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心亮,水 宏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2488)
当今时代依然处于马克思主义所指出的历史时代,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世界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在全世界作为主导社会形态的历史时代,同时也是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时代[1]。当前,中国已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向世人展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当代中国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体现,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经过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的艰苦发展过程的真实历史书写。而历史虚无主义作为舶来品,却在中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在有选择性的、碎片化的、具有鲜明指向性的历史片段中极力瓦解主流意识形态,消解时代精神和价值认同,达到否定中国共产党历史,推翻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历史地看,当代中国精神和历史虚无主义之争是长期的,严峻的,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与之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牢牢把握当代中国精神的主体地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支撑。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2]多年来,不少学者对中国精神进行了研究。有学者认为,有了中国精神,“就有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凝结剂和推进器,就有了超越自我,走向辉煌的强大精神力量”[3]。还有学者认为,中国精神汲取了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优秀养分,蕴含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历程中,“具有很强的民族集聚、动员与感召效应的精神及其气象,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显示”[4]。历史地看,中国精神是一个内蕴中华民族5000年奋斗史的,适应社会发展潮流而不断丰富的精神谱系,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昂扬向上的动力之源。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国内外复杂的形势和各种社会思潮的泛滥,高度重视中国精神的塑造。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在讲话中集中阐述中国精神的核心内涵。2013年3月,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5]新时代中国精神有了新的本质内涵,就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需要塑造的中国精神,这种精神要号召全国各族人民坚强团结,自强不息,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竭努力。2018年3月,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谈到了新时代中国精神,即中国精神是在几千年的中华优秀文明中铸就的伟大民族精神,是“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6]2。接着,他讲到中国人民具有四种伟大精神,即具有“伟大创造精神”、具有“伟大奋斗精神”、具有“伟大团结精神”、具有“伟大梦想精神”,这是对中华民族精神进一步做出了新的凝练和新的升华,虽然只阐述了中华民族精神,但其中也蕴含着当代中国精神的内生需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血脉延续的精神动力源泉。
中国精神是历史的积淀和当代现实实践的内在统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蕴含了中华民族独特精神特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伟大长征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2]。从社会主义荣辱观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我们对新时代中国精神内涵的不断探索和凝结。在讲到中国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系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7]。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铸就的改革开放精神谱系,是新时代中国精神内涵和外延的又一主要源泉,伟大改革开放精神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8]。伟大民族精神、伟大时代精神和伟大的改革开放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得到了深度融合和丰富发展。
从历史和现实上看,当代中国精神是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形成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时代精神相融合而随着时代进步和发展的精神图谱,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是历史和现实的创新性融合,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征程途中的强大精神动力。
马克思主义原理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当代中国精神既是全体中华儿女在共产党领导下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客观实在的反映,同时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起着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在不同时期的社会建设和发展中,中国精神代表了新时代的中华民族奋发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姿态和风貌,在社会群体以及个人身上都有着不同的展现。在宏观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在价值观层面的集中体现,改革开放精神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伟大精神”是新时代中国人民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进程中的集体体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深度契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的实际,是中国形象、中国力量的外在展现。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同历史时期,以及为之不懈奋斗的党员群体中,中国精神的具体展现形式是多样的。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抗美援朝精神、红旗渠精神极大激发了全国人民建设热情,改革开放时期的小岗精神、青藏铁路精神、创业精神体现了中国人民勇于创新、用于担责的气概,还有敢闯敢干、追求卓越的特区精神,新时代科技创新的两弹一星精神、航天精神……都是不同行业集体涌现出来的精神形态。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时期涌现出来的优秀个人如雷锋、王进喜、焦裕禄、谷文昌、史来贺、袁隆平、南仁东等一大批先进分子身上无不体现着共产党员人的理想追求和价值追求,其体现的精神风貌和浩然正气值得全社会高度肯定和学习。他们身上,体现着“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底气,也是我们风雨无阻、高歌行进的根本力量”[6]6。2019年底以来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至今尚未得到完全有效控制,但全体中国人民在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表现出的坚定信心、迎难而上的担当精神,义无反顾、顽强拼搏的斗争精神,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正是国难当头时期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然而,从国外传入中国的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却对当代中国站起来、富起来直到强起来的奋斗历史和英雄人物进行选择性的虚无和抹黑,对领导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中国共产党进行否定和污蔑,带有特殊政治目的,其危害性是非常严重的。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科学认识分析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及其表现,并与之坚持不懈的斗争。在社会进入转型期,改革进入深水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三步走的改革开放新时期,越是艰难越向前,越是需要新时代中国精神支撑和鼓舞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英勇奋斗,坚决不能让历史虚无主义从中作梗,长资本主义威风,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斗志。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是既成的事实,是不可以改变的,历史不能重来,历史就是那个时代的人的实践活动,并不是当代人的实践活动。但是如何看待历史则是历史观的不同,是不同时代的人对历史的评价。历史不能被随意更改和任意选择,“中国人民近代以来一百七十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多年的发展史,都是人民书写的历史”[9]。
针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种种表现,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其本质上“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0]。历史虚无主义,在历史观上奉行的是唯心史观,在方法论上是采取孤立的、片面的、主观臆断等形而上学方式看问题,下决断,在表现形式上打着学术研究的旗号重新评价历史,其核心目的是消解当下业已形成的主流意识形态,否定中国共产党历史、否定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合法性,企图推翻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实行所谓的西方资本主义制度。
在表现内容上,历史虚无主义和政治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相互交织,互相映衬,混淆真实历史是非,瓦解社会主义政治基础和精神基础。
一是“告别革命论”,不要革命,要改良,其实质是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史和革命党的身份。真实的革命的历史传承也是一种价值的传承,对历史的尊重也就是对一个国家和民族价值和信仰的尊重。历史虚无主义无视真实的历史,任意扭曲历史,对历史的不尊重就是对业已形成并不断发展的当代中国精神的不尊重。放弃革命,也就放弃了中国共产党革命中形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红色文化精神,而当代中国精神也就失去了爱国主义精神的源泉。
二是“非毛化”的错误认识。历史虚无主义者故意割裂历史,曲解历史,否定既成事实,进行大肆攻击毛泽东,搞“非毛化”,借此否定中华民族历史伟人、中国人民的精神领袖,进而否定毛泽东在党内的历史地位。那也就否定了毛泽东作为中华民族的历史伟人和中国共产党的精神领袖的地位,否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之一的毛泽东思想。毛泽东的历史错误,是一个历史伟人在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下造成的错误,其历史功绩远远大于历史错误。毛泽东仍然活在人民心中,这是任何人改变不了,推翻不了的。
三是割裂改革开放前后历史关系,肯定这个否定那个,或者相互否定。1978年以来4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是一脉相承的历史关系,是不容割裂和相互否定的,二者统一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不能因为否定改革开放而动摇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决心和信心。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曾指出,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11]。
四是否定和丑化、虚化主流文化。坚持“西方文化中心论”,由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到否定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采取“娱乐化”、无厘头式、恶搞式的短视频、小文章等,对历史定论、主流人物进行侮化、矮化,消解民众对当代主流精神的认同。
近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历史虚无主义不再像以前那样公然嚣张。在表现方式上,历史虚无主义体现出以下特点。一是由最初的明目张胆到现在隐晦含蓄,由公开叫嚣到私下暗里发声;二是由最初的历史上和政治上虚无变为渗透到政治、历史、文化等社会各个方面的虚无,由所谓的高级“知识分子”和“精英分子”主导到大众化、低俗化的恶搞和影视上的戏谑、侮化;三是由开始的单打独斗到现在的和民族主义、民粹主义、新自由主义、民主宪政等错误思潮勾结交织在一起,借机在各类报刊、网络、短视频等媒体制造舆论,消解人们对共产党革命精神的认同,瓦解党的初心,使之精神虚无,甘当西方资产阶级“和平演变”中国的工具。在全国人民奋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当中,国内外反动势力却罔顾事实,将新冠病毒称为“中国病毒”、“武汉病毒”,甩锅给中国,并在网上叫嚣让中国人为世界道歉,甚至让中国人赔偿,其险恶用心和卑劣行径昭然若揭。
古人说,听其言,观其行,这里要加一句,识其质。乱史灭国。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共存并且是社会主义处于上升时期的时代,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被西方资产阶级利用的错误政治思潮,是决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的。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社会阶层日益分化,不同利益群体相互交织,深层次矛盾叠加,人民内部矛盾增多,得不到有效疏解,给各种错误思潮提供了生发的土壤。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斗争是长期的复杂的,而当代中国精神与历史虚无主义的斗争也是长期的、复杂的,必须高度重视,坚持定力,做好长期斗争的思想准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的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12]历史虚无主义的主张是割裂历史、歪曲历史,使人忘记真实的历史,是对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中国共产党党史以及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改革开放史的肆意践踏和污蔑,是有着特殊的政治目的的,其本质上就是一种错误的反动的政治思潮。历史不容错乱,当历史认同发生错乱,政治认同就不复存在,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就不可避免地走向瓦解。因此,必须坚持和弘扬新时代中国精神,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弘扬新时代中国精神是一项极为复杂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要从思想、政治、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做出艰辛努力,才能久久为功,见到效果。
历史虚无主义者为了给自己所推崇的意识形态找出合法性依据,妄图通过瓦解现有党史国史来构建所谓的“新话语体系”。国家高度重视党史国史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13],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优势,站稳国家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权威的党史国史著作的先后出版发行,国内主流报刊和网络媒体的主动跟进,中国社科院、国内大学和党校等科研院所、智库的集体发声,就是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直接批判。2019年,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即将发挥历史研究的知古鉴今、资政育人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指出,“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要“总结历史经验,揭示历史规律,把握历史趋势,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14],这对构建中国特色党史国史话语体系建设有重要意义。
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贯彻,加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学习制度的建设,从制度上加强学习的重要性,使新时代中国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筑牢防范历史虚无主义的“防火墙”。加大各级领导干部的培训和轮训工作,切实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的历史思维和历史辨别能力。历史虚无主义不仅在极少数高级知识分子、部分网络媒体中含沙射影般的传播,更多的是充分利用各类自媒体和便捷的网络,采取戏谑化、娱乐化、恶搞式的短平快的语言、视频进行隐性的传播其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丑化国家领导人的言论和行径,从思想上混淆广大群众尤其是历史辨别能力较弱的青少年群体的社会基本认知。长此以往,就会动摇党的执政基础,失去未来青年,也就有葬送社会主义的危险。因此,要大力弘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内涵的当代中国精神,“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境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15],挤压历史虚无主义的生存空间。要加强官方网络集成平台,加强网络舆情引导,传播正能量,培养主流“网红”,占领日益强大的网络阵地。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在意识形态领域内也不能放松。要敢于对那些挑战社会公平正义底线,抹杀和虚化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行为亮剑,制定法律予以制裁。不断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法治手段遏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法制建设过程中应有之责。《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于2018年5月起正式实施,对那些肆意侵害英雄烈的尊严,践踏英雄烈士合法权益的行为予以打击,运用法律手段有效维护社会正义和主流精神。加强网络强国建设,离不开充满正能量的清朗的、干净的网络空间。国家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开展网上治理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行动。近年来对侮辱邱少云烈士案、保护雷锋形象公益诉讼案、“狼牙山五壮士”名誉侵权案等案件的处理,弘扬了保护英雄的社会正气,对“丑化英雄的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历史虚无之风亮出了法律底线和司法‘红线’,有效遏制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的泛滥”[16]。设立国家公祭日和烈士纪念日,使民间行为上升为国家仪式,也是为了缅怀历史英雄,铭记历史英烈,传承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17]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重编中小学历史教科书,加强中小学历史教育和国家认同教育,深入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建设,加强网络思政、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讲述中国好故事,传递中国好声音,传播中国正能量,拓宽大学生的历史视野,培养历史意识,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要加强全国各地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以及反映当代改革创业精神的革命纪念场馆和各级各类红色教育基地建设,通过历史的再现和实景的学习教育,加深对中华民族历史和当代中国精神的切身感受。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15]
继承和发扬当代中国精神,共产党员是旗帜,是先锋,是表率。党的十八大以后,党中央高度警惕党内少数蜕变分子沦落为西方资产阶级利用的“代言人”和“急先锋”,着重加强党内政治建设,强调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组织要把严守纪律、严明规矩放到重要位置来抓,努力在全党营造守纪律、讲规矩的氛围。”[18]对那些蓄意恶搞历史,传播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想的相关人员,要严格追究其责任,严重的要根据党纪国法予以追责。2018年新版《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对有关“公开发表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立场”,“反对党的改革开放决策”,“歪曲党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人民军队历史”等言论和行为做出了严格的处罚规定,目的就是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扫除党内一切不利于党的建设的错误思想。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加强法治思维和底线思维,自觉明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规范政治行为,自觉摒弃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当代中国精神和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之争其实质就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之争。历史地看,历史虚无主义在中国社会还有其生长的土壤,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要做好长期斗争的准备,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和贯彻,加强党史国史研究和大中小学历史教育,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党员、基层民众的历史意识和辨别能力,努力稳固和弘扬当代中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强大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