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敏 慕 萌 陈瑞芳 孙超渊 吉训明 王晓民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北京 100069)
60载春华秋实,值此2020年金秋之际,首都医科大学迎来了建校60周年华诞!《首都医科大学学报》也迎来了创刊40周年刊庆,鉴于此,作为学校医教研重要学术宣传、展示窗口,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特策划、编辑专刊以为纪念!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以下简称《学报》)是首都医科大学(以下简称首医)主办的综合性医药卫生类学术期刊。创刊于1980年,曾名为《北京第二医学院学报》《首都医学院学报》,1996年改为现名。《学报》历任主编有李光弼教授、徐群渊教授、王晓民教授、尚永丰院士,现任主编为我国著名分子神经生物学家饶毅教授。
创刊以来,《学报》紧紧追随首都医科大学的办学定位与办学理念,严格遵循期刊出版行业的规定与要求,高度注重刊物的社会效益和学术影响,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服务行业,服务读者,坚持以展示首都医科大学科研、医疗及教学成果为主,充分发挥学术媒体的正能量,在促进学术交流、文化传承、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报》根据学校的发展要求,确立了“创国内一流大学,办医学学术名刊”的奋斗目标。即要为学校的发展目标服务,为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学术水平服务,为广大教师和科技人员服务,为人类的健康和医学的发展服务。坚持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兼顾、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结合、追踪学术前沿和科普知识并重的方针,努力把《首都医科大学学报》办成高水平、高质量、有特色、有影响的医学学术名刊[1-2]。
自创刊以来,《学报》先后建立并完善了八届编辑委员会,这些编委为保证 《学报》学术质量、提高 《学报 》学术水平做了大量工作。历任主编对学报都倾心专注,把握出版方向与学术导向。前任主编王晓民教授亲力亲为,学报的众多栏目在他的提议下设立,如“临床专科院系大专题”、“奖项介绍”、“名师”等栏目;副主编和众多编委献计献策,为学报主动承担专题策划组稿并撰写高质量论文,以丰富和提高学报的学术水平,从而提高学报的学术影响力。
为适应《学报》国际化发展的需要, 学报编辑部积极从世界范围内遴选杰出的科学家组成了第八届编委会, 为学报进一步的拓展与提升形成了强有力的编委队伍支撑力量,以保证刊物的学术水平与质量。
《学报》编辑部不仅注重编委会的工作, 同时也在不断完善《学报》审稿专家队伍的建设,并进行动态管理。经过多年的积累与筛选, 《学报》已经拥有了一支覆盖生物、医药各学科领域的近千名审稿专家队伍。《学报》的审稿专家覆盖北京众多医疗科研机构,同时, 《学报》不断将国内以及国外的专家纳入专家库, 这些专家对保证《学报》的学术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都医科大学拥有突出的学科优势。学校整合了学校本部及所有临床医院的学科资源,先后成立了39个相关专科学院和专科学系,是首医独特的学术框架与体系。据此,《学报》开设了临床专科“专题报道”栏目,每期紧紧依靠这些专科院系的学科学术成果进行报道。自 2005年以来, 编辑部有计划、有系统地组织宣传学校特色临床专科院系,截至2020年10月,共报道大专题95个,这些专题的出版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与认可,也充分展示了首医的学科特色。事实证明它起到了强化《学报》的专业特点的作用,突出了首都医科大学的临床优势,对于提升《学报》的学术质量、丰富《学报》的办刊风格做出了较大的贡献[2]。
其次,首医有8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60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含中医),1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培育)学科,10个北京市重点学科。学报依托这些重点学科的优势研究团队的研究成果组织优质稿源进行展示,凸显首医的优势学科与强势科室,彰显学校的实力与水平;避免优质稿源的外流,丰富了刊物的内容与品质,强化了学报的学术影响力。
此外,《学报》用心培植和发现一些新的学术亮点,想方设法促发它们在学科上的生长点,鼓励新生学科的发展壮大,以点带面,逐步形成较大的学术影响力。
通过优势学科、特色学科、新生学科的集中报道,《学报》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展示特色与品牌栏目,卓有成效地彰显了首医的学术影响力、提高了学校的学术声誉!
《学报》紧跟学科发展步伐,第一时间宣传国家科技进步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和拉斯克奖等最新科学成就与发现,充分发挥了宣传优势。至今共报道诺贝尔奖项20个,国家科技进步奖奖项19个,拉斯克奖4个。
编辑部以媒体人特有的学术新闻敏感度,捕获大众健康热点和焦点,关注公共卫生事件,积极主动对新发传染病的致病机制、诊疗方案、大众预防与应对策略进行宣传与报道,争取以最快的速度进行传播。以“特别关注”栏目先后组织报道了“手足口病(EV71)防治”[3]、“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分子特征”[4]、“核辐射对人体的生物学危害及医学防护基本原则”[5]、“埃博拉病毒致病机制”[6]、“登革病毒和登革热”[7]等热点内容。特别是2019年末到今年春天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初见端倪之时,编辑部在第一时间组织征集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治进展”的专题,针对北京市新冠肺炎定点诊疗医院——首医附属北京地坛医院、附属北京佑安医院、附属北京潞河医院进行约稿。3家医院给予了高度重视,院长亲自策划,医院科技处组织,全员配合撰写,《学报》在最短的时间里将这些定点医院的诊疗经验快速发表出来,供全世界分享与借鉴。无疑这些学术论文的刊发极大地传播了首医的声音,也满足了受众的渴望!
为了有效促进首都医科大学各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汇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6种科技期刊编辑部共同组建了“首都医科大学期刊联盟”[8-9]。首都医科大学期刊联盟的正式成立,为校本部和各临床医院搭建起了一个学术展示、相互交流和沟通的快捷平台,从而可以更加全面、立体化地展示首都医科大学的整体学术水平。
作为学校的一个教学服务平台,学报编辑部也竭力为学校的教书育人营造氛围与环境,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和引导学生和青年成长:
《学报》自2006年以来创办了“名师”栏目[10],每期杂志至少介绍一位中国医学界有影响的前辈或有杰出贡献的医学专家,通过展示他们的生平、求学历程和成长道路,突出宣传他们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对医学教育、科学研究的奉献精神,展现这些医学前辈高尚无私的思想品德、严谨求真的治学态度,弘扬他们优秀的品质和人格,启迪和激励年轻一代的成长。迄今共计报道93位名师,深受广大读者的好评与喜爱,下载量超过了10万余次。
编辑部非常重视作者队伍科研素养的培养。多年来学报编辑部在工作中发现作者队伍中有不少人对科学研究的核心思想和研究方法缺乏深刻的认识,亟待提高。鉴于此,学报编辑部从2006年开始精心策划系列讲座,邀请的专家有医学生命科学领域的院士、著名学者、临床专家,有统计学专家、流行病学教授,有国内外知名大刊的主编与资深编辑,专家们从科学问题的发现、科研课题的产生、科研课题的思路与设计、数据收集与处理以及论文的撰写等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演讲与传授,听讲座的受众也成百上千地增加。从2006年起,编辑部与科技处、图书馆、国际合作处等部处及附属医院科研处等多部门协作,联合主办多场非常有影响力的高水平讲座。仅2020年4月14日-27日《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联合“埃米编辑”为首医师生及附属医院职工免费在网上开通斯坦福大学Kristin Sainani 教授的SCI 论文写作精品课程(疫情期间给大家提供了SCI论文写作的系统培训),学校本部及附属医院的受益人数达7 000多名,受到了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与追捧。
2015年,学报编辑部专门设置医学论文撰写与投稿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医学生医学论文写作思维,熟悉医学论文投稿、审核、编辑出版流程。这个课程针对性地介绍医学论文的结构,医学论文的主要类型,以及国内编辑部的常规工作流程。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选课同学能够对医学论文写作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提升自身的医学论文写作水平。
学报编辑部多年来非常注重编辑队伍建设。编辑部用心引进高素质编辑人才,精心选拔吸纳毕业生,潜心培养年轻编辑,根据个人特点与从事期刊内容制定精细个性化培养方案,培养一专多能的学者型编辑人才,现在编辑部是一个老中青结合、初中高级职称比例恰当、知识构架宽厚、编辑素养过硬的优秀专业技术团队。编辑们有追求卓越、奋发向上的远大理想,有热爱出版、乐于奉献的工作态度,有严谨求真、不断创新的工作作风、有和谐温暖互助友爱的工作氛围,为此,编辑部屡获荣誉,获得 “中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骏马奖” 2人次,“银牛奖”1人次,北京市高校期刊优秀编辑5人次,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3人次,编辑部主任张俊敏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2017年)。编辑部这个不怕吃苦,勇于拼搏的集体多次获得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团队”光荣称号。
《学报》经过几代期刊人的努力,学术影响力明显提高,多年来连续获得一系列的荣誉和奖项,被国内外重要数据库收录,2008年 12月, 被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 5版)收录。《首都医科大学学报》成为科技期刊中为数不多的双核心期刊之一。
60年,是一个里程碑,记载着栉风沐雨;60年,是一个新的起点,呼唤着逐梦启航。《首都医科大学学报》全体编辑将不忘初心,同心同行,在已取得成绩的基础上,为推动学校学科建设、扩大刊物知名度、培养优秀学术人才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