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利强,李玉林,李 超
(西藏民族大学 体育学院,陕西 咸阳712082)
在全民健身思潮下,运动参与者数量猛增,体育参与者面临的难题已不仅限于运动损伤,越来越多由体育引起的“并发症”日益显现。流行病学作为强调从分子、个体、社会等多个水平,从历史、现在及未来等多个维度探讨健康与疾病问题的分析方法,其独特探究视角对于分析当下体育锻炼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探究体育领域中面临的困境有独特的优势[1]。体育学科与流行病学产生连带关系,这不但有利于体育学科的健康发展,也对预防医学体系的完善和使人们参加体育锻炼、运动训练的同时更好地做好相关疾病的预防和干预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本文以体育活动和运动群体中出现的问题为切入点,以流行病学理论为视角,进行体育流行病定义,探讨体育流行病的类型和形成机制,以丰富预防医学体系,解决和预防体育活动中损害健康的相关问题,做好损害干预,为健康保驾护航。
现代医学由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三大部分组成,流行病学(epidemiology)属于其中的预防医学范畴,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范围是特定人群中疾病的分布规律、影响因素和疾病干预措施[2-3]。在过去50年中其研究范围已扩大到与人群健康有关的所有现象,主要研究方法大体分为观察法和实验法两大类型。在过去的流行病学发展历程中,已经产生了包括现场流行病学、宏观流行病学、理论流行病学、人类基因流行病学等在内的诸多分支学科,并越来越广泛地指导疾病防控实践。军队流行病学理论更是为军队疾病的防控提出了新思路,探讨了新方向[4]。这些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为体育流行病学理论的探讨和体系的研究开辟了方向和可能,其形成后对相关受众群体的积极作用也为体育领域的研究者增加了信心和增强了动力,有利于体育流行病学理论及体育流行病的研究。
以往的大量体育领域流行病学的研究文献显示,流行病学在体育领域的研究大多都集中在运动损伤领域。随着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快速发展,体育参与主体已不仅限于运动员,普通大众早已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庞大参与群体中出现的问题也日益复杂,出现运动损伤问题而导致的损害身体和心理健康的人数也日益增多,故而流行病学研究应该扩大到整个体育活动参与群体中,面向更多损害人们身心健康问题。在国外,早有学者探讨过体育中对健康不利的其他问题,如强迫性运动和运动成瘾行为加速了人体运动过程中的损伤,损害健康,影响人际关系[5]。根据以往的研究成果和当前庞大的体育参与者面临的越来越复杂的形势,研究认为有必要、也可以重新定义和探讨体育领域中的流行病。为更好地弄清现实情况,开展相关研究,将体育流行病定义为“体育群体中一定数量参与者所患的身体和心理疾病”。
表1 体育流行病类型划分简表
根据流行病学理论和体育实践,研究认为体育流行病可分为“临床病理性体育流行病”“心理问题体育流行病”和“其他类型体育流行病”三大类型。随着目前体育的发展和体育参与群体的快速扩大,这些问题在体育参与者中出现的频次和人员数量也越来越大,有必要用流行病学的视角去探讨和进行预防干预。
根据上文定义,体育流行病非传染性流行病。走出运动员群体范畴,审视整个体育参与的大群体,以是否在体育群体中有一定数量的人员存在或患有为依据,不难发现在当下庞大的体育参与群体中存在着传统定义以外的身心疾病。除了运动损伤疾病以外,运动成瘾、广泛性焦虑症(GAD)、抑郁症、饮食失调等在运动员群体中的流行比例都相当高,此外,马拉松运动中运动员猝死事件有不降反升的趋势[6-7]。
竞技运动经历了原始、古代、近代和现代4个发展阶段。职业运动员是竞技体育领域中最早出现、最为主要的参与群体。近年来,随着各项体育比赛的规模扩大,职业体育运动员数量与日俱增,群体中的各种流行病患者也逐渐增多。GAD在难美性项目运动员中的流行比例高达16.7%,在冒险类项目流行比例为最低,也有3.5%;饮食失调症状在赛车女性运动员中有14%,男性格斗运动员存在饮食失调的有7%[7];滑雪运动中运动损伤占比17.2%,足球运动中运动损伤占比高达44.8%,这些损伤主要包括扭伤、挫伤、骨折、脑震荡等[8]。国外全国足球运动损伤流行病学调查显示:2004~2005赛季到2005~2009赛季,在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伤害检测系统(NCAA ISS)登记的足球损伤就有18 075例,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损伤数据[9]。此外,由于训练激励措施不足和国家体育体制的问题,部分运动员训练积极性大幅减弱,产生对训练的抵触、消极、厌恶等情绪[10]。此外,青少年是竞技后备人才储备群体。体育也是青少年最喜欢的活动之一,美国有55%的青少年都参加体育运动,德国9岁的男孩和8岁的女孩已分别有71%和62%参加了各种类型的体育俱乐部[11]。如一项对青春期前运动员前交叉韧带(ACL)的研究显示,14岁前的儿童ACL损伤不但没有性别差异,且31%的损伤发生在膝关节;还有研究分析表示,青少年运动员的损伤大多涉及膝盖和脚踝,踝关节损伤占20.9%,膝盖损伤占比15.2%,滑雪运动员骨折和脑震荡也是普遍的损伤;篮球、曲棍球、垒球等运动员肩部损伤、肌腱炎、髌骨关节综合症等都是高中阶段的普遍伤病。
综合目前流行于职业运动员群体中的体育流行病,目前主要有运动性焦虑、饮食失调、运动损伤、运动性抵触心理和运动厌恶等症状,青少年运动员的流行性损伤主要有运动性肌肉损伤、踝膝关节损伤、运动性韧带拉伤、特殊运动中的脑震荡等。这些症状在职业运动员群体中已有相当数量的人员存在,对运动员良好的训练和理想体育成绩的取得是非常不利的。
为了提高国民健康,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体育发展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把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经过快速发展,大众锻炼者已成为了体育锻炼群体的主力军。然而普通大众因为锻炼经验不足、缺少运动知识等原因导致了诸多问题的存在。如城市马拉松跑盲从问题,2015年相关数据表明:在我国整年度举办的134场马拉松比赛中参与人数就达到了150万之多,2017年6月兰州国际马拉松报名人数达到了40 413人,然而目前中国能完成马拉松跑的人数只有7~8万[12-13],相当数量的报名者并没有真正参与和进行赛跑,造成了严重的盲从现象和资源浪费,使得城市马拉松跑的盲从现象成为了目前大众体育中典型的体育流行病之一。随着中国体育环境的快速发展,审视整个大众体育参与群体,不难发现这个群体人员的年龄结构跨度大,职业复杂多样,大部分人员体育参与经验较少,运动知识储备不充分;另外,儿童肥胖也成为流行病之一,运动性焦虑、肌肉拉伤、软组织损伤、运动性腹痛等也是大众体育群体中相当数量人员面对的问题[14-15]。除此以外,青少年体育群体的数量越来越壮大,然而已经有相当数量青少年表现出了“流行病学”迹象,青少年群体中也存在危害健康的因素。
总结普通大众群体中的体育流行病发现,运动盲从、运动性焦虑、运动性腹痛、软组织和肌肉损伤等流行病的存在和蔓延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大众的体育锻炼,影响了身体健康;普通青少年儿童的肥胖和体育厌恶情绪等均随着青少年人数的快速增加而增长,这些现象和存在这些问题的青少年人数也逐渐形成规模,形成了体育流行病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对青少年的身体健康构成了威胁。
在预防医学学科体系中,体育锻炼属于其一级预防内容,因此成为了当下很多人为达到健康目的采用的方法和途径。引起疾病的致病因子有内因和外因之分,外因包括生物因子和营养因子,内因指心理因子,对这些致病因子的有效干预能促进对疾病的预防[2]。故而从外致病因子和内致病因子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体育流行病及其机制,对其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体育常识和运动常识主要指运动参与者对所参加的活动项目或者体育知识的了解程度。比如参加一些体育活动和体育项目时必须提前做准备活动、参加锻炼和某些体育项目时需要科学合理地配备体育护用具、参加体育活动要注意运动场地的选择等等。运动前的准备活动不足是造成运动损伤的重要主观原因之一,不注意这些参与细节和常识往往会造成运动损伤,缺乏运动常识和体育知识和也会给锻炼者造成严重的运动伤害[11]。
故而运动者非常有必要在闲暇和必要的时间了解体育知识,掌握必要的运动常识,并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和锻炼目标选择合适的体育运动项目,配备必要的运动装备和明智选择运动场地、场所,这些都是进行行之有效的体育锻炼和避免这些体育流行病的重要前提。
调查显示,高校体育系学生入学后第一学年创伤发生率为1.39次/人/1 000课时,明显高于第二学期的0.15次/人/1 000课时,这和学生入学前后运动技术的差异是分不开的。运动中的保障体系是运动过程中,体育参与者进行锻炼和活动时对自己身体采用的保护措施和行为,科学的保护行为是保障运动者锻炼前后身体健康的重要保障。早有研究表明,穿高腰鞋加支持带与不使用护具,踝关节受伤比例为6.5:17.6,且前者的受伤程度也会较轻[16];增加头盔和正确安绑靴子,对滑雪运动中的运动损伤预防具有显著的效果。此外,在城市马拉松跑中,大多数参赛者将注意力过于集中到比赛,自救意识淡薄,自救能力也非常欠缺,造成了严重的身体损害,甚至造成了猝死现象[17]。
所以,合理的运动技术和必要的医务保障等对于体育参与者的健康锻炼非常重要。科学熟练的运动技术和良好的救援保障体系可以有效避免体育流行病的发生,为体育锻炼者更有效、更健康地从事体育锻炼保驾护航。
不正确的运动动机和不合理的运动观念对运动者身心健康的参与体育锻炼是不利的。在竞技比赛中,比赛动机是影响比赛成绩和比赛结果主要的因素之一。城市马拉松跑中缺乏正确的比赛观念和对自身参赛动机的不明确都很容易导致参赛者盲目参赛。贸然挑战全程或半程比赛,以至近几年来马拉松跑中频繁出现运动员猝死的现象[11]。不正确的锻炼动机还容易带来锻炼依赖和运动上瘾行为。有研究者记录了美国一个25岁女性的伤病案例,她因为运动损伤没有得到充足时间的恢复以至她的手臂的受伤情况越来越槽糕,医生建议她放弃运动,因长久运动可能会永久性的损伤她的手臂,然而运动者表示其不会放弃参与运动,这种考虑身体健康的非理智运动行为是典型的运动成瘾和强迫性运动行为,对身体健康极为不利。
因此,锻炼者明确运动观念和树立正确锻炼动机对健康的锻炼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其可以有效避免一些体育流行病的发生,保障体育参与者的身心健康。
科学的训练计划和锻炼安排是运动者实现锻炼目标的必备条件。在传统锻炼安排中,竞技训练者为快速提高竞技成绩,往往会采用较大的训练负荷、强度,这往往是导致过度运动和身体劳损的重要原因,从而引起了运动损伤的频繁发生,造成了严重的体育流行病。此外,过大的负荷安排和训练强度需要运动者的身体承受更加强烈的生理和身体刺激,使训练者产生极为难受的生理反应,从而导致了大部分身心承受能力还处于较弱阶段的青少年和部分被动训练者产生厌训行为和对训练的排斥情绪,导致了运动性损伤、肌肉劳损、训练排斥情绪等体育流行病的产生和流行。
目前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已进入大数据时代,训练强度、负荷等早已被证明并不是越大越好,要想如期取得理想运动成绩和锻炼目标,且有效预防体育流行病发生,必须根据锻炼者的锻炼经验、身体情况和运动目标等制定合理可行的活动计划,而后科学实施,这才是通向有效训练、科学健身的康庄大道。
体育流行病发生随着体育人口增长越发明显,这是目前日益凸显的现状。要很好解决、治疗和预防体育流行病的发生和蔓延,必须要体育科研工作者、体育医学工作者、广大体育参大众以及其他各行业的相关人员共同出谋划策,也需从当下开始着手,逐渐探索整套的应对体系,解决这个严重的问题。
目前,体育流行病与体育流行病学的理论不管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其主要的原因之一在于体育人口中各种细小问题的复杂性。重新定义体育流行病的定义和理论,将非常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继续开展相关研究;其次,我们还应该用战略性的视角和眼光看待流行病学学科体系,许多流行病学家已经认可,社会因素是任何疾病风险评估必须要考虑的[18],体育锻炼作为人们社会交流的重要方式和平台,不得不从社会的复杂性出发,探讨与体育相关的一些问题。故而,体育流行病及体育流行病学理论的继续丰富对解决这些问题显得非常重要;此外,在传统方法以外,需要注重研究方法和相关实验方法的创新,传统流行病学研究所使用的观察法和实验法可能并不能充分满足体育流行病的研究。
在学科体系方面,体育流行病学研究与其他学科结合、尤其是与医学结合是非常必要的。现代流行病学的相关研究文献中,有学者提出将公共卫生与非专业流行病学、将传染性与慢性流行病学、以及观察和实验相结合进行研究的学术观点[19]。对于体育流行病和体育流行病学,目前在学界已提出“医体不分家”的论断,这也是当前部分学者提出体育将走向“医体融合”的基础和相切点。故而要很好地开展体育流行病学和体育流行病学的研究,不可避免必须走向体育流行病学研究与其他相关学科相结合的研究道路,这种结合更有利于未来大数据时代的研究数据融合和共享,具有广阔的研究空间。
要更好开展体育流行病研究,完善教育体系是非常重要的。在日本,1997年就设立了运动流行病学 (exercise epidemiology)学科,并成立了流行病学学会,日本运动流行病学的设立对我国运动流行病学研究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2007年,沈阳体育学院也设立了运动流行病学研究方向,但当时也有学者认为运动流行病学在我国要成为独立的学科仍然需要探讨和论证。目前,我国体育锻炼者的数量与10年前相比早已呈现爆发式增长,体育群体中出现的问题和“流行病”也呈现多样化状态,尤其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体育流行病学学科的探讨和设立对于人们的健康和学科发展的意义也愈加凸显。在高校设立体育流行病学科,可以很好整合体育、医学等方面的人才、资源,使体育流行病学研究更加高效。故而体育流行病学学科的设立有必要成为今后体育流行病学发展和探讨方向。
体育锻炼作为人们达到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手段的优势不可替代,这也正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而体育锻炼的群体越来越壮大的原因所在。然而,体育人口剧增的背后暴露出来的越来越多的体育流行病也是我们不可避免的问题,需要体育工作者和体育大众共同努力去探讨解决和预防的方式方法,体育流行病学和体育流行病思路的探讨是一个新得具有价值的方向。从整个流行病学及其延伸发展出的分支学科来看,体育流行病学的学科建立理论上具有和大的可能性,整合体育领域流行病学研究的各项资源、探讨和推广体育流行病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不管是对整个体育学科体系,还是对于医学、或社会大众的身体健康都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值得所有研究者去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