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永芳
(太湖县新仓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安徽安庆 246430)
某猪场是太湖县一中型养猪场,存栏300多头,其中能繁母猪100多头。场主曾经担任乡村兽医,是一名接受过多轮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懂技术和生产管理的高素质农民。该场的环境良好,选址科学规范,设计布局合理,饲养管理技术规范。2019年6月上旬,3栋1号舍母猪群发病,主要以皮肤症状为主,发病率约为10.5%,随后向架子猪群蔓延,中猪发病率为21~32%。场主在用伊维菌素、磺胺类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接着保育室里的猪群同样发病,还伴有体温升高、咳嗽等症状;7d 后病情加重。驻场兽医技术员认为是弓形体病,用磺胺六甲氧嘧啶治疗,也因无效而止。由于病猪皮肤发红、发黄和短暂性潮红,也有人认为是猪附红细胞体病,采用血虫净治疗,最后还是无果而终。到6月中旬治疗药费1万多元,保育室和中猪舍猪死亡率达60~70%。而当时正是全国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关键时刻,遂向当地县乡农业主管部门报告。于是太湖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派员前往诊断。先后二次10余头份的非洲猪瘟试纸条快速检测,均为阴性,遂排除非洲猪瘟疫情。同时建议该场自采样送检。
猪的皮肤初期潮红,中后期皮肤苍白,表面有圆形或不规则形凸起,先后呈红色、紫红色或顶部黑色结痂。头部、耳部变干瘦及苍白,胸肋、颈部皮肤有许多病灶,后躯和腹部最为明显,表皮很快破裂,随后皮肤出现较大紫红色斑块。有的猪几乎一夜之间遍及全身,有的猪周身皮肤紫红色或灰紫色。但猪并未表现强烈的痒感。紫色斑块是布满整个皮肤,基本没有毛稀处多,密处少之分。病愈的猪斑块消失后,留下明显的痕迹。
主要是断奶转栏仔猪发病,开始出现体温升高,41.5℃,稽留热;厌食、精神沉郁、行动迟缓、皮肤苍白、被毛蓬乱、呼吸困难,咳嗽为特征的呼吸障碍。渐进性消瘦,濒死前出现后躯拖地不起,震颤、咳嗽、消化不良、腹泻、贫血和黄疸,可见腹股沟淋巴结明显肿大。由于肌肉部分的消耗,整个患猪背脊变成明显的尖突状。
首次剖检病猪5头。患猪消瘦,贫血,皮肤苍白,黄疸,最明显的变化是全身淋巴结特别是腹股沟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肺门淋巴结,切面呈灰白多汁、质地均匀的外观,后期切面出血。肺肿胀,间质增宽质地变硬,不塌陷,呈弥漫性病变;肝中度黄疸,部分明显的萎缩;脾脏轻度肿大,质地如肉;胃变小,有不同程度溃疡;肠道纤细,胃黏膜可见溃疡灶,肠壁变薄;肾脏水肿(约达正常的4-5倍),苍白,被膜下有坏死灶,肾髓质部常见浸润性的白色病灶,并伴有肾盂周围水肿,有些猪肾脏表面还密布点状出血。胰、小肠和结肠也常有肿大及坏死病变。
6月上旬到中旬,间隔一周,先后两次共11头病猪取血、脑、心、肺、肝、脾、淋巴和肠等组织、器官,由县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现场采样、非洲猪瘟试纸条快速检测,结果均为阳性,排除非洲猪瘟。建议采样送省级实验室检测。
哺乳仔猪很少发病,仔猪在断奶前后特别是断奶后就出现渐进性消瘦,生长缓慢、贫血、黄疸和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就应该怀疑为仔猪断奶后多系统衰弱综合征;结合皮肤炎症和震颤等临床症状与病理剖检的典型变化,初步判定该场发生疑似猪圆环病毒病。确诊需要实验室检测依据。
一是严格管理生产的各个阶段,认真做好全进全出。加强引种管理,禁止将新引进的猪与本场猪同舍饲养;做好病猪隔离,凡是病猪一律淘汰或隔离治疗;做好无害化处理工作,病死猪及其污染物全部执行无害化处理;加强环境清理,尽可能做好防冷、防热和防潮工作。二是将消毒贯穿于养猪生产的各个环节,认真做好消毒灭源工作。清圈消毒,保持清洁卫生,减少疫源感染几率;降低饲养密度,减少和杜绝猪群的继发感染。
根据该场近些年疫病流行状况,认真做好猪瘟、伪狂犬病、猪细小病毒、猪喘气病、蓝耳病等疫苗的免疫接种工作。通过疫苗的免疫接种提高猪群免疫力,增强猪体对PCV2的整体抵抗力,减少猪体病原体的继发感染。
为了控制病原菌的继发感染,可注射长效土霉素;或在饲料中添加林可霉素、金霉素、强力霉素或氟苯尼考等药物;推荐使用液态核黄素(VB2)、中成药制剂末蓝、黄芪多糖等,以巩固猪体自身免疫系统,从而提高猪体自身免疫力。
执行综合防制措施十余天,该场猪死亡率明显下降,猪群生长状况明显好转。建议该场继续执行综合防控措施,维持21d以上,以巩固防治成果。
(1)当前猪场疫病十分复杂多变,常常多种疫病混合感染。因此,要通过实验室检测,分离出病原才能作为确诊的重要参考依据,否则很容易误诊。
(2)本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震颤、皮肤炎症和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母猪发病率不是很高,易引起误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