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丽娜
(柳州市人民医院 产科,广西 柳州)
医学心理学已经广泛运用于临床,心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事物的主观反应,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脑引起的高级神经活动,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产妇的心理健康逐步受到人们的关注[1]。医学专家发现产期妇女显著的心理变化不仅与心理因素有关,也和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有关。
产妇常见的心理问题较多,朱海燕[2]总结大致有三种:(1)恐惧。产妇因需要面对早产,胎儿性别、难产、分娩时疼痛等一系列问题而产生的恐惧心理。(2)焦虑。常见的为产妇住院后面对陌生的环境、或是其他产妇的痛苦表现对其造成焦虑不安的心理。(3)抑郁。产后抑郁是体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比较公认的高危因素有:产前抑郁、对婴幼儿的护理压力以及各种生活压力等。郑义[3]认为产妇的心理变化能够影响体内的生理平衡、适应力和健康,不良情绪可以导致心率加快、宫内缺氧、子宫收缩乏力,产后出血,宫口扩张缓慢,产程延长等。相反,如果精神因素良好,产妇产力足、产程进展好,可以产后出血减少,减少一系列产后不良事件的发生。
对于产妇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心理护理干预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心理干预有多种措施。黎秀梅[4]认为孕早期即应该引入心理干预。即从孕6周起开始进行心理护理干预,主要措施为讲解孕期生理改变,合理饮食,早孕反应的应对措施等。教会孕妇家庭监护胎儿的方法如数胎动,听胎心音等。做好乳头的护理,为分娩后顺利哺乳做好准备。崔丽霞[5]等提出应及早适应角色这一过程,即指导产妇正确对待即将承担的母亲这一角色,做好心理调适,使得产妇具有良好的身心适应状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刘玫玫[6]等认为加强家庭支持更有利于产妇的心理健康:产前对丈夫、双方父母等家庭成员均要进行心理卫生宣教,让每一个相关家庭成员意识到社会支持对孕妇的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多了解一些支持手段,处理好家庭成员与孕妇之间的关系,让孕妇有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保持整个孕期的心情舒畅。产前护理是指产妇入院后由分管护士收集产妇资料、对孕产妇生理、心理做出相应评估后开展针对性的分娩知识宣传教育,针对产前心理护理[7],娄焕玲[8]主要采取措施有:讲解、配合多媒体教育,让产妇熟悉分娩基本过程、纠正产妇对分娩时疼痛的错误认识,其次;指导产妇开展触摸-放松练习及呼吸法训练等方法。对于产时心理护理,王玲等[9]报道:有效的指导以及非语言性交流产生的心理支持均有利于产妇减轻压力,待产期间指导产妇适当活动,利用宫缩间歇完成进食,排便等日常活动,必要时给予帮助,使得产妇处于良好的身心适应状态。而朱小琴[10]提出:产妇进入待产室后允许其丈夫陪伴、鼓励并提供情感、心理上的支持,进入产房后护士陪伴,轻握产妇的手,给予指导、安慰、鼓励和帮助,从心理上摆脱无助、孤独感,以减轻其分娩恐惧和不安心理,增加产妇处理分娩全过程的自我控制行为能力,从这些心理护理细节上入手,能使产妇获得更大的心理帮助。产后的病房心理护理干预,重要性:产后产妇由于胎儿娩出的生理性排空而感到心理上的空虚,还可因为新生儿的外貌或性别不能与理想中的孩子相吻合而感到失望,也可以因为现实母亲的太多责任而恐惧家人全部注意力只集中到新生儿身上而感到失望,对自己能否照顾好新生儿没有信心,此时给予及时的心理辅导至关重要。李兆蕾[11]等采取及时指导丈夫及其家属正确理解产妇产后的生理及心理的巨大变化不要把全部注意力只集中到新生儿身上,而忽视了产妇的心理需求而诱发产后抑郁措施,同时采取及时进行保健知识指导,包括母乳喂养的技巧、正确的哺乳姿势以及新生儿的观察和护理,指导家属积极参与等方法,这些都有利于增加产妇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除了产前、产时,产后的心理干预之外,目前也学者提出产后家庭随访也应成为心理干预的一部分。这类干预应着眼于耐心回答产妇的咨询内容以及科学的指导,指导产妇处理好母乳喂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掌握新生儿护理知识,对高龄产妇、手术产以及有重男轻女思想等高危因素的产妇给予足够的重视,使其改善不良心理状态,提高心理素质。通过以上各种有效的心理干预,各类文献报道都能够显著减轻产妇的焦虑、抑郁,缩短产程,降低术后出血量,改善分娩结局等,其中余碧霞等[12]研究证实:采取心理护理干预,产妇的SAS(焦虑自评量表)和SDS(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有明显下降,与没有干预一组具有统计学差异。而张燕[13]研究后认为采取心理干预后,其自然分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总产程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采取心理干预能够增强产妇的阴道分娩信心,有利于降低剖宫产率。因此,针对产前,产时,产后的产妇心理干预,以及家属的心理辅导,应该成为整个生产过程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剖宫产的心理干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针对剖宫产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应该给予相应的处理措施,有助于稳定产妇情绪。有助于手术的顺利实施。一般来说,产妇对生产过程了解得越全面,负性心理就越轻,韩红芬[14]等提出应该针对产妇在术前,术中,术后等不同心理特点,出现的不同心理问题而区别处理。术前,有必要向孕妇介绍医生确定手术方案的基本思路及过程,让产妇感受医护人员对她个人情况的重视及负责,但是措辞应该谨慎,避免给产妇带来心理压力。术中,产妇是始终处于清新状态,护士应掌握产妇此时的心理,生理需求,尽量满足产妇的合理需求。从细节上说,嘱咐产妇深呼吸,缓解疼痛不适,在胎儿出生后,及时告知产妇生了一个可爱的小宝宝,让喜悦冲淡紧张心理,取出胎儿之后,及时让宝宝与产妇接触。术后,由于产妇手术失血,产妇一般来说身体虚弱,需要卧床休息。此时,应充分体谅产妇心情,多说顺从产妇的话语,指导产妇进行放松训练,以促进早日恢复。
心理干预对产后抑郁的作用。产后抑郁症患者常有的表现为抑郁、沮丧、哭泣、易激惹,烦躁,甚至出现幻觉一系列症状。杨春红[15]等报道,产后抑郁症发生率为3.5%-37.3%。根研究证实产后抑郁症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严重影响着产妇的身体健康,和婴儿的生长发育、家庭以及社会安宁。陈小英研究显示,孕期有焦虑或抑郁情绪的产妇要重点关注,加强心理疏导,提供持续的心理和情感支持,使得产妇加强自我调节,保持稳定乐观的良好情绪。所采取的具体措施有:产前常规心理护理、对有重男轻女思想的家庭,进行优生优育的教育,树立正确的生育观,同时争取家庭支持,照顾好产妇。产后及时向产妇传授育婴知识,避免精神刺激,指导产妇进行母乳喂养、母婴互动情感交流,使产妇顺利实现角色互换。值得注意的是,杨梅[16]等认为产后6周内是产后抑郁症的好发期,应该定期随访,给予必要的健康教育,以便早期识别产后抑郁症及降低抑郁症发生的危险性。此外,还应鼓励家属与患者多沟通,给予产妇鼓励与肯定、情感支持等,这些措施的使用,可能有效缓解产妇紧张和焦虑情绪,减少产后抑郁症的发生,从而促进母婴健康。
综上所述,对产妇进行一系列各类心理干预,不仅提高了孕妇自身素质,提高了应激能力,而且能端正孕妇及家庭对生育的态度,预防,缓解外部对产妇的压力。通过对产妇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心理干预,同时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改善夫妻、婆媳关系等,共同创造一个良好的育儿环境,能使产妇积极乐观地适应新角色及周围关系的应变能力,有效预防和降低产后心理障碍或产后抑郁症的发生,提高产妇生活质量[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