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峰
(江苏省太仓市中医医院,江苏 太仓 215400)
颞颌关节紊乱综合征多见于20~40岁青壮年,表现为关节运动障碍、疼痛、弹响等[1],严重影响进食及语言交流[2]。本研究用针灸治疗颞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疗效较好,报道如下。
共58例,均为门诊患者。男28例、女30例,年龄15~68岁,病程1个月至2年,口腔外科矫正术后1例。
参照《口腔颌面外科学》诊断标准[3]。①下颌运动异常包括开口度异常(过大或过小),开口型异常(偏斜或歪曲)开闭运动出现关节绞锁等;②颌面部疼痛主要表现在开口和咀嚼运动时关节区或关节周围肌群的疼痛;③下颌关节部弹响和杂音,即开口运动中有“咔、咔”的弹响音,“咔叭、咔叭”的破碎音和摩擦音。
患者仰卧位取穴,主穴取下关(患侧),配穴取合谷(健侧)、足三里(双侧)。穴位常规消毒后嘱患者闭口取下关穴,用0.30mm×50mm毫针直刺刺入1~1.5寸,得气后再深刺1~2分,当患者面部有轻微麻电感、扩散至患侧整个面部针感出现即止,然后在针柄上放置一长约1cm艾条施灸,每次灸5壮。健侧合谷穴以得气为度,用捻转泻法;双侧足三里针刺得气后行捻转补法。留针0.5h,隔日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评价效果。
痊愈:症状完全消失,开口活动及咀嚼功能正常,无弹响,无压痛。显效:症状基本消失,开口度接近正常,有轻微关节弹响或大口张开不适感。有效:症状有所好转,但对生活仍有影响。无效:症状无变化或加重。
痊愈25例,占43.1%;显效30例,占51.7%;无效3例,占5.2%。总有效率94.8%。
张某,女,48岁。半年前因进食寒凉食物后出现左侧颞颌关节疼痛不适,张口困难,影响进食,后多次在外院就诊,予消炎止痛药口服后疼痛减轻。平素因饮食不当或进食硬物后症情反复发作。1周前又进食寒凉食物后复作,左侧颞颌关节处压痛明显,张口严重受限,咀嚼食物疼痛加重,伴有弹响声,不能大笑及打哈欠,下关穴处有明显压痛,余无明显异常。诊断为颞颌关节紊乱综合征。予深刺重灸治疗1次,次日疼痛明显减轻,可进软食。后治疗5次疼痛消失,1个月后随访无复发。
颞颌关节紊乱综合征是颞颌关节、咬颌关系、神经肌肉三者功能失调所致,与心理、精神、免疫和外伤等多因素有关[6]。
颞颌关节紊乱综合征属中医“颌痛”“颊痛”“口噤不开”范畴。多因风寒湿之邪入侵面颊,经脉受阻,气血不畅,瘀滞不通所致。针灸治疗可通畅气血,舒筋活络[6]。主要遵循近治、远治相结合的取穴原则。主穴下关穴属足阳明胃经腧穴。《灵枢·经脉》云:“胃足阳明之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针灸甲乙经》记载:“失欠……下关主之。”针刺下关穴有通经活络,消肿止痛,通关利窍之效。健侧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合谷为遵循手阳明大肠经在面部循行“左之右,右之左”及“面口合谷收”之义,可疏通阳明经气,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腧穴,可调补阳明经脉之气血,濡润阳明经筋之失养。针刺下关穴时要深刺重灸,目的在于面颊局部气血不通日久、经筋失养,深刺可驱入里之风寒湿邪气。重灸可温阳通络、活血止痛,使经筋得气血营养供给,颞颌关节处气血通畅。另外,要重视心理疏导,让患者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咀嚼方式,以减少病情的反复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