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战”疫“

2020-12-28 02:11柴仁缘义天天
摄影之友 2020年4期
关键词:口罩武汉摄影

柴仁缘 义天天

抗击新冠肺炎,这些刷屏照片背后的故事你知道吗?

2020年开端,我们经历了一场超乎想象的危机。在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艰难时刻,摄影人没有缺席。本期专题邀请了4位优秀的摄影师,一起聊聊这段时间他们镜头下的战疫故事。他们有的跟随医疗队前往武汉一线,有的常驻火神山医院工地,或者听从指挥足不出户,用不同的形式记录下了这场灾难,把一幅幅动人的照片通过他们的视角和思考传递给我们。

无人机摄影

武汉航拍日记 柴仁

空无一人的街头,顶风冒雨的外卖小哥,忙碌的火神山医院工地,这些镜头最近频繁出现在央视、人民日报等各大媒体,引起全网巨大反响和关注,其拍摄者是来自8KRAW的摄影师杨柯。

杨柯

大数据工程师

8KRAW签约摄影师

杨柯是湖北武汉人,本职工作是大数据工程师,封城之前刚从神农架回到武汉。封城后,他用自己的镜头,持续记录疫情之下武汉的实况和人们的生活状态,更是多次前往火神山医院工地,记录下令人惊叹的中国速度。

1月25日凌晨,杨柯的第一条视频《摄影师镜头下武汉的一天》上线,人们通过视频看到了封城后真实的武汉:整座城市笼罩在重重阴霾之中,街上行人寥寥无几。视频中没有恐惧,却莫名悲壮:呼啸而过的救护车、坚持配送的外卖小哥以及独自抽烟的快遞员,都反映出这座城市仍在运转,这里并非“绝境”。而航拍火神山医院,令人震撼的数十台挖掘机热火朝天的施工现场,更是让人们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接下来的一个月,杨柯先后承接了多家媒体的拍摄需求,每天带着相机穿梭在武汉大大小小的角落,记录着这座城市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点点滴滴。

1 1月24日,光谷广场综合体 2 1月24日,武汉长江大桥 3 3月11日,武汉雷神山医院 4 央视镜头下的杨柯及拍摄团队 5 全副武装的杨柯在雷神山医院前合影

《摄影之友》×杨柯

Q:是什么让你决定记录封城后的武汉?

A:最早是8KRAW的创始人王源宗发出号召,连我在内的5位8KRAW摄影师予以响应。因为武汉承载了全世界目光,我们希望通过影像,向外界传递武汉内部真实的情况,减少不实谣言和传闻的负面影响。这里还有无数坚守岗位的“逆行者”,他们的事迹同样值得记录。此外,使用航拍器参与雷神山和火神山医院的建设报道,是一次大胆而成功的尝试,我们希望通过这些高质量画面,鼓舞全国人民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Q:为什么选择航拍的形式来呈现?

A:为了尽可能减少在外工作时间并拍到更多的画面,我选择用机动灵活的航拍器拍摄武汉街景和火神山医院。武汉“封城”后,航拍能够用宏观的视角记录下这座城市的寂静和冷清,与曾经武汉城市繁华热闹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在拍摄医院工地时,可以在不影响工人施工的同时进行不间断拍摄,这一点只有航拍器可以做到。

Q:拍摄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Q:首先是要尽量避免自己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第一天踏出家门,我也是做了很长时间心里挣扎。我们每天要面对各行各业的人,甚至进入火神山医院取景,被感染的风险很大,我们团队成员的亲属就有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虽然我们持有工作证和防疫通行证,但每进入一处采访地点,都要接受严格的审查和仔细的消毒,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流程。

Q:第一条视频上线后心情如何?

A:第一条视频全网累计播放量超过1000万。视频在B站上线后,全国各地的小伙伴纷纷发弹幕支援,满屏都是“武汉加油!”“虾饺为热干面加油!”很感人。随着疫情得到进一步控制,越来越多的真相浮出水面,也实现了我最初的想法:澄清事实,消除歧视。

新闻摄影

赖鑫琳

《解放日报》摄影记者

隔离病房的日与夜 柴仁缘

摄影记者赖鑫琳,曾参与报道十多年来境内外重大事件,经验丰富的他早已把“闯虎穴”当做家常便饭。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他说这是一场“看不见”的战争。

2019年12月底,赖鑫琳回到上海,此前他刚刚结束为期四个月艰苦卓绝的采访任务。1月31日,他接到跟随上海医疗队进驻武汉的通知。此后的一周里,赖鑫琳每天都忙碌在上海一线防疫站和疾控中心,除了进行常规报道,他还要学习如何穿脱防护服、如何把相机带进重症病房,目的是尽快适应环境,为进入武汉做准备。

2月7日晚,赖鑫琳跟随上海医疗队进入武汉,2月9日下午,医疗队正式接管病房,此后他跟着医疗队同吃同住,记录病区内外发生的一切。在他每日发布的疫区报道中,有接管病房第一天的严阵以待,有“插管冲锋队”的千钧一发,有救护车奔波在深夜的疲惫,也有方舱病房里的日常和希望。在这些照片背后,是他一个月里同医护人员一起,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奔波在抗击病毒第一线的见证。

《摄影之友》×赖鑫琳

Q:在隔离病房中拍照是怎样的体验?

A:我被要求穿戴全套的防护装备,每次进去病房要待上三个小时甚至更久,在整个人被严密包裹的状态下,只要一出汗,眼镜和护目镜上沾满了水汽,视线变得非常模糊,甚至无法构图,但是在病房里又不能摘下来,只能尽可能不断变化位置多拍;长时间佩戴N95口罩会造成缺氧感,我们一边要忍受头疼欲裂、呼吸困难、行动费力的缺氧反应,一边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开展工作。这些在病房里所有的不适和需求,都必须坚持到离开病房才能解决。

Q:这次报道中你用了什么设备?

①3月9日晚,武汉,在武昌方舱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江文洋医生,在结束了自己在方舱的最后一个夜班后躺在空床上,如释重负。10日起,武汉所有的方舱医院全面休舱②2月24日,武汉客厅方舱医院,一名高三学生患者在复习功课③2月11日,武汉,一名护士的护目镜上起了水雾④3月9日,武汉,在汉阳方舱医院医护和安保人员送别最后一位康复患者后集体挥手再见

A:我用了单位的佳能EOS-1DX Mark II,镜头带了 EF35mm F1.4L II USM、 EF50mm F1.4 USM、 EF24-70mm F2.8L II USM、 EF70-200mm F2.8LUSM外加闪光灯。进入病房前我拆掉了相机肩带,避免刮破防护服,隔离病房里不方便换镜头,我每次都携带一机一镜进入。我的相机每天都要经过严格的消毒,有的病房设有专门的污染物通道,摄影师无法看到消毒的过程,为了尽可能减少对镜头的损坏,我只携带结构简单的定焦镜头。进入病房前,还会在相机上裹一层保鲜膜。但是不到一个月,相机的屏幕和按键失灵了,万幸我很快拿到了备机。

Q:在和市民或医务人员接触过程中你会有心理压力吗?

A:压力肯定是有的,这座城市的一切都充满了不确定因素,但是进来以后反倒轻松了。当设身处地来到这里的时候你会发现,这里还有很多人在生活工作,你有什么好怕的呢?心里就会笃定很多。

Q:你认为作为一名摄影记者,需要具备哪些素质?

A:我入行最早做文字记者,之后转成摄影记者。我认为除了具备知识素养和文字水准,更重要是热爱,这样你才能享受工作带来的成就感,遇到瓶颈时主动出击。此外还要有强大的意志力,这些都是常年坚持在一线磨砺出来的。

Q:疫情结束后最想做什么?

A: 我是江西人,40多天没吃辣了,希望能好好吃一顿火锅。接下来,在武汉期间采访拍摄的图片将用于各种展览和画册出版。

微距摄影

迷你世界的口罩故事 柴仁缘

来自柳州的摄影人杨洋,在家中执行全民自我隔离时创作了一组有趣的《我们都爱口罩》。他尝试着为自己用过的或者即将使用的每一只口罩拍一张纪念照,感谢口罩保护健康。他为口罩设计了不同的場景,让它们仿佛具有生命般的意义。

杨洋

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

柳州市摄影家协会主席

疫情或许能阻挡摄影人的脚步,却阻挡不了他们的创意和希望。正如杨洋所说,创意作品更多是源自精神世界的丰富与强大。口罩成了这次事件的标志性符号,作为符号它具有了现实的指向和意义。口罩好像成了一位相见恨晚的老友,守护在人们身边。杨洋尝试着为自己用过的或者即将使用的每一只口罩拍一张纪念照,并且为它们设计了不同的场景,杨洋希望通过摄影的方式,直观呈现这个符号表达对生活的关注和想象,以积极乐观的形式唤起人们对生命的珍视,以平静的心态抵抗恐惧,同时加强个人防护,共同努力战胜疫情。

《摄影之友》×杨洋

Q:此次创作的主题与初衷是什么?

A: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型冠状病毒,我建议大家保持谨慎乐观的态度,做好自身防范工作。当下的摄影和绘画创作都在突出各种戴着口罩的面孔,而我的照片里没有真实的人物形象,没有伟大,没有英雄,没有煽情,也许大家已经看过太多真实感人的画面,这组作品反而给人清新愉快的感觉。做这些作品不是为了蹭热度,疫情发生后中国文联号召文艺志愿者积极开展抗“疫”文艺作品创作活动,在网络上开展文艺培训服务课程,作为一名文艺志愿者做了我应该做的事,在创作上我也不想重复别人做过的事情,我总能找到一些与众不同的表现形式。

Q:拍摄一张这样的创意照片,大致的步骤是怎样的?

A:创意作品很难在现实生活中直接获取到影像,它更多的来自于人的精神世界。首先要有基本的构思和设计,拍什么?怎么拍?能不能实现?现在常用的创意摄影手段无非是软件合成和置景摆拍,都需要有完备的道具和素材。我使用的是置景摆拍,所以就要有能供拍摄的道具才能够摆出想要的画面,拍摄完以后,在电脑上做简单的修图和调色即可。因此,大致可以分为前期构思、道具准备、场景设计、拍摄准备、后期调整等这些步骤。

Q:拍摄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A:在家拍摄不会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但是主题和画面需要我在街头和新闻里不断寻找挖掘。其次最大的问题是缺少道具。一开始道具种类也不是特别的丰富,局限性很大,需要购买更多的道具。此次疫情对物流影响非常大,慢是慢一点,但终究还是能顺利收货,所以这段时间也是在抓紧拍摄。有些道具缺货比较严重,再有价格比较高,因此在道具的选购上也更加保守,基本选择能够直接使用的道具。

Q:我们如何才能拍出这样的创意照片?

A:拍摄微距摄影,一般的小书桌也可以满足使用。因为主要还是以呈现内容为主,没有过多的强调光影效果。在家里也可以使用普通的台灯、手电筒,甚至手机照明进行布光。相机镜头可以使用微距镜头或者具有一定微距功能的普通镜头,微距镜头在成像上会更好一些,但在拍摄时并不需要拍得过细,细节上并不美观。再有就是使用三脚架对大景深、弱光下慢速度有很好的稳定作用。大体上也就是这些东西,并不复杂。

①大街上随处可以看到各种红色的宣传防疫标语②攀登高峰,不管有多难也无法阻挡前进的步伐③来自全国各地的物资驰援武汉,为武汉加油鼓劲④疫情期间一罩难求,人们排起长队购买口罩⑤在一线奋战的医务工作者

光绘摄影

王思博

前中国国家队旅日职业橄榄球运动员,世界光绘联盟中国总代表

创意光绘 声援前线 柴仁缘 义天天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迫使大家“宅”在家里,就像按下了暂停键,生活从未变得如此慢速和宁静。日子一天天溜走,相册里藏着着我们难忘的回忆。

新冠疫情正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在这场抗击疫情的战役中,全社会各界都在努力发挥自己的作用,而不少摄影人,也尝试着能为这次的疫情出一份力。而来自王思博的这组作品,或许正是现在摄影人对此次疫情的最好阐释。这次我们也采访到了摄影师王思博,来看看他这组作品背后的故事。

自疫情开始以来,王思博自己一直待在家中,等待疫情好转,近些天看到新增病例逐渐减少,感觉防疫的趋势是越来越好了,所以希望通过创作一些作品来为一线的工作人员打打气,用摄影人自己的方式来抗疫。光绘一直是他擅长的创作形式,这次摄影师也是思考了很久,延展想到了白衣天使保护我们的画面。而这个想法从脑海中闪过后,他便立刻先绘制了手绘板的小样。之后便叫上小伙伴一起拍摄了这组作品。笔记中用绿色光绘制的病毒,以及医护人员如同天使降临,行走在城市中,用飞出的羽毛击杀病毒,给予反击,保护人们。

①疫情得意控制,白衣天使全面反擊②白衣天使成为逆行者,为人民张开保护伞③病毒来势凶猛,对未知恐惧感增加④动起手来,全民防疫⑤坚信胜利已经离我们不远了!

《摄影之友》×王思博

Q:这次作品所展示的内容与核心是什么?

A:我本次创作的这组作品,大体内容还是通过我们的创意,用光绘的手法尽可能模拟病毒的样子,病毒在黑暗的街头、角落滋生,也有一张专门绘制的大型病毒照片,在整个城市中慢慢蔓延,可以看到绿色的魔爪渐渐外伸的模拟效果。病毒的来袭的确是毫无预兆,而且传染性超出了我们的传统认知。

一开始我们对病毒都是陌生的,疫情向人们无情地猛扑,而这时,第一个冲上前线的正是医护人员,他们手举保护伞,舍身保护我们,在这张照片中我们使用钢丝棉进行创作,飞溅的火星火热、危险、充满未知,这正如同疫情刚刚暴发时大众对它的认知。而随着疫情逐渐被控制,大家对新型冠状病毒的各种研究突破,我想表现白衣天使进行反击的画面,于是我们找到了合适的场景,如同天使降临一样,利用飞溅的羽毛,击杀病毒,予以反击,这正是我们本组创作的核心—白衣天使战疫情,保护人民远离病毒。最终也是我们期望的结果,希望尽快能战胜病毒,医护人员将病毒铲杀撕裂的感觉。

Q:这样一整组作品从拍摄到最终完成,用了多久?

A:整组照片我和摄影师Robert火山还有模特Puttin共同完成,大约晚上8点左右到达拍摄场地,选择地点并创作到凌晨1点左右。每张的曝光时间大约在两分钟左右。非常感谢几位小伙伴的协助。

Q:其间有没有遇到了一些平时拍摄没有的麻烦?又是如何解决的?

A:最大的困难是我们在拍摄的时候,会有巡逻的保安进行管制,我们是在大栅栏完成拍摄的,但因为疫情期间管的比较严,有些地方我们可以拍摄,但有些安保不希望我们在区域内拍摄,所以有时候还需要沟通,或者干脆就去别的地方再创作,但还好,整体我们都很顺利,没有遇到太大的困难。当然我们也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和防护,首先自己在创作前做好了防护准备,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创作。

Q:有哪些技巧和一些小道具方便大家日常學习光绘时使用?

A:这次拍摄利用了比较简单的拍摄方式,其中最难的也比较危险的是钢丝棉创作手法。这个我们是单独开车到未开通的道路上,夜深人静的时候创作的,飞溅的火星有一定的危险性,四周也是不能有干枯的植物以防火灾。将钢丝棉放入打蛋器中,并连接线绳,点燃后以手腕为轴甩动,钢丝棉点燃后遇空气和离心力会被甩出飞溅的火花。天使翅膀相对工具比较简单,我们使用了强光手电加亚克力的方式,亚克力可以很好地传递光效,模仿羽毛的形态,在模特背后绘制出天使翅膀需要一些绘画功底和空间记忆感。

快门不能停 #宅家图片日志#

1姚乾庶 编辑部副主任,居家摄影师 作为首都腹地之中的核心区域,曾经川流不息的央视“大裤衩”,疫情期间的人迹罕至,一派未来世界的科幻感。

2高仕源 商业摄影师,IPA国际摄影奖中国区年度摄影师 疫情期间,围绕口罩的话题实在太多,故用劣质口罩创作了这幅《色·相·微光》。

3秦飞 肉联厂RPF视觉组织创始人,富士合作摄影师 没有哪一个时刻,像现在这样,如此真切地期盼着自由安宁的生活归来。

4刘小贱 资深编辑,视频博主 疫情期间如期复工,好在天气好的时候都有夕阳落日拍摄。

5郑志 设计师,自由摄影师 3月10日,2020年第一个超级月亮穿过云层,辉映万家。

6陈晨 风光摄影师 疫情期间,一日天降瑞雪,点点爪痕在“白纸”上绘制即将迎春绽放的花朵,春天可期。

7薇白 商业摄影师 春天来了,各行各业陆续复工,我们的城市终将恢复往日的车水马龙。

8许晓平 视觉中国、8KRAW签约摄影师 立春之后,北京下了一场多年不见的大雪。一早来到午门,故宫闭馆广场无人,通过接片拍下了这张难得的午门春雪。

9Cheyenne Pei 媒体人,生活记录者 某个阳光灿烂的正午,这座古老的城即使被疫情防控重任笼罩着,也无法阻止它散发老北京的味道。

10DunceJun 胶片摄影师 曾经熙来攘往的滩涂边上,现在除了这艘废船,仅有一对父子,来这欣赏久违的海景。

11寅次郎 编辑 黄昏时刻的体育馆东路,由于疫情期间路上的行人并不多,配合少量的车流记录下不一样的景色。

12薛宇哲 商业摄影师,编导 春节期间没客单,恰巧看了几部科幻电影,干脆用手头的器材创作了一组机器人科幻剧照。

13张力斌 手机摄影师 暮春三月,褪下冬衣。口罩,还要再戴一戴。

猜你喜欢
口罩武汉摄影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戴口罩
戴口罩的苦与乐
武汉加油
决战武汉
雾霾口罩
WZW—bewell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