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安全教育获得感生成逻辑及提升

2020-12-27 23:41:48朱海波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大学生工作教育

朱海波

(莆田学院,福建莆田351200)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中明确要求“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这是我国首次将“获得感”作为评价全面深化改革成果的重要指标。随后党的十九大报告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相继强调,要着力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可见关照人民群众的实际获得和主观感受,已经是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愿景和价值理念。教育领域亦是如此,让人民群众在教育发展中拥有更多的获得感,是教育事业改革的重要指向。教育部多次明确提升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是重点工作任务,可以说“获得感”已然成为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面和评价教育质量的基本指标。大学生安全教育获得感是“获得”思想在高校安全教育工作中的延伸,也是平安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环节。近年来,高校校园安全事故屡见不鲜,折射出安全教育体系不完善,大学生安全教育获得感不强等问题,提升高校安全教育实效迫在眉睫。剖析新时代大学生安全教育获得感,探寻其生成逻辑和提升策略,对提高高校安全教育工作实效,意义重大而深远。

一、新时代大学生安全教育获得感核心内涵

“获得感”简而言之就是主体基于一定实际获得而产生的一种积极、正面的心理体验[1]。将“获得感”与大学生安全教育深度融合,既是新时代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现实需要,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当前学界对大学生安全教育获得感尚未有明确界定。基于“获得感”的核心“获得”与“感”,本文将其定义为:通过高质量开展安全教育工作,大学生对安全相关知识的实际获得,并由此产生的安全感和成就感。具体而言,大学生安全教育获得感至少包括三个层面:一是知识层,即大学生对安全教育内容范畴的认知以及对安全教育的知识加工、同化和顺应,着重解决“什么是安全教育”的问题。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体系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悄然发生着重大变化。在当今社会,安全教育不仅包括传统的人身财产安全、消防安全、网络安全、应急知识和自救等,还涉及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等。新时代大学生要全面掌握上述安全知识,为获得正向的安全体验筑牢基石。二是行为层,即大学生安全知识储备的外显,集中体现在与大学生安全相关的心理素质、能力素质和法律素质等实践活动上。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让大学生从容冷静地应对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或已经出现的安全状况;夯实的能力素质,能够让大学生准确判断周围环境的安全形势以及做出正确的应急反应;扎实的法律素质,能够使大学生在处理自身及周边人员事务时,有效实施合乎法律的正当行为。三是心理层,即掌握安全知识、形成安全行为习惯、固化安全技能后,心理上的成就感和安全感。大学生安全教育是通过实施安全教育活动,使大学生逐步获得安全知识储备、强化安全技能、实施安全行为的过程,其主要目标在于培养和增进大学生的安全素质,促进大学生安全意识提升和安全行为实施。总之,“获得”是“感”的基本前提和准备,“感”是“获得”的结果状态和情感升华[2]。当大学生能够有效实施安全行为,并带来令人满意的预防与应对结果时,往往会产生积极的心理体验,反作用于对安全教育的认同,助推安全教育获得感持续提高。

二、新时代大学生安全教育获得感生成逻辑

大学生安全教育获得感生成是安全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群体双边参与互动的结果,是大学生安全需要满足的过程,也是安全教育知识供给的过程,遵循“内在需要-外在辅助-实际获得-主观体验-强化内需”的生成逻辑。

内在需要是基础。内在需要的满足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手段。人类行为的意义就在于满足内在需要,从而使得人的生存和发展达到完满状态。教育领域也是如此。受教育者的内在需求会形成对教育活动的预期,预期与实际获得的达成度就是受教育者内在需要的满足程度,这种满足程度是受教育者获得感生成的客观标准和基础条件,决定着受教育者对教育工作的认可程度,影响着受教育者获得感的生成。对于大学生安全教育而言,学生对安全的需要,是安全教育工作开展的起始。在马斯洛需要层次体系中,安全的需要是基础性的,只有安全需要的满足才会产生更高层次获得需要的动机,从而产生向上的参与行为。可以说,安全内在需要是大学生安全感获得的动力源泉,从根本上关系着大学生安全教育获得感的生成。

外在辅助是支撑。大学生安全教育获得感的生成需要以教师和环境为核心的安全教育资源支撑。从教师层面看,安全教育工作者不仅仅要从社会发展的需要来考虑安全教育知识的传授,更要站在受教育者的角度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并明确通过安全教育活动要让学生掌握什么知识、形成什么能力、成为什么样的人等,以此优化安全教育工作,提高安全教育实效,为安全教育获得感生成提供坚强支撑。从环境层面看,开放办学是现代大学的重要趋势,大学已经成为各种思想交流交融交锋的重要阵地。安全教育工作不仅需要学校的高度重视,也需要依托良好的社会环境。要结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持续整治社会环境,为学校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条件,形成安全教育工作合力,进而提高安全教育工作实效,助力安全教育获得感的生成。

实际获得是保障。先有“获得”,然后才有“感”。在安全教育工作中,大学生实际获得后,方能有安全教育获得感。实际获得就是在安全教育活动中,大学生通过自身努力以及教育习得获得的思想、政治、道德、心理等主观层面的收获,以及知识、能力、素质等客观层面的习得。大学生只有在安全教育活动中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才能不断缩小安全获得与安全需要的差距,进而产生出安全教育活动的价值认同,在内化和获得中促进安全教育获得感的生成。要让大学生在安全教育活动中有实际获得,需在安全教育供给质量上下足功夫,要以学生实际需要为基础,选择适合新时代学生特点的安全教育内容、方法和话语,提高安全教育工作的实际成效,实现安全教育过程获得与结果获得的统一,为安全教育获得感生成提供可靠保障。

主观体验是关键。有了实际获得并不必然产生获得感,实际获得和主观体验高度融合方能产生获得感[3],故主观体验是获得感生成的关键一环。所谓主观体验就是受教育者对教育成果的有效感知,并且这种感知与预期结果有基本的一致性,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价值认同,使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外显于行。在大学生安全教育活动中,如果缺少了主观体验环节,学生所获得的仅仅是现实的、客观的安全知识,不能将其上升为切实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情绪情感,获得感的形成也就无从谈起。故在大学生安全教育活动中,要帮助大学生提高对安全教育工作的正向感知能力,使大学生能够主动接受、认同安全教育内容和价值,并将其运用于现实生活中,进而产生安全教育成就感,激发获取安全知识的积极主动性,促进安全教育获得感持续生成。

三、新时代大学生安全教育获得感提升策略

安全教育获得感是检验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实效的重要指标,也是新时代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要导向,要在“供与需”“质与数”“内与外”等方面着重发力,全面提升大学生安全教育获得感。

(一)安全教育供给与需求契合

安全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对于安全教育都有着“教”与“学”的预期,这种预期在本质上是安全教育知识供给与需求的关系。调适好供需关系,激发大学生内在安全需要是提升安全教育获得感的重要抓手。一方面,供给要激发需求。安全教育工作者要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交心谈心、问卷调查、观察观测等手段,充分掌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个性特点、安全需求,尤其要善于捕捉大学生内心深处对安全教育工作的想法,了解其内隐的安全教育期待并加以正确引导,激发其更多的安全需要。在此基础上,遵循“既要适应大学生安全知识基础和发展要求,又要超越原有知识储备和满足发展需要”原则,找到“供”与“需”二者关系的契合点,科学设定符合实际的安全教育工作目标,为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正确导向。另一方面,供需要强化互动。受以往单向灌输式教育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对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甚至少数大学生对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等有一定的偏见和排斥心理。新时代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安全教育既是自身成长成才的需要,也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稳定的需求,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安全教育活动中。同时,大学生还要主动加强与安全教育工作者的沟通交流,对安全教育活动进行及时的、全程的反馈,与安全教育工作者一起调整和完善安全教育活动,为安全教育获得感的提升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二)安全教育质量与数量并重

高质量发展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旋律,也是提高安全教育实效的必然要求。要多措并举提高安全教育质量。新时代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使安全教育工作有温度、深度和高度。我们要以学生实际情况以及社会发展需要为依据,不断创新教育方法、丰富教育内容、激活教育话语,帮助学生形成安全教育价值感知,并在实践中使价值认同上升为行为获得[4]。具体而言,要充分用好安全教育类课程、安全教育主题班会等传统的安全教育形式,注重总结成绩和完善不足,下大力气优化传统安全教育体系;要充分运用新媒体,开通运营安全教育微信公众号、微博号、易班号,结合时下最流行的图片、动漫、视频等,对安全教育进行包装并及时推送给学生;要将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等当代国家安全教育内容,与人身财产安全、消防安全等传统安全教育内容有机结合,帮助大学生建立完善的安全知识体系;要强化问题导向,既要对以往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梳理,明确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加以整改,又要加大对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疑难问题的解惑力度,及时回应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安全问题,提升大学生对安全教育工作的认同感。另外,要“长”“常”开展安全教育。大学生安全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要着力探索安全教育长效机制,巩固安全教育实效。也就是说,安全教育工作既要长期开展,建立起从大学生入校到毕业的安全教育体系,完善安全教育工作体制机制;又要经常开展,不但要结合重大节点、重大活动、重大事件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教育,更要将安全教育贯穿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各个环节。

(三)安全教育校内与校外合力

安全教育“获得”与“感”的同步是提高获得感的必然要求。要切实凝聚校内外力量,让大学生安全教育“有得”且“有感”。一是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渠道”作用。高校各级党组织必须把坚持党的绝对领导作为首要政治原则,建立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领导机构,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在大学生安全教育上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与当地公检法系统、国安系统、保密系统配合建设复合型师资群[5],着力打造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安全教育工作队伍;要健全安全教育工作考核体系,在年度考核、评优评奖中加大安全教育的权重,并实施安全风险考核机制,用物质和精神两个手段压紧安全教育责任落实;要从理论教学、制度建设、实践活动、校园文化等方面发力,提升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实效,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安全教育的作用[6];要加强对安全教育工作的研究,形成理论成果和经验总结并推广,建立工作实践与理论研究良性互动机制;要做好重点人群关注,定期与身体有疾病、心理有问题、家庭有困难的这部分学生谈心谈话,及时掌握其身心发展动态和解决安全隐患,避免由于管理盲点而引发安全事故;要注重选培在各类网络平台活跃度高、粉丝量大的校园网络达人为安全教育意见管理员,变垂直管理模式为扁平互动模式,充分发挥朋辈教育以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7]。二是充分发挥社会和家庭“助推器”作用。学校、社会和家庭是大学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三者缺一不可。故在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中,要积极营造向上向善、安全稳定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强对社会全面深化改革中出现问题的分析研判,加强对宣传阵地和网络文化的监督管理,为大学生安全教育提供社会环境氛围支撑;要提高家长自身的安全素质,使其思想上重视安全教育、行动上支持安全教育、作风上示范安全教育,充分发挥家庭的育人功能,闭合安全教育环节,使大学生安全教育“润物细无声”,无处不在。

猜你喜欢
大学生工作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不工作,爽飞了?
桃之夭夭B(2017年8期)2017-10-25 14:53:20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我要出舱工作
再说还有工作忙
儿童绘本(2015年6期)2015-05-25 17:55:54
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