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杰教授从痰论治恶性肿瘤经验

2020-12-28 02:28刘天赐杨晓艳罗莉唐瑞李世杰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6期
关键词:百病气滞血瘀

刘天赐,杨晓艳,罗莉,唐瑞,李世杰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 成都)

0 引言

在长达三十余年的行医生涯中,李世杰教授擅长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治疗各种恶性肿瘤,在治疗中首重“治痰”,收效颇佳,在很大程度上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笔者跟诊学习两年余,现将李世杰教授“从痰论治恶性肿瘤”的经验加以总结。

1 恶性肿瘤基本病因病机

纵观古代文献,传统医学将肿瘤归属于“伏梁”、“石瘕”、“积聚”等范畴,究其病因病机,《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中云:“是故虚邪之中人也……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着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喜怒不适,饮食不节,寒温不适,邪气胜之,积聚已留”,认为六淫、七情等是肿瘤发生的重要病因,脏腑失调、气血瘀滞等为肿瘤的基本病机。后世医家又提出痰是肿瘤形成的重要病理因素,如丹溪认为:“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凡人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1]。高锦庭《疡科心得集》辨瘰疬瘿瘤论曰:“瘿瘤者非阴阳正气所结,肿乃五脏瘀血浊气痰滞而成”[2],李老师结合前人理论及多年临床经验,将肿瘤病机概括为“痰凝”、“气滞”、“血瘀”、“正虚”、“火毒”等几个方面[3]。这些病机之间又互相作用、互相影响,构成了整个肿瘤的病理过程。

2 痰与恶性肿瘤发病及转移的关系

中医学中的痰,包括广义之痰和狭义之痰,“狭义之痰”为有形可见的,包括咯吐的痰液和停留在肌表的瘿瘤、瘰疬、痰核,而“广义之痰”还包括了流窜于脏腑经络之痰,阻滞气血运行,百病由生。结合痰的致病特点,李世杰教授认为痰是恶性肿瘤发生的转移的重要病理因素,现介绍如下:

2.1 痰性重浊、黏滞,结为肿块

痰由湿聚,其性亦重浊、黏滞,变化多端,常常与六淫、气滞、血瘀、毒邪等相杂合为病,结为肿块,显现于体表或深藏于体内,如《外科正宗·失荣证》说:“失荣者……损伤中气,郁火相凝,隧痰失道停结而成”。景岳谓:“块乃有形之物,痰与食积死血而成。”[4]痰与肿瘤关系密切,盖因其都有“肿块”的存在,如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提出了肿瘤与痰的关系:“凡人之上下有块者多是痰。”

2.2 痰性流动,流窜周身——肿瘤转移

《灵枢·百病始生篇》云:“虚邪之中人也……留而不去,则传舍于脉”[5]。留者,瘤也,日久则传舍或留著于各处。痰性流动,随气升降,泛溢上下内外,故脏腑经络、筋骨皮肉,无处不到,病变百端。由此可见,痰邪致病的特点是变化多端、周身可达,这与恶性肿瘤临床表现复杂、易于转移的特点存在极高的相似性。古有“百病多由痰作祟,怪病从痰论治”的说法,恶性肿瘤致病凶猛、肆虐周身,病症怪异,正是由痰所致。

3 李世杰教授治痰方法总结

痰的性质多样,《泰定养生主论》云:“方书皆曰五痰,何谓也?答曰:所谓风痰、寒痰、热痰、气痰、味痰”。可见痰易行善变,变化多端,不仅易从寒化、热化,同时也易与气滞、血瘀、毒邪的相杂合为病,由多种因素交融凝聚的“痰毒”,是远非单独祛痰之药可治疗的。因而,在抗肿瘤治疗过程中,李世杰教授辨证论治,以扶正为本,运用多种消痰化痰方法相结合以祛痰抗癌,在改善肿瘤复发、转移,提高患者生活治疗方面有颇有成效。

3.1 益气健脾

积聚为病,多由脾肾不足所致,古云:“脾为生痰之源”,脾气虚弱,水湿运化不及,湿聚为痰,又因“肾者主水”,肾气不足,蒸化失职,水泛为痰,故脾肾不足,则痰浊内生;正气亏虚也是肿瘤形成、转移的内在条件,正如《内经》所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两虚相得,乃客其形”。因此,对于正气不足的患者,李老师常运用益气健脾法以治痰之本,临床常选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便溏、纳呆、苔厚腻者合用平胃散;消瘦、纳差者加用焦山楂、建曲、麦芽以健脾消积,增强扶正之功。

3.2 温阳散寒

《灵枢·百病始生》曰:“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矣,”阳气虚衰,津液失于蒸腾气化,水液停聚,湿气留着,停聚为痰,顽痰不化,结为肿块。《金匮要略》有“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痰为阴邪,得温则化,因此对于因本虚阳不化气而形成的痰饮,既要温阳化气以治痰之本,又要化痰以治痰之标,达到痰祛邪散之功。李老师临床常用附子、细辛、淫羊藿、肉桂、吴茱萸、补骨脂等温阳之品配伍白芥子、半夏、竹茹、南星、贝母等化痰之品共凑温阳化痰散结之功,使痰去瘤消。

3.3 软坚散结

恶性肿瘤为“痰毒”等凝结的产物,质硬如石者为坚,质软者称结;病程缠绵,郁于体内,久而牢不可散,俗称“老痰”、“顽痰”,单独使用一般的化痰药常难以消除所聚之结,根据“坚者削之,结者散之”,李老师常在一般化痰散结中药基础上应用辛温、软坚散结之品,增强痰结祛除之力,如生牡蛎、夏枯草、威灵仙、白芥子、瓜蒌、皂角刺等,收效颇好。

3.4 活血散瘀

痰邪留着于脏腑经络,阻滞气血运行,血行不畅,瘀血由生,反之,瘀血阻滞,气滞津停,津聚为痰,故痰瘀同源,痰瘀互为致病因素且易于相互搏结而致病。朱丹溪认为痞块为“痰挟瘀血”所致[6],《医林改错》也明确指出:“肚腹结块者,必有形之血”。而此类患者常有肿块刺痛、暗红、唇舌青紫、舌下静脉曲张、肌肤甲错、脉涩等临床表现。治当化痰与活血散瘀并举,李老师临床应用王清任逐瘀汤类加减治疗该证,常用桃仁、红花、赤芍、乳香、没药、水蛭等活血化瘀之品。

3.5 清热解毒

火为热之渐,毒为火之甚,火热毒邪皆为阳邪,血与津液皆为阴液,热毒消灼阴液,则血凝为瘀,津炼为痰,瘀血痰浊壅塞脏腑经络,结为肿瘤,且痰瘀与热相搏结,形成痰毒、瘀毒,愈发加剧了肿瘤的发生发展。该类患者临床可见口干口苦,渴喜冷饮、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滑数等,局部常可表现为灼热、肤色暗红、发热等热毒炽盛之状。临床用药时,李老师在应用黄连解毒汤等清热解毒方的同时尤其常用清热化痰之药,代表药如瓜蒌、贝母、竹茹等。

3.6 行气导滞

《丹溪心法》云:“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行”,气能行津,气滞则津停,津液失布,停聚为痰,而痰浊内阻又是导致气滞的重要因素,此外,恶性肿瘤患者常合并有肝气郁滞或情志不畅,医宗金鉴云:“乳癌由肝脾两伤,气郁凝滞而成”,因此李老师常在化痰的同时给予疏肝健脾、行气导滞等治法,药用陈皮、青皮、枳实、枳壳、香附、佛手、柴胡、郁金等。

4 典型病例

患者于某,男,60岁,2018-10-20初诊,患者因受凉出现咳嗽咯痰、痰中带血,1月后患者体检时发现“右肺结节”,进一步行SPECT、纤支气管镜、病理活检等检查后诊断为“右肺上叶鳞癌(T2aN0M0 Ib期)”,建议患者行手术治疗,患者拒绝,要求行中医保守治疗。刻下证见:平素畏寒怕冷,咳嗽咯痰,咯白色稀痰,伴胸闷气短,右胸部隐痛,无咯血,无潮热盗汗,无心慌心悸,饮食一般,夜间睡眠可,大便1次/日,小便调,舌淡红,苔白腻,舌下脉络迂曲,脉濡弱。中医诊断:肺癌病。辨证:痰瘀阻肺证。治法:健脾化痰,温阳补血,散寒通滞,活血化瘀。处方:白附片30g、桂枝30g、陈皮20g、茯苓25g、细辛6g、人参9g、鹿角胶、炮姜、炒芥子、肉桂、炙甘草、乳香(炒)、炒没药、五灵脂、地龙各5g、半夏、当归、川芎、桃仁各15g、红花10g;20剂,每日1剂,智能免煎冲服。2018-12-10复诊:患者畏寒怕冷较、咳嗽、胸闷气短较前好转,咳痰量较前明显减少,右胸部隐痛较前缓解,舌淡红,苔白腻,舌下脉络迂曲稍有减轻,脉濡,患者痰瘀见消,效不更方,继续前方15剂。嘱患者每3月复查CT,每月门诊随诊。随诊期间,病情稳定。

按:患者以咳嗽、痰中带血为首发症状,现以咳嗽、胸闷、气短为主症,行纤支气管镜及病理检查后诊断为右上肺非小细胞癌,患者中老年男性,肾气渐衰,火不生土,则脾胃虚弱,后天气血生化不足,无力运化中焦水湿,加之久居湿地,湿邪侵犯机体,有形之邪蕴结,耗伤阳气,阻滞气道,气血不通,血瘀日久,郁久成积,形成有形包块。结合患者舌淡红苔白腻,舌下脉络迂曲,脉濡弱,辩证为“痰瘀阻肺证”。方中白附片、细辛、炮姜、桂枝、陈皮、半夏、茯苓、肉桂等温阳散寒、健脾化痰,鹿角胶、当归、川芎、桃仁、乳香(炒)、炒没药、五灵脂、地龙补血活血通络,人参扶助正气,纵观全方,补血活血与温阳散寒并用,健脾化痰与活血通络相伍,温阳补血以治本,化痰通络以治标。最终使病情得到缓解。

5 小结

恶性肿瘤的病因病机非常复杂,不论在中西医都是难治疾病。百病皆由“痰”作祟,痰邪又常与气滞、血瘀、火毒等相结合,杂合为病,形成更为复杂的病机,故要善用复法大方整体治疗以治痰;从痰入手进行化痰、消痰,在辨证论治指导下合理配以不同的治痰方法,方能取得较好疗效。

猜你喜欢
百病气滞血瘀
“包”治百病
自拟脾胃安方治疗脾虚气滞型餐后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气滞胃痛颗粒联合叶酸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加味乌药汤合失笑散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观察
自拟芪龙头痛汤治疗气虚血瘀型偏头痛的临床观察
话说血瘀证
观舌头辨血瘀程度
A Meta-analysis of Dachaihu Decoction combin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ancreatitis with the TCM syndrome of liver qi depression and liver-gallbladder dampness-heat
泡脚驱寒消百病
素材积累·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