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人员安全防护的思考

2020-12-28 16:01:11林雪茜
兽医导刊 2020年22期
关键词:陆生防护用品野生动物

林雪茜

(苏州市林业站,江苏苏州 215006)

陆生野生动物种类繁多,生存环境复杂,生活习性各有特点,是一个庞大的天然病原库,可作为中间宿主或者机械传播的方式将病原传播个人类,全世界已被证实的人兽共患病至少200种,高致病性禽流感、霍乱、鼠疫等法定报告传染病的来源都与野生动物有关。

2020年,在防控新冠疫情的大背景下,野生动物保护管理问题再次引起社会热议,科研工作者从各类野生动物入手排查可能的宿主,媒体争相报道热点话题。然而,人们关注的热点仍然主要集中在对野生动物本身的管控上,却极少提及基层一线工作人员的安全防护问题。基于本人在苏州市从事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时所发现的问题,本文主要讨论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人员安全防护存在的安全风险,分析其原因,并提出建议。

1 苏州市陆生野生动物资源及保护管理概况

苏州市林业站联合南京林业大学在2017~2018年开展了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苏州地区共发现有陆生野生动物431种,其中,两栖动物有13种,爬行动物有26种,鸟类有356种,哺乳动物有36种。

野生动物保护工作面广量大,仅2020年1月至10月,全市因野生动物管控工作已累计出动执法检查人员2.3万余人次、监测巡护人员1万余人次,专项检查疫源疫病监测点1925个次、野生动物人工繁育单位139家次、其他场所1万余家次,监测巡护距离2.3万km、监测野生动物近120万只次。在工作中,发现从事执法、救护、监测工作人员的个人防护意识普遍较差,防护用品基本只有口罩,并且佩戴口罩是因新冠疫情防控要求,在疫情之前的防护措施更为薄弱。

2 主要安全风险

全国人大禁食决定出台以后,各地的野生动物保护主管部门纷纷行动,加强野外巡查监测,严管人工繁育场所,严查各类涉野生动物违法行为。在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中,资源调查监测、疫源疫病监测、收容救护、执法检查等均有可能因为直接或间接与野生动物接触而导致工作人员遇到安全问题。

2.1 直接伤害风险

收容救护和执法检查工作涉及动物捕捉、入笼等操作,均需要与动物发生直接接触,目前市面上仍缺乏应对野生动物攻击的护具,野生动物未经稳定驯化,易产生应激反应,从而做出撕咬、抓挠等攻击行为。如:被狐狸等犬科动物攻击可能造成比较严重的咬伤,被短尾蝮等有毒性的动物攻击可能会使人中毒,被鹰、隼等猛禽攻击,可能被啄伤。

2.2 传染性疾病风险

资源调查监测、疫源疫病监测工作虽然一般不与动物直接接触,但如果个人防护措施不到位,也和收容救护、执法检查工作一样有感染人兽共患病的风险。苏州地区的野生动物中鸟类资源最为丰富,此外,异宠文化发展较快,工作中接触病原微生物的可能性不小。如:未做好口鼻部位防护将增大禽流感等呼吸道传播的病原微生物感染风险,未做好手部消毒将增大沙门氏菌等粪口途径传播的病原微生物感染风险。

3 主要原因及建议

3.1 防护物资储备明显不足,建议建立防护物资配置制度

在本次疫情防控工控中,因考虑不周、资金紧张、仓库容量不足等原因,各地均暴露出野生动物主管部门防护物资储备不足的问题,口罩和手套虽有储备但数量严重不足,防护服、护目镜、消毒液、胶靴等不常用的防护物资仅个别单位有少量储备,不足以应对突发事件。

主管部门应建立防护物资配置制度,提供资金保障,定期采购和更新防护用品,建议将口罩、手套、消毒液列为常规防护用品,防护服、护目镜列为应急防护用品,按照每个工作日每位工作人员1份的数量,储备至少2个月用量的常规防护用品和至少3周用量的应急防护用品。如遇较严重的人兽共患病疫情,建议将从业人员与其他工作人员的办公区域隔离,并加强消毒。

3.2 个人防护意识不到位,建议建立岗前安全培训制度

野生动物保护从业人员的专业背景各不相同,但极少有专业对口的人员。执法部门工作人员多为农业或者林业专业,监测和救护人员不仅专业知识少,人员流动性还较大。虽然苏州每年都举办野生动物保护培训班,但培训内容一般都是行政管理政策和法律法规解读,对于个人安全防护仅进行过口头宣讲,基层人员大多数不知道应该怎样进行科学有效的防护。

主管部门应建立从业人员岗前安全培训制度,建议对从事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专职和兼职人员均进行安全培训,培养无菌意识,提高安全意识。培训应重点讲解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方法、流程和危险情况应对措施,并对掌握程度进行考核。考核应注重实际操作,特别是穿脱防护用品的顺序,工作人员应当经考核合格方可上岗。

3.3 缺乏野生动物检疫标准,建议尽快出台相关标准

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明确要求出售、购买、利用、运输野生动物应当附有检疫证明。检疫证明应当由官方兽医出具,但实际情况是因为野生动物尚未出台任何物种的检疫合格标准,导致野生动物检疫工作难以开展,无法出具检疫证明。执法人员无法快速分辨被检查野生动物的安全性,在检查过程中无法意识到危险性。

建议农业部门尽快出台野生动物检疫标准,特别是猴类、蟾蜍等科研和药用需求较大的物种,这些动物的利用涉及生物安全和药品安全,对检疫的需求尤为迫切。苏州地区上方山野生猕猴数量较多,如能进行抽样检疫,有针对性的制定防控方案,将有利于完善管理措施,同时大大提高工作安全性。

猜你喜欢
陆生防护用品野生动物
保护野生动物
少先队活动(2020年7期)2020-12-18 01:48:39
保护野生动物
少先队活动(2020年8期)2020-09-11 06:43:12
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野生动物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修改《用人单位劳动防护用品管理规范》
机电安全(2018年3期)2019-01-29 05:22:44
抓好四项任务加强采油厂职业病防护用品管理
最大的陆生食肉动物——棕熊
民进党政策不友善陆生不选台湾不足为奇
台声(2016年16期)2016-11-25 11:05:07
甘肃南部陆生野生动物危害及其应对措施
甘肃林业(2016年4期)2016-11-07 08:56:47
加强劳动防护用品管理 确保职业健康安全
环球市场(2016年35期)2016-03-16 03: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