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树培
(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66)
川西北高原有着发展牦牛经济的传统优势,但由于历史、自然条件等多方面的原因,牦牛饲养还是完全依赖于传统的放牧饲养模式。夏季牧草丰富,牦牛生长速度快;到了冷季,由于气候寒冷、牧草缺乏,放牧牦牛生长停滞,掉膘严重,体重下降幅度大,体弱有病的甚至死亡。为了提高牦牛成活率,走出牦牛“夏壮、秋肥、冬瘦、春死”恶性循环的怪圈,提升农牧民的养殖效益,本文结合生产实际,探索了一种牦牛“半放牧半舍饲”养殖模式,放牧按牧区传统方式进行,重点讲舍饲育肥技术。
高原牧区的牦牛从初生开始,按照传统饲养方式自由放牧,待长到3~4 岁体重近200 kg 时,转入半农半牧区舍饲养殖,集中育肥三个月以上再出栏上市。
2.1 圈舍选址与布局
2.1.1 选址 选择地势高燥、通风良好、背风向阳的地方建设牛场。距离生活饮用水源地、其他畜禽养殖场及畜禽屠宰加工、交易场所500 m 以上。距离主要交通干线、河道100 m 以上。根据养殖规模的大小,参照《牦牛标准化舍饲育肥场规范》(DB51/T 2374-2017)中的要求和各项参数进行牦牛圈舍的设计、建设。
2.1.2 布局 舍饲圈舍一般包括四个功能区:生活区、管理区、生产区和粪污处理区。各区位置的布局应考虑地势、地形、风向、防疫、物流等因素,既要便于卫生防疫,又要建立最佳生产联系。
2.2 饲养及管理
2.2.1 放牧转舍饲过渡期的饲养 牦牛长期生活在海拔3 500 m以上的高寒地区,突然由放牧转移到低海拔地区的圈舍饲养,其生活环境、饲草料结构变化很大,牦牛往往会产生很大的应激,严重的还会引起发病或死亡。因此,牦牛在转入舍饲场2 h 后先给予充足清洁的饮水,4 h 后再饲喂优质青干草,自由采食。第2 d 开始自由饮水。进场第8 d 开始适当添加本场的粗饲料,粗饲料尽量选用当地农作物秸秆(如玉米杆秸秆或青贮玉米)、农副产品、人工种植牧草(如黑麦草)、野草、酒糟等。第10 d起,逐渐添加精料(包括玉米、豆粕、麦麸等),或者使用牦牛专用短期育肥精料补充料。
2.2.2 日常饲养 经过7~10 d 的过渡期后,牦牛便进入快速增重的育肥期,此时应逐渐增加精料饲喂量。精料饲喂量最初为每头每天2.0 kg,然后每10 d 增加0.2 kg,直到增加至每头每天3.0 kg,之后不再增加精料喂量。舍饲育肥期间,每头架子牦牛每天平均需要3.0 kg 精料和7.0 kg粗料。
饲喂时间:每天上午8:00和下午16:00定时饲喂2 次,饲喂时先喂精料后喂粗料。其间自由采食,自由饮水。
2.2.3 育肥期日粮配制 (1)全混合日粮:育肥期全混合日粮(由精料和粗料构成)参照美国NRC 肉牛营养需要(NRC 2000)和中国肉牛饲养标准(NY/T 815-2004)来科学配制。全混合日粮精粗比为50∶50,精料由能量饲料和牦牛专用浓缩饲料按比例配制;粗料为牧草、青干草、农作物秸秆、青贮饲料、农副产品等。
(2)冷季精料:包括70%玉米和30%牦牛育肥精料补充料。冷季气温较低,必须注意维持牛舍内适宜的温度,同时适当增加玉米用量。
(3)暖季精料:包括65%玉米和35%牦牛育肥精料补充料。暖季气温比较适宜,部分地区如环境温度较高,则可以通过剪毛、加强牛舍通风、安装风扇、搭盖遮阳网等方式来防暑降温。
2.3 疫病防控管理
2.3.1 驱虫 牦牛转入舍饲后,在进场第2~3 d进行第一次驱虫,间隔10~14 d 进行第二次驱虫。育肥时间长的,还可进行第三次驱虫,但至少在出栏前20 d实施,以保证足够的休药期。驱虫药有注射剂、口服剂和外用剂,常用药物有:驱除体外寄生虫的螨净、双甲脒,驱除体内线虫的左旋咪唑,驱除多种绦虫和吸虫的吡喹酮,驱除体内多种蠕虫的阿苯哒唑、芬苯哒唑、甲苯咪唑以及能驱杀多种体内外寄生虫的伊维菌素等。一般首选药物为阿苯哒唑片剂和阿维菌素片剂等,也可选择阿维菌素或伊维菌素注射液。
2.3.2 清洁和消毒 舍饲牦牛的采食量大,排粪量也大,故每天需清理粪便两次。清理出的粪便可用生物热方法进行消毒处理,即在远离圈舍的地方将粪便堆积起来,上面覆盖10 cm厚的泥土,发酵2~3个月后就可用作肥料还田。
每两周对圈舍和环境进行一次消毒,以保持圈舍和环境的卫生。常用消毒液有:10%~20%石灰乳,5%~20%漂白粉液,2%~4%氢氧化钠(火碱)溶液,5%来苏儿,4%甲醛,0.15%~0.2%新洁尔灭等。清洁和消毒产生的污水应先引入专门的废水处理池,用漂白粉或生石灰消毒处理后达标排放。
通过将放牧饲养的架子牦牛转入圈舍进行三个月以上的集中育肥,不但能提高牦牛的生长性能,降低冷季死亡率,减少冷季掉膘,缩短自然出栏周期,而且能缓解草原载畜压力,利于草畜平衡,促进当地农牧民增收和脱贫,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三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