告提出的“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的精神也是完全一致的。

記者:除了国土空间外,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的其他方面呢?

黎祖交:其他当然还有很多方面,譬如《建议》第十部分“35.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就从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的角度提出了诸多明确要求,其中就包括:

——强化绿色发展的法律和政策保障;

——发展绿色金融;

——支持绿色技术创新;

——推进清洁生产;

——发展环保产业;

——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

——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

——发展绿色建筑;

——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

——降低碳排放强度,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制定二〇三〇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

可以说,这里的每一句话都代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因含义明确,比较好理解,我们不必一一展开。总的说,就是从生产到生活,从技术到金融,从能源到建筑,从环保产业到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从法律保障到政策引导,从降低碳排放强度到制定二〇三〇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方方面面都围绕加快绿色低碳发展,进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同党的18大报告和19大报告提出的“推进绿色发展”的要求相比较,其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建议》明确把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因此,无论从其广度还是深度讲,都明显进了一步。

除此之外,《建议》第十部分的36、37、38条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方面,只是因为它们涉及的不是经济社会发展本身的问题,而是从资源、环境、生态系统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自然)基础支撑的角度来讲的,而这种(自然)基础支撑又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因而我们也可以将其作为《建议》对生态文明建设做出重要部署的第三个“全面”来理解。

全面加强资源、环境、生态系统

保护,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关键领域的全覆盖

记者:我也特别注意到了《建议》对资源、环境、生态系统的论述。其中有2点尤其明显:一是对资源、环境、生态系统进行分别阐述,各占一条;二是在《建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专门论述(即第十部分“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占的篇幅很大(4条中占了3条)。您对此怎么看?

黎祖交:看得出,您对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学习还真是下了一番功夫。不然,也提不出这样的问题。在我看来,资源节约、环境治理、生态系统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三个最重要、最关键的领域。《建议》这样表述,正是基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认识,以及对资源、环境、生态系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重要地位和作用的深刻把握。从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这是和18大报告关于“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表述遥相呼应的。

记者:您说和18大报告遥相呼应,怎么讲?

黎祖交:我说“遥相呼应”的意思是:18大报告明确指出了生态文明建设面对的“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也就是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所要解决的严重问题,此次《建议》则分别就解决这些问题做出了明确的部署。当然,在18大报告和19大报告中也曾就解决这些问题做出相应部署,但还没有像此次《建议》这样明确将其分别表述、独立成条。

记者:那就请分别给我们说说吧!就先从资源问题谈起吧。

黎祖交:好,那就先从《建议》的“38.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说起吧。这一条的内容就是: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法律法规,加强自然资源调查评价监测和确权登记,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提高海洋资源、矿产资源开发保护水平。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总的说,对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方方面面都提出了明确要求。

众所周知,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则是节约资源的最有效手段。《建议》的要求如此明确,相信一定会对生态环境保护发挥积极作用,进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绿色转型。

记者:对于解决环境问题,《建议》提出了什么要求?

黎祖交:《建议》第十部分的“36.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就是针对环境问题说的。这一条的内容就是:增强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继续开展污染防治行动,建立地上地下、陆海统筹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治理城乡生活环境,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和土壤污染治理,加强白色污染治理。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收集处理。完成重点地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重视新污染物治理。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完善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完善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积极参与和引领应对气候变化等生态环保国际合作。在我看来,对于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涉及的方方面面,也都讲到了,而且都十分明了,无须做任何解释,只要照做就可以了。而一旦落实到位,其对于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和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作用,可谓善莫大焉!

记者:那么,对于解决“生态系统退化”问题,《建议》又提出了什么要求呢?

黎祖交:针对“生态系统退化”问题,《建议》的明确回答是:“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这就是《建议》第十部分第37条的内容,其中包括: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加强外来物种管控。强化河湖长制,加强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湿地生态保护治理,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科学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推行林长制。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加强黑土地保护,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加强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承受力脆弱地区影响的观测,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开展生态系统保护成效监测评估。也可以说,有关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的举措都涉及到了。

特別值得指出的是,《建议》不是从一般意义上谈生态系统保护,而是把“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作为着眼点、着力点和落脚点,这不仅很切中要害,也很有科学性。

记者:什么是生态系统质量?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您为什么说“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的提法很有科学性?

黎祖交:生态系统质量,指的是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表现为生态系统自我维持与抗干扰能力的大小。生态系统自我维持和抗干扰能力越大,其质量越好;反之,则越差。生态系统稳定性,指的是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其能力越大,其稳定性越好;反之,则越差。在一般情况下,一个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越复杂,生物多样性越丰富,其结构和功能越稳定。但是,一个生态系统在遭受外界干扰的情况下,其稳定性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人类身居其中的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地球生物圈的奥秘就在于:其自身固有的良好质量和稳定性决定了它是一个具有自组织、自维持、自调控、自优化功能的生命共同体,只要不遭受超出其自身承载力的外来干预(主要指人为干预),它就能够通过自身的不断进化和演变维持各生态系统之间的动态平衡,从而使得各生态系统的主体(包括人在内的各种生物)都能拥有适宜的环境、资源,以维持自身的生存繁衍。用一句逻辑学的术语来说,地球生物圈自身固有的良好质量和稳定性,就是圈内各大大小小的生态系统都得以拥有适宜环境和资源,以维持自身生存繁衍的充分必要条件。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懂得,人类作为地球生物圈这个生命共同体中有智慧的生物,一定要自觉承担起维护和提升地球生物圈的良好质量和稳定性的责任,在满足自身对于资源和环境需要的同时,还应顾及这个生命共同体其他成员(其他生物)对于其赖以生存的资源和环境的需要,主动自觉地将对自然的索取和人为干扰严格控制在不超出自然生态系统承载力的限度内。否则,必将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造成生物多样性丧失,进而对整个地球生物圈的质量和稳定性造成无法弥补的破坏,最终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把“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作为着眼点、着力点和落脚点,确实既切中要害,也很有科学性。令人遗憾的是,时至今日还有些人不懂得这个道理,还在片面强调资源、环境的重要,而看不到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的重要。

猜你喜欢
经济社会文明绿色
漫说文明
文明过春节
未来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追踪绿色的秘密
当前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数据
北京经济社会发展月度监测数据(2008年11月)
再造绿色
改革开放三十年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