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大学生教育管理探究

2020-12-27 13:56白雪峰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供给改革大学生

白雪峰

(鞍山师范学院 学生处,辽宁 鞍山 114007)

供给侧,又称供给方,是经济学中与需求方相对应的专有名词。2015年,为进一步推动经济结构改革,提升社会生产力水平,中共中央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可见,供给侧改革不仅是经济领域的一种调节手段,更是政府职能转变的一次深刻变革。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民生等各个领域既相互联系又互相影响,因此,经济领域的供给侧改革必然引发教育领域的结构调整。

教育供给侧改革就是从治理理念、治理模式和治理能力等方面建立完善的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教育体系,并从社会需求角度探索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1]。因此,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化解社会转型“阵疼期”人才供需矛盾,成为高校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题中应有之意。新时代,随着社会对人才的多样性、适应性需求日益增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目标。而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尊重大学生成长基本规律,探寻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有效路径,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成为新形势下推进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创新、调整的重要内容。

一、教育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我们今天强调“立德树人”,是要回答和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就高等教育而言,落实“立德树人”,就是要培养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就是要把科学精神、思想品德、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增强务实精神、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2]。”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政治之魂。教育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大学生教育管理宗旨是帮助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使其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立志听党话、跟党走,扎根人民、奉献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市场的现实需求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高校连年扩招已成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常态。在高等教育空前繁荣的同时,就业创业工作面临复杂严峻的形势。全国高校毕业生2018年首次超过800万人,2019年达到834万人,更为严峻的是,根据2018年中国毕业生专业对口率调查分析报告,我国高校毕业生专业对口率仅为48.61%。因此,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和推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关键时期,加强大学生教育管理,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就业创业能力,不仅可以实现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目标,还可以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进而为国家的整体发展奠定基础。

(三)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个体的长远发展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逐年加大,在校生数量逐年增加,高等教育即将进入普及化阶段。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和提高。因此,在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指引下,高校通过转变传统的育人模式,改变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个体的长远发展。此外,高校还通过加大市场调研,综合分析社会对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包括对人才类别、数量、能力和素质的实际要求,主动研判行业发展前景与趋势,并与区域经济发展精准对接。最后,高校站在人才长远发展的角度,通过透视在大学生教育管理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寻求变革创新,真正做到以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育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大学生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软硬件条件不足

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信息化为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传统的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需要变革创新。从教育供给侧角度来看,许多学校缺乏一定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条件,尤其是与学生教育管理相关的软硬件条件,如在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队伍的建设、教育方法的改进、实践活动的开展、教育场所的营造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欠缺,从而影响了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此外,如何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引入现代元素,体现时代精神,使教育管理内容符合国情和社会发展现状,也是当前存在的现实问题。

(二)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就业问题凸显

高校的教育效果如何,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就业情况。然而,现实的就业情况却不容乐观。就大学生而言,我国传统的高考制度对于学生学习模式的塑造定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学生学习的重心还只是放在知识层面的积累,缺乏理论联系实际和实践探索。部分大学生或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欠缺,只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忽视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无法在就业过程中体现较强竞争力;或缺乏足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对自己未来想从事的职业没有清晰定位和科学规划,导致临近就业时产生眼高手低、盲目无所适从状况。就高校而言,我国高等教育还在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明显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课程设置与实际脱节,导致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所欠缺;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不能满足网络信息时代的需求

网络信息时代,信息的表现形式、传播方式及获取途径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对大学教育管理产生了一定的冲击。首先,教育供给方式和信息传播方式没有有效衔接,即没有将教学模式、学习方式和教育管理与当代移动互联网、在线学习、云计算、大数据、BYOD、社交媒体等新的信息技术有效结合,影响了教育效果;其次,网络信息时代,在信息传递方便快捷、覆盖面广、互动性强的前提下,人人都成了自媒体,而且信息爆炸式生成,虚拟空间里人们的表达方式越来越自由,网络良莠不齐的信息影响了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和价值判断;再次,互联网不断蚕食教育供给主体原有的信息优势,极大弱化了教育管理人员对教育资源的掌控权威。“00 后”的大学生们成长于社会急速转型的新时代,他们对新媒体、新事物、新观念的接受能力胜过很多教育管理人员,使得教育管理人员的权威性和话语权在信息化时代受到了挑战,甚至遭到了质疑。

三、教育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的现实路径

在我国高等教育即将进入普及化阶段的新时期,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引领高等教育进行变革已是大势所趋。对大学生教育管理而言,要通过不断变革创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大力提高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教育的特殊性质决定了教育者作为供给主体的主导、主动地位,这就要求教育者树立“供给侧改革”思维,既要看到“供给侧改革”在经济生活中工具理性的作用,更要深入发掘“供给侧改革”在教育领域价值理性的意义[3]。

(一)推动大学生教育管理结构供给侧改革

首先,在思想观念上,要从旧体制、旧思维中解放出来,拓展格局,树立“大教育观”和“大人才观”,削减社会发展过程中供给的冗余,为处于转型升级阶段的社会提供优质人才[4]。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在本质上就是做人的工作,因此,大学生教育管理要时时刻刻以生为本,尊重学生、尊重人性。为此,在大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教育管理者要与学生平等交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平等、尊重、亲切、和谐的交流互动模式,切忌高高在上、简单粗暴。同时,在教育管理理念方面,要避免“统一培养”“千篇一律”的同质化倾向,根据学生内在差异性、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点,结合学校实际和社会需求,深入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其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素质过硬、能力突出、富有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的师资队伍已成为推动大学生教育管理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进修和培训,转变大学生教育管理观念,提升教育管理专业化水平,为大学生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再次,根据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需求,大学生教育管理要通过不断变革和调整,提升大学生各方面素质,以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最后,大学生教育管理涉及高校方方面面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要始终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局面。

(二)推动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供给侧改革

就业创业工作是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随着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大力开展就业创业教育,主动适应社会市场需求已成为当下高校生存发展面临的主要任务。为此,高校要立足“供给侧”,充分认清外部形势和社会需求,不断推动就业创业供给侧改革。首先,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加强课程建设。这里的课程建设包括专业课程建设和就业指导课建设。在专业课程建设中,高校要时刻关注学科专业的前沿知识和应用范围,将创新创业内容融入课程建设当中。同时,要克服以往专业课程的知识化倾向,与行业企业和第二课堂相衔接,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和创新创业能力,从而进一步提升社会适应能力,为将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通过各种创新创业的典型案例和就业技巧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引导学生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常态下,主动适应社会需求,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促进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推动大学生教育管理网络信息化供给侧改革

在网络信息化时代,“互联网 +”不仅仅是网络技术的拓展方式,更是通过树立互联网的思维模式,促进社会优质资源高度整合的过程。因此,高校要利用“互联网 + 教育”实现大学生教育管理效果和效益的最大化。首先,高校要以建立智能化校园为契机,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以及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科技手段,实现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从而提升大学生教育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其次,教育管理人员要不断掌握网络新技术和新内容,积极主动地将教育管理模式、学习方式和教育载体与当代移动互联网、在线学习、BYOD、社交媒体等新的信息技术有效结合,以适应网络信息化的时代需求。此外,高校要通过“互联网 +”与社会各界进行广泛联系,主动占领网络舆论阵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择业观,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创业做好宣传引导。

总之,教育供给侧改革作为当前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针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生教育管理应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顺势而为、乘势而上、精准施策,结合发展实际,及时调整工作模式与现实路径。

猜你喜欢
供给改革大学生
改革之路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改革备忘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三字经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