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林
(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畜牧兽医局,甘肃陇南 746000)
我国为加大生猪生产效率与质量,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极大地推动了规模化养猪场的建设进程。在对规模化养猪场进行设计时,需要综合考虑生猪生产的实际要求,使得生猪生产在不影响周围环境的同时,尽最大可能提高经济效益。因此,对规模化养猪场规划设计进行研究,对提升猪场建设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选择地势平坦、开阔、规则的场地能够保证规模化养猪场的布局合理、整齐,进而有利于提升土地利用效率。此外,选址地址要平坦,一般情况下坡度不应大于25%,这样有利于猪场通风。同时,避免选择过于低洼的地点,防止规模化猪场受到雨季洪水影响。养猪场地址应优先选择向阳坡,能够有效避免冬季受冷风侵袭,也能够增加夏季通风量。养猪场建设区域应位于居民住宅区的下风向,避免对周围居民生活造成影响。
优先选择选址地点土壤应具备无污染、透气性良好、吸湿性小以及质地均匀等特点,例如,在沙土地上建设规模化养猪场,能够为生猪生长提供良好的条件。目前,规模化养猪场一般建设在荒地、荒坡上,进而提升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1]。
水源、排污、卫生防疫等也是养猪场选址时重点考虑的内容,同时也要考虑生猪养殖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一般情况下,会选择在距离交通主干道1000m以上、距离居民点1500m以上、距离其他养殖场3000m以上的地点。此外,规模较大的养猪场对水源、电能要求也相对较大,万头猪场日用水量与用电量分别约为100~150t与 80~100kw。
规模化养殖场的生活区一般分为门卫接待室、车辆消毒池、车辆称地磅、员工生活区、车库等。其中,门卫接待室主要负责出入车辆信息记录、车辆消毒、车辆称重等工作,其配备的消毒防疫设施、防护服等,是保障出入养猪场人员健康的重要措施。此外,在生猪生产区与车载生活区的交接区,建设饲料仓库,既方便饲料入库,也有利于饲料的随时取用,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养猪场的成本。
养猪场生产区是生猪配种、保育、分娩、育肥、医疗的重要场所,在该区域还包括员工休息室、配电室、药品储藏室等,为生猪养殖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有力保障。消毒防疫道应建设在各个分区域的入口处;生猪分娩室建设在配种室与后备室之间;育肥区域的栏舍距离应为10m以上,避免生猪出现交叉感染;配电室建设在与员工生活区相衔接,为电力设备后期维修与保养工作做好铺垫。
U型回转的采暖烟道间距为50~100cm,烟道烧火口高度与宽度设计为60cm,入口处高度与宽度为40cm,烟道前后端高度分别为35cm与30cm,烟道整体宽度为40cm,出口处高度一般为20cm。此外,U型回转的采暖烟道的烟筒高为200cm,内径与宽度分别为40cm、25cm,在烟道上部为12cm×12cm。
规模化养猪场的通风管道通常采用两个直径为80cm的排风扇,安装在距地为120cm处的墙面上,且安装间距不小于2.5m。选择的排风扇规格要与猪舍的整体长度相配合,当规模较大时,可选用直径为100cm的排风扇。
猪舍隔栏下部一般高为40cm,上部的钢管之间要有一定距离,并且戏水池上部宜使用12mm粗的钢筋进行分割,竖向间距不宜超过8cm。饮水系统一般安装在戏水池上方,每个隔栏设置1~2个出水口。下部与地面的距离为60cm,并使用饮水乳头,从而为生猪提供良好的饮水条件[2]。
规模化养猪场每日猪粪排放量较高,若不采用有效的处理方式,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极大影响。建设一套专门的猪粪处理设施,将产生的猪粪收集在一起进行环保加工,或是与有机肥生产加工厂合作,将污染性大的猪粪转化为能够为农作物提供影响成分的有机肥,从而提升养猪场的环保节能水平。使用高效的生物有机肥代替传统化学肥料,不仅能够优化土壤微粒结构,还能有效分解难以让作物吸收的养分,进而推动我国绿色有机农业的发展。
规模化养猪场集中起来的污染物,经过厌氧消化设施处理后,会转化为成分主要为甲烷的沼气,一方面,为养猪场以及周围居民提供热量,不仅能够为生猪提供适宜的冬季生长环境,还为周边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有力保障,使得能量得到循环利用,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养猪场的运营成本。另一方面,利用沼气进行发电,将多余的电力并入国家电网,不仅有效降低生态环境的受污染程度,还能有效提高社会效益,有利于养猪场形象的提升,从而推动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进程。
综上所述,规模化生猪养殖是生猪生产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规模化生猪规划设计时,要综合考虑选址、布局、周围环境等因素,进而保障养殖生猪的健康水平,推动生猪养猪行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