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兰
(山西省汾阳医院 针灸科,山西 汾阳)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但是却相对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目前该疾病的病因尚不明确。患者通常能够感受到剧烈的疼痛,但疼痛通常突然来临,又突然消失。且三叉神经痛具有反复性。患者自述疼痛常常反复发作,影响生活和工作。从中医角度来讲,三叉神经痛属于“头痛”、“头风”、“偏头疼”、“面痛”的病症范畴[1],导致该疾病可能的原因为患者“气滞血瘀、脾胃虚弱、风阳上扰”等所导致面部经络受到阻滞,引起面部疼痛。因此,中医治疗中以针灸疏通经络,祛风止痉,具有很好的止痛效果,以中药调理气血、清凉解表,将二者相结合,从内部调节患者体质,最终达到治疗的目的[2]。本研究选取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于我院就诊的三叉神经痛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研究患者采用五虎追风散加味配合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选取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于我院就诊的三叉神经痛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就医时间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试验组患者32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23例;年龄41岁-72岁,平均年龄(54.79±6.21)岁;病程4个月-17年,平均病程(7.92±3.77)年;面部疼痛区在右侧的11例,左侧21例。对照组患者32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25例;年龄39岁-70岁,平均年龄(52.42±5.97)岁;病程6个月-19年,平均病程(8.33±4.15)年;面部疼痛区在右侧的13例,左侧19例。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年龄、病程、疼痛区域上差异不显著,具有可比较性。
两组患者临床表现均为刀割样、撕裂样、灼烧样的剧痛感觉,持续时间从几秒钟至几分钟不等,间歇性发作。经过CT检查,排除其他病变,确诊为三叉神经痛。
对照组采用五虎追风散加味治疗。选用蝉蜕10g,制胆南星10g,天麻10g,白芷6g,甘草6g,偏寒加桂枝6g,川芎6g,偏热加黄芩10g,柴胡10g。患者每日一剂用水煎服,每日早晚各服用一次。连续治疗两周后复查。
试验组采用五虎追风散加味配合针灸治疗。针具选择为无锡佳健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的一次性针灸针。针灸穴位的选择,主要依据远近配穴[3]。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选择主穴-太阳透下关,配穴-下关、下颊车、风池、阳陵泉。取4寸32号毫针,局部常规消毒后,采用双手进针法,从太阳穴进针,针尖平斜向下稍后方,轻捻缓进,通过颧骨弓、后缘直达下关,深度2-3.5寸,感应以上齿及颊部酸麻胀感为度。取2寸32号毫针,下关穴常规消毒后,采用双手进针法,从下关穴向卵圆孔方向直刺,深度1.5-2寸,多能即刻止痛。下颊车穴沿下颌骨内侧进针,深度1-1.5寸,感应以颌孔下齿槽处呈胀感为度。风池、阳陵泉均取30号1、5寸毫针局部常规取穴,施捻转泻法。辅以汤剂两周后复查。
评价指标主要采用治疗有效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治疗结果可以分为以下四个等级。临床痊愈:患者治疗后面部疼痛情况完全消失,且在治疗后两个月内未复发;显效,患者治疗后疼痛情况完全消失,但在治疗后两个月的随访期内疼痛复查,发作次数较治疗前有显著减少,减少次数在1/2以上;有效,患者在治疗后仍有疼痛发作,但是发作次数较治疗前减少1/2以上;无效,患者在治疗后疼痛感强烈,疼痛次数未减少,甚至出现较治疗前加重的情况。治疗有效率=(痊愈人数+显效人数+有效人数)/总人数×100%。
不良反应是指患者在治疗后出现的恶心、恶心伴呕吐、血肿、晕针等情况。统计两组患者出现这些反应的人数,并依据公式统计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发生不良反应的人数和/总人数×100%。
本研究采用的均为计数资料,通常表示方法为(n,%),采用的检验方法为χ2检验,P<0.05表示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试验组患者32例,痊愈15例,显效10例,有效6例,无效1例,治疗有效率96.88%;对照组患者32例,痊愈9例,显效10例,有效8例,无效5例,治疗有效率84.38%。经χ2检验,χ2=6.95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试验组患者32例,出现血肿1例,晕针1例,恶心伴呕吐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38%;对照组患者32例,出现恶心4例,恶心伴呕吐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75%。经χ2检验,χ2=8.03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具有以下三个明显区别于其他疾病的特点。首先,目前医学对该疾病的病因探索尚不明确。因而在临床治疗中医通常使用抗癫痫药物如苯妥英钠和苯巴比妥等进行治疗,但此类药物长期服用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其他并发症,因此在使用时应当格外慎重。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可采用手术治疗,射频治疗等其他治疗方法。这些治疗方法所取得的效果还有待进一步分析和比较。其次,三叉神经痛的疼痛感剧烈,患者自述面部一侧有刀割样、撕裂样、灼烧样或电击样的剧痛感觉,解剖学发现三叉神经痛常为患者的三叉神经分区内第二分支和第三分支疼痛[4]。患者虽自觉难以忍受,但是这样的疼痛感持续时间较短,通常在几秒钟至几分钟,突然来临疼痛感又会突然消失。第三,该疾病具有间歇性和漫长性。该疾病通常反复发作,病人病程相对较长。由于三叉神经痛的病因不明、疼痛感强烈、易反复等特点,该疾病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研究在治疗三叉神经痛时,采用了中药治疗与针灸治疗相结合的方式。五虎追风散由蝉壳,制胆南星,天麻,白芷,甘草组成。其中蝉壳性凉、味甘,可以散风热,宣肺;制胆南星性凉、苦寒、微辛,可以清热化痰、定惊息风;天麻祛风止痛;甘草性平,可入四经,解毒泻火,缓解急痛,祛风散;白芷性温,可祛除风湿,活血化瘀,对于面痛范畴的疾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5]。五虎追风散,能够充分拟合病机,相辅相成加强药效。寒性体质患者加入桂枝和川芎,具有温热、补益之效,减小药物对患者脾胃的刺激;热性体质患者加入黄芩和柴胡,泄热泻火,祛湿解郁。
针灸治疗选取了患者的太阳穴、下关穴、下颊车、风池、阳陵泉。“太阳”乃经外奇穴,临床常作为各种头痛的局部常用穴,尤以少阳经头痛效果最佳;“下关”乃足阳明胃经之穴,并与足少阳胆经相交会,故针刺可达清胃火、利肝胆之功能。“太阳透下关”乃根据芒针特点,把中医的穴位与西医的解剖相联系,摸索出的创造性穴位。既符合西医的局部解剖特点,使针体直接抵达卵圆孔,达到针至病所之目的;又符合中医经络循行理论,激以了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等经脉之经气,从而推动了气血的运行,达到疏调经筋,调和气血之目的,“通则不痛”。
《素问·刺要论篇》云:“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说明针刺治疗要灵活多变,随病的深浅决定针刺的深度,但又不能超过应刺的准则。芒针深刺、透刺,既能治疗短针所治疗的病种,又能补偿短针的不足,因而特别适用于可以深刺的疾病。一针两穴还能沟通两穴所在经脉之经气,加快气至病所,气至而有效;同时精简用穴,减少患者的痛苦。
三叉神经痛的治疗贵在打通枢纽,疏通血脉。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却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这说明五虎追风散加味紧密结合疾病的病机,达到了标本兼治的效果,同时配合针灸治疗的方法,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互巩固治疗效果。对于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效果更为理想,副作用小,值得在临床中加以推广和运用,从而更好的帮助患者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