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媛,李启娟
(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青海 西宁 810000)
心血管疾病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临床疾病,并且发病的年龄偏向老龄化,如果患者在发病时无法得到及时的控制与治疗,那么将会对患者的身体产生非常严重的不可逆影响,除此之外下一阶段的治疗开展也较为困难,并且具备一定的危险性,在发病时心血管疾病的状况较为复杂,在发病时有一定的突发性,如果不及时的进行控制就会迅速的发展。在患者接受入院治疗之后,如果护理过程中出现不规范的操作或者是操作失误,很有可能会导致护理对象出现生命危险,由此可见展开对不安全因素的分析与防范就显得十分重要[1]。
1.1 一般资料。在本次的试验之前笔者将会选取本院2017年8 月至2018 年9 月一年时间内的心血管内科患者作为此次试验的对象,试验对象一共有120 例患者,采取随机分组的方式进行分组,最终将所有的试验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个组内共有60 例试验对象。观察组男34 例,女26 例;年龄42-75 岁,平均(61±4.5)岁;对照组男35 例,女25 例;年龄45-76 岁;平均(60±3.5)岁。在所有的试验对象的资料中显示,由37 名试验对象为心肌梗死患者,20 名试验对象为心绞痛患者,16 名观察对象为心肌炎患者,22 名观察对象为风湿性心脏病患者,25 名试验对象为冠心病患者[2]。
1.2 护理方法。观察组的试验对象在实际的护理工作中采取加强护理的办法,对于对照组的患者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则采取常规的护理方法。
1.3 防范对策
1.3.1 做好入院评估:心血管疾病患者病情在严重程度上有一定的差别,应当将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安排在监护室,病情不严重的患者放在普通的科室,监护室应当距离责任护士的距离较近,普普通病房距离责任护士的距离相对来说较远,如果监护室内的患者出现状况,那么一般较为紧急,应当尽快展开救治工作,这就需要在患者接受护理工作之前应当进行针对性的病情评估工作。对于患者的病情进行护理工作内容的规划与设计;进一步保证护理工作的有效性,并且提升责任护士的护理能力与质量,保证在护理工作中的每一项操作都准确无误,不会造成不安全因素。
1.3.2 增强安全护理意识:对于在护理工作中出现的安全问题,要做到及时的整理并且做好防范措施,首先对所有的护士进行安全护理意识的教育,进一步提升责任护士的安全护理意识,除此之外还需要增加责任护士的职业道德素养,进一步培养责任护士的责任意识;与此同时,要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法律知识的宣传,理解责任与法律之间的关系,并且通过综合能力的提升来使责任护士能够处理护理工作中出现的突发情况。因为心血管疾病的的复杂性、病情变化的速度较快、一部分的患者在接受治疗时治疗效果不明显、并且因为冠心病患者的平均年龄较高,有着较为严重的老龄化趋向,除此之外冠心病的用药种类较为复杂,所以责任护士需要对患者的情况进行评估,分析潜在的不安全因素,进一步强化对重要环节的护理工作。对于护理过程中的各项操作进行规范,对于护理工作的纠纷进行合理的处理,划分责任界限,对于护理的风险进行合理的分担,更够更好的维护护理双方人员的合法利益。要合理的发挥每一位护理人员的责任,提升护理质量与水平。并且划分严格的责任网络制度,其中包含有护理主任、责任护士长以及责任护士这三个部分组成,划分每一级的责任,并且对护理工作打造完善的监管制度,能够有效地减少患者护理工作中出现失误以及事故的几率,进而实现护理水平与护理质量的双重提升[3]。
1.4 评价指标。对于两组试验对象在实际的护理工作中出现的不良事件进行统计与分析,并且在为期一个月的护理时间结束之后进行统计,统计护理对象的满意程度。
2.1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经过统计计算发现,两组在不良事件发生概率上有非常大的差别,观察组相对于对照组来说呈现出巨大的优势,观察组为7%,对照组为20%,差值为一倍左右。
2.2 两组患者满意度情况。在一个护理周期结束之后两组试验对象的护理满意程度也有巨大的差别,观察组为96.0%,对照组为81.5%。
当前的护理中不安全因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首先,护理因素。①相关的责任护士在进行护理工作时安全意识不够,在实际的护理工作中无法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展开护理工作;并且护士们的法律知识较为淡薄,不能够在工作的过程中认识到风险意识与法律意识的之间关系;除此之外护士在工作过程中的任务量较为繁重,处理护理任务时容易出现疏忽,并且大量的体力劳动导致忽视的精神状态较差,对于护理过程中出现的危险因素以及不良事件无法进行及时的处理,这就导致很多不安全因素的出现。②护士无法进行合理的用药,导致用药安全问题的出现。在进行心血管疾病患者护理的过程中药物的种类过于繁杂,如果护士工作疏忽导致用药出现失误,并且在配药的过程中不按照规定进行药物使用的核对,就非常容易导致药剂容量使用错误以及药品种类使用失误的事故。③良好的护理工作记录是展开下一阶段护理工作的基础,如果护理工作无法进行及时的记录,就容易导致出现护理重复的状况。一部分的责任护士在进行完护理工作之后无法对物理的详情情况进行及时的记录,并且护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无法及时的解决,患者病情的变化情况无法进行及时的记录,用药情况记录不完整,这就非常容易导致护理工作出现不安全因素。
其次,患者因素。一部分患者在接受护理工作时并不能够积极的配合责任护士展开护理工作。患者不按照规定进行药物的服用,或者是不按照医生的叮嘱进行休息,甚至是不遵循医院的规章制度等等。除此之外,一部分的患者对于自身的病情并不能够做到良好的表述,当责任护士询问患者有何不适时无法进行详细的表述,对于责任护士的询问并不进行正确的对待,护理期间出现的不良状况不能够进行良好的反应,这都会导致在护理过程中出现各种的不安全因素[4]。
最后,其它因素。责任护士对于繁杂的治疗药物使用的方法不明确,对于相关的护理器械作用不了解;在患者接受护理期间无法进行教育宣传;不能够保证患者的病房保持整洁;责任护士的护理经验较少,对于突发情况无法进行及时的处理,都会对患者的护理工作产生不安全因素。
心血管疾病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临床疾病,并且发病的年龄偏向老龄化,如果在患者病发时不及时的展开控制与治疗,那么将会对患者的身体产生非常大不可逆的影响,并且具备一定的危险性,在发病时心血管疾病的状况较为复杂且具有突发性特征,如果不及时的进行控制就会迅速的发展。现阶段医院展开护理工作的同时,要对患者进行安全管理。要将安全管理运用到心血管内科护理中来,首先需要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并且进一步提升护士自身的综合护理能力,对于重点问题以及重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工作,打造一个注重安全的环境,也能够提升护理人员对于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从而避免不安全因素的产生,进一步确保护理对象病情的稳定。对于护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的进行统计和分析,还需要设计针对性的防范对策,不断提升自身的护理水平与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