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年10月26至30日,由中国音乐学院、合肥市人民政府主办“第十五届世界扬琴大会”在安徽省合肥大剧院召开。世界扬琴协会(CWA)于1999年在匈牙利成立,该协会目前有33个成员国家,每两年在不同的国家举办一次世界扬琴大会,现已先后在匈牙利、瑞士、白俄罗斯、捷克、摩尔多瓦等国成功举办了14届,本届是第二次在中国举办。此次大会是历届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一次,举办有42场音乐会和11场讲座,来自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的17个国家的八百余人参加。大会由“中外扬琴对话”“音乐会观摩”“学术研讨会”三部分组成。10月26日晚,开幕式音乐会由世界扬琴协会副主席李玲玲主持,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致辞,大会在百人扬琴合奏《美丽合肥》的音乐中拉开序幕。
一、中外扬琴对话
27日上午在合肥大剧院音乐厅进行了“中外扬琴对话”座谈会,来自中外专家和代表就各自国家与地区的扬琴教学、演奏、创作、乐器改革等方面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细致的介绍与交流。
(一)关于教学
厦门大学赵艳芳提出,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扬琴的专业教育经过近七十年的发展,如今已形成从附小到博士的一整套完善的体系,目前在中国的11所音乐学院,七十多所中专、大专,一百五十多所综合大学音乐系、艺术学院都设置了扬琴专业教学,这样的规模在世界扬琴大家庭中是绝无仅有的。世界扬琴协会创始人兼主席,匈牙利扬琴演奏家、教育家维多利亚·海伦莎(Victoria Herencsar)介绍了扬琴在匈牙利的专业教学状况。她说,1897年匈牙利扬琴(Cimbalom)成为布达佩斯音乐学院正式的乐器学科,标志着匈牙利扬琴专业教学的开端,它在匈牙利和小提琴、钢琴一样有着完备和规范的教学体系。瑞士扬琴演奏家约翰内斯·福克斯(Johannes Fuchs)谈到,瑞士扬琴(Hackbrett)虽然没有进入到专业的教学系统,但它在瑞士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民众基础,演奏者从父辈那里传承了扬琴的技艺,包括演奏、作曲、制作等等,这种家族式的扬琴传承方式在瑞士代代延续。伊朗扬琴演奏家麦赫迪·西亚达特(Mehdi Siadat)介绍了扬琴(Santur)在伊朗主要的传承方式,包括家族传承、师徒传承、传承中心传承和民间艺术团体传承等。
(二)关于创作
中央音乐学院黄河对中国扬琴音乐创作現状进行总结,他表示中国当代扬琴音乐的创作已经形成了作曲家、演奏家、音乐理论家三位一体的结合,中国扬琴创作已呈现出数量多、质量高,个性鲜明的繁荣景象。世界扬琴协会理事、英国扬琴演奏家莎莉·怀特海(Salli Whytehead)介绍了英国扬琴(Dulcimer)通常是伴随民间歌曲、舞蹈出现在不同的社交场合,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有专业的作曲家参与扬琴音乐的创作,扬琴在英国的地位也因此逐年上升。麦赫迪·西亚达特(Mehdi Siadat)介绍说,伊朗扬琴音乐大多节奏不规则,也无乐谱可循,而是按一定规范进行即兴演奏。
(三)乐器改革
“中国现代扬琴奠基人”杨竞明的长女杨晓明发言说,1959年由杨竞明发明的中国扬琴多排并列、滚轴板,变音槽三项成果,确定了中国现代扬琴的基本形制,也为后来中国扬琴演奏与教育走向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开辟了道路。韩国扬琴协会会长尹银花表示,韩国扬琴(Yanggum)的发展深受中国扬琴的影响,从18世纪开始,扬琴从中国传入韩国,到20世纪60年代韩国人开始改良传统扬琴,一直到今天韩国现代扬琴改革的成功,从来都没离开过与中国扬琴的交流和互动。尹银花还和来自英国的乔弗利·史密斯(Geoffrey Smith)以及瑞士的约翰内斯·福克斯为大家展示了近几年各自研发的新型扬琴。另外,来自乌克兰的米哈伊尔·扎哈利亚(Mykhaylo Zakhariya)、日本的青木杨子、马来西亚的陈永耀、新加坡的瞿建青、澳大利亚的胡磊就乐器制作、革新等方面进行了发言。
二、精彩纷呈的世界扬琴音乐会
27至29日,在合肥大剧院音乐厅持续了三天的中外扬琴专场音乐会中包括有外国扬琴专场、中国地方特色扬琴和中国专业院校扬琴专场,共计42场音乐会,两百余首作品,水平之高、内容之丰富,叹为观止。
外国扬琴专场包含有来自匈牙利、斯洛伐克、美国、墨西哥、英国、瑞士、澳大利亚、伊朗、韩国、日本等15个国家与地区的16场音乐会,有十余种不同形制的扬琴进行表演。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扬琴虽有着或远或近的亲缘关系,在演奏形式和音乐风格上却迥然不同。演奏形式上,有的置于桌面,有的支撑在架上,还有的放在膝盖上;击弦工具所使用的材料有木制、金属制、树藤制、竹制等;演奏状态或坐或站;演奏手法可击可拨。如匈牙利与斯洛伐克代表团使用的音乐会大扬琴体积庞大、音色浑厚,演奏形态气势磅礴,制音器的使用更是显示了这件乐器功能发展的完善性;美国扬琴(Dulcimer)小巧轻薄,音乐轻柔而舒缓;墨西哥扬琴(Psaltery)是本次大会唯一使用手指拨弦演奏的一种扬琴,“拨奏”也是世界上扬琴最早使用的演奏方式;伊朗扬琴技法繁多,尤其喜爱运用“震音”与“滑音”技巧。
中国地方扬琴专场音乐会包含有来自新疆、内蒙、厦门、广东、云南、安徽、漳州的七场具有浓郁地域文化特色的扬琴音乐会,其中最为夺目的是新疆扬琴——锵(Chang)的表演。锵的音阶呈十二平均律排列,这完全不同于我国402型扬琴的七声音阶排列方式,“滑摸音”和“压揉”技术的运用也显得十分独特。另外,来自中国的专业音乐学院、艺术学院和综合大学音乐学院的师生为大家呈现了19场音乐会,他们扎实的基本功和精湛娴熟的演奏技术深深吸引了来自世界的观众,获得满堂喝彩。
三、学术研讨、成果分享
29日在合肥大剧院多功能厅开展了11场专题讲座与发言,内容围绕各国扬琴近期发展的成果、特点和问题等内容展开。与会代表们结合自己的切身经历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深入的学术交流。
匈牙利维多利亚·海伦莎为大家介绍了她的最新专著《辛巴龙世界》,书中对世界各国各地区扬琴的共同因素、历史联系、形制差异等进行横向比较分析,并探寻它们彼此间的联系。李玲玲在以《现代扬琴制音类技法及运用》为题的讲座中向大家展示了她研发的扬琴制音器对余音的有效控制,并进一步探索如何使用它获得丰富多变的扬琴音色。尹银花在题为《韩国扬琴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方向》的讲座中,从乐器改革、专业教育、音乐创作三方面阐释了韩国扬琴艺术良性互动的发展趋势。莎莉·怀特海在《英国德西玛的传承》的发言中对英国扬琴三大主要流派即伦敦扬琴、伯明翰扬琴和北爱尔兰扬琴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进而探析扬琴在英国多元文化影响下传承与发展的有效路径;墨西哥扬琴演奏家阿特拉斯·查尔迪瓦尔(Atlas Zaldiva)在《墨西哥扬琴(Psaltery)与乐队音乐会——解析示范》的发言中,讲述了自己在扬琴与吉他、扬琴与马林巴以及与管乐、弦乐、管弦乐等多种组合方式上的探索;英国扬琴改革家乔弗利·史密斯(Geoffrey Smith)在《演奏技术的发展与创新》的发言中,从双手配合、琴槌幅度、击弦角度等多个方面探索扬琴技法的创新。此外,美国扬琴演奏家凯伦阿什布鲁克(Karen Ashbrook)、台湾扬琴演奏家詹金娘、黑龙江师范大学庞卓、首都师范大学陈凤玲和史玥也分别进行了主题讲座与发言。
回顾世界扬琴的发展历程,在不断取得进步和成果的同时,大家也发现了许多的不足和值得反思的问题。维多利亚·海伦莎指出,目前的世界揚琴大会会员们仍更多地注重音乐会的丰富性,而理论方面的研讨相对较少,理论成果更是寥寥无几。詹金娘指出,近年来中国的扬琴作品普遍具有题材新、技术难度大的特点,但这些曲目并不适合初级、中级的学习者演奏,长此下去势必影响到中国扬琴艺术的普及与整体发展。她认为在支持作曲家创作有深度,有难度的作品的同时,还应鼓励初级、中级扬琴作品的创作。浙江音乐学院于海英针对当前各大音乐院校学生们出现盲目追捧新作品,漠视传统扬琴音乐学习的不良势头,提出应正式将传统乐曲课程编入教学大纲,设计合理教学方式等建议。她认为中国扬琴只有立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发展出“中国特色”才能真正对世界扬琴的多元性做出贡献。
结 语
历时五天的世界扬琴大会内容充实,大家通过学习观摩、对话交流、现场技艺切磋等方式,加深了对彼此各国扬琴艺术的认识和理解。目前,中国扬琴不仅教育体制最完善,专业普及程度也最高。相比之下,外国扬琴大多仍处于较为缓慢和自然的生长状态,由于长期在民间发展,它们的音乐更容易显现出亲和力而具有广泛的公众基础。不同于中国的专业扬琴教育制度化、统一化、标准化的特点,外国扬琴教育大多以审美为核心,以爱好为目的,宽松的技术要求培养出更多热爱扬琴并极富创造力的学生,这些恰恰都是中国学院派扬琴所缺失的。面对世界扬琴现已进入到多元融合发展的阶段,中国的扬琴艺术在保持自己突出地位的同时,该如何发展出自身的特色;在推陈出新的同时又该怎样平衡好民族性、传统性、可听性、时代性、创新性等要素,让中国扬琴在世界民族音乐中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这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扬琴工作者深思。
当今的世界扬琴已今非昔比,它们在世界扬琴工作者与爱好者的不懈努力下,在各方面已取得了瞩目的成就,我们今后还需要再接再厉,不断寻求新的突破,扬琴作为一件世界性乐器所具有的宏大格局,意味着它将来的发展还有着更大的空间与更多的可能性。
[本文为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生态学视野下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20YJC760064]
刘筝 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 荣英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