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忱
智慧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已成为现代城市建设的新趋势,超链接的移动设备、网络化传感设施以及虚拟化技术正深刻影响着信息经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正潜移默化改变着大众社会的活动方式,如何审时度势、应势而谋完成档案馆的创新转型,构建全新的档案馆服务新业态,寻求档案馆发展新思路,已然提上日程。国内智慧档案馆最早研究文献发表于2013 年,这之后关于智慧档案馆研究文献逐年增长,内容涉及智慧档案馆内涵、理论、架构、技术、服务、实际案例等。本文剖析了智慧档案馆热门关键词,并梳理归纳其研究内容,指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旨在为之后的研究起到提示的作用。
利用中国知网检索出2013—2019 年“智慧档案馆”相关的期刊论文177 篇(核心期刊发文59 篇),本文将以这177 篇文章作为第一手资料,以发文量、关键词、内容等为切入点,深入展开探讨。
1.发文方面。2013 年杨来青等最早阐述了“智慧档案馆”的内涵特征、体系构成以及整体构想[1]68-70。这之后发文量逐渐攀升,2016—2019 年文章发表篇数均为30篇以上,研究态势相对比较平稳,就目前而言智慧档案馆各方面研究还不成熟,在相对较长的时间内仍然会是档案学者关注的热点课题。
2.关键词统计。将知网中有关“智慧档案馆”的文章导入SATI3.2,通过去重、抽取关键词、统计频次,对关键词排序做处理,以关键词出现频次不低于7 次为标准选取10 个高频关键词,表1 展现了关键词词频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关键词词频的高低往往和该关键词相关的研究成果成正比。由此可知,数字档案馆、智慧城市、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既是高频关键词,也是智慧档案馆的主要研究方向。
表1 关键词词频
1.智慧档案馆内涵、特点。对于智慧档案馆,业界至今未有明确定义,以往学者从不同角度给予了不同的理解。陶水龙从智慧档案馆建设的角度认为智慧档案馆是智慧城市的组成部分,是系统与建筑的优化融合[2]67-69。莫家莉等站在顶层设计高度认为智慧档案馆是全面感知、智能协同、深度融合的档案信息化的高级形态[3]6-9。在智慧档案馆特性方面,毕娟认为智慧档案馆具备沟通感知智慧化、资源管理智能化、建筑设施智慧化、服务创新智慧化的特性[4]13-16。杨桂明认为与数字档案馆和智能档案馆相比,智慧档案馆的突出特点是智慧[5]110-112。由此可见,智慧档案馆是适应社会需求、顺应新型信息技术的产物,作为智慧城市的基础单元,智慧档案馆拥有和智慧城市相似的特性: 全面透彻的感知、无处不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及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
2. 智慧档案馆与数字档案馆的关系。“升级论”和“并行交叉论”是以往学术界对智慧档案馆与数字档案馆关系的描述。李月娥等认为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是档案信息技术发展到不同阶段的表现形态,在核心技术、管理对象、理念重心、服务模式方面二者又存在区别[6]21-24。王晓雁从定位、服务能力的角度阐述了二者的不同,并从智慧档案馆与数字档案馆相辅相成、数字档案馆是智慧档案馆的前提保证、智慧档案馆是数字档案馆的必然等三方面分析了智慧档案馆和数字档案馆存在的关系[7]58-59。归纳以往观点,由此可知数字化、网络化是智慧档案馆与数字档案馆二者在互联网业态下的共同特性,前者是以数字化档案信息作为前提条件,聚焦了现代化先进技术,它继承升华了数字档案馆,在资源深度挖掘整合、智能处理、信息感知能力方面具有数字档案馆无法比拟的先进性,而且在高质量管理和优质服务方面,注入了“智慧”的思维与手段。
3.智慧档案馆架构。莫家莉等分别用“神经末梢”“神经网络”“中枢神经”非常形象地形容智慧档案馆的感知层、传输层、平台层,最终各神经脉络集中于智慧目标——应用层[8]6-9。蒋建峰、金怿借“感传知用”四字精辟概括了智慧档案馆总体实施架构:感知层、通讯层、分析处置层、服务层[9]46-50。由此得知,感知层,等同于物理接触层,能实现对物理世界的识别感知,如对档案以及档案建筑实体感知;传输层或通讯层,由各种局域网、互联网、有线或无线通信网、网络管理系统和云计算平台等组成,负责传递和处理感知层获取的各类档案信息;平台层或分析处置层,将不同的应用系统数据,处理为统一类型数据,作出科学合理的反应,例如,档案的风险预警,档案事务的预案控制等;应用层或服务层,与档案行业需求结合,完成人与系统的交互,实现用户的智能应用,是智慧化的集中体现。笔者认为在智慧档案馆架构实施过程中,终端设备的智能化、基础设施网络的融合、应用创新等方面的研究还将会继续。
4.智慧档案馆技术手段。在涉及智慧档案馆技术的文章中,大数据、云计算总会被反复提起,作为数字档案馆阶段就被广泛应用的技术,在智慧档案馆阶段将继续被沿用,大数据在提供精准服务方面的作用,云计算在信息开放、资源共享层面的价值还会继续被纵深挖掘。田雷较全面地论述了物联网在智慧档案馆中的应用,通过“7(层)+2(体系)”的结构设计了智慧档案馆的物联网技术架构[10]60-64。刘俊恒提到了虚拟现实技术在档案信息传播中的效益,通过三维建模构建出来的档案馆仿真系统既能帮助用户快速查看档案,又可降低档案馆实体资源的使用压力和损耗[11]24-27。杨靖、朋礼青从个性化档案信息服务、档案管理各层级的协作能力、智能安防与存储调度等方面谈到了人工智能技术对智慧档案馆的驱动作用[12]9-13。不可否认,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等应用技术手段让服务变得更智能。智慧档案馆技术项目实践模式的设计与案例也将继续为其实际意义上的建立和使用提供技术依据。
5.智慧档案馆服务模式。以往智慧档案馆服务功能的研究成果主要汇聚于:具有感知功能的档案一站式服务平台,感知整合各种异构的、分布的档案信息,实现档案从管理到借阅的快捷服务;更科学的档案分众服务,细分用户群体,针对不同用户类型、层次、需求特征,提供更多元、更精准的档案信息服务;基于情境感知的主动推荐服务,感知用户交互数据,发掘用户兴趣,建立用户与档案信息间的相互关系,进而实现推荐;无界化档案移动服务,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元素的融入打破了传统地域时空限制,档案信息服务内容得以延伸。纯粹档案服务模式理论研究的文献较少,李月娥等从三个转变,即由静态被动服务转变为智慧主动服务、由水平单向服务过程转变为立体互联的服务、由孤立的浅层档案服务转变为互联的深层信息服务过程,阐述了物联网环境下的智慧档案馆用户、档案实体和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之间的网状服务模型[13]20-23。牛力、裴佳勇将智慧档案馆服务模式分为三种类型:以资源为中心的服务模式、以技术为中心的服务模式、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14]89-96。
6.智慧档案馆实践。有关智慧档案馆实践的文章较少,刘迁以张家港市档案馆为例,探讨智慧时代档案信息安全的提升路径:借助物联网完善档案馆监控,依托云平台分级管理档案信息,基于大数据提升档案管理平台及系统等[15]21-24。张磊波等从智慧档案馆的建设原则、总体架构、建设路径等阐述了电力企业应置身于智慧城市体系之中,建设智慧企业,建设智慧档案馆,提供智慧服务[16]45-48。
通过对以往智慧档案馆文献的分解梳理,可以看出,虽然智慧档案馆的研究在广大学者不断丰富完善下,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但同时也存在一定问题,主要集中于如下几方面。首先,重理论,轻实践。就智慧档案馆属性而言,其理论性与实践性同等重要,并具备统一性。目前看来,由于智慧档案馆实践的复杂性,致使理论与实践产生脱节状态,大部分研究成果仍浮于理论表层,并未真正与实践者对话。其次,偏整体、轻细节。从现有的研究来看,我国智慧档案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智慧档案馆内涵、特征、引发背景等方面,宏观整体论述多、微观个案研究少,内容浅层研究多、细化研究少。第三,忽略人本研究。智慧档案馆建设需要技术的扶持,但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技术的堆砌并不代表真正意义上的智慧档案馆,“人”才是智慧档案馆最活跃的因素。
智慧档案馆的研究具有复杂性和前瞻性,因理论研究不成熟、政策引导不及时、思想认识不到位等问题,难免会出现上述现象,在之后的研究中建议对研究方向作些许调整。首先,对于智慧档案馆的研究要避免盲目跟风,人云亦云,脱离实际。只有结合国情、切合发展现状,方能对实践产生指导作用。其次,要围绕智慧档案馆规划、资源、服务、人员等核心元素展开细化研究,并树立融合、创新、开放的思维模式,兼顾档案馆与其他行业的融合协作研究。第三,要把对人性的尊重放在首位,既要重视对智慧档案馆践行者的研究,也要强调用户需求方面的研究。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带来实际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