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鹏
(安徽省林业局,安徽 合肥 230001)
2020 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十五周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期研究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深思熟虑后于2005 年8 月15 日在浙江湖州安吉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的科学论断。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又进一步阐述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三个发展阶段等重要思想(以下简称“两山论”)。“两山论”不仅揭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规律,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给出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矛盾的解决方案[1-2],不仅为我们在新时代营造绿水青山、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效益、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与途径,而且也为推动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安徽省位于我国中部,承东启西,连接南北;地跨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生态区位重要,林业在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中占有重要地位。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安徽最大的优势之一,如何在建设与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发挥好、利用好这个优势?如何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有机统一”使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打通“两山”转化通道有哪些有效形式和途径?本文在调研的基础上,总结了安徽省创新的“两山”有效转化的实现模式,并针对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以及森林资源禀赋对高质量发展及践行“两山论”必须补齐的短板、途径进行浅析与探讨。
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积极践行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学思践悟“两山论”,始终牢记总书记视察安徽时的殷殷嘱托,大力推动经济社会的绿色转型发展,全面建设美好安徽,带领安徽人民不断探索、实践,取得了丰硕的实践与理论成果,如坚持用生态底线思维原则,强化绿水青山保护,成功实践了新安江生态补偿模式[3]。除此之外,还积极开拓创新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两山论”的有效实现形式,涌现出许多典型,创造了安徽经验与安徽模式。
安徽省在全国率先推行林长制改革,建立林长制改革推进、组织、目标任务、政策支撑、制度保障“五大体系”,有效推进护绿、增绿、管绿、用绿、活绿“五绿”任务的完成,做到林有人守、责有人担,形成部门合力不扯皮、共同对山水田林湖草生态系统及生命共同体进行统筹治理与建设。如旌德县建立“三盯三灯”工作法,即:改革办盯部门、督查室盯部门一把手、纪委书记盯分管县领导,黄灯警示、红灯诫勉、聚光灯下作表态。全县党政同责,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宣城市发布全国首个《县级、乡级、村级林长工作守则》等,为“两山”转化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4]。
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生产安全优质农产品以及药材、旅游、康养的前提,也是特殊新技术、环境产业的首选要素。自安徽省人大原副主任季昆森首次提出“要经营生态环境”起[5],安徽各地在实践中大力利用与经营生态环境,创新出了绿色银行、生态延伸、生态惠益的“两山”理论实践转化路径,为两山转化提供经济支撑。如岳西模式:全域发展有机农业,打造“大别山有机谷”,统筹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减贫,走保护与发展共赢之路。全县仅林下经济年产值就超过10 亿元,茯苓、天麻、石斛等优特药材大量出口,有机、康养、全域旅游等绿色产业的年产值突破96 亿元。休宁县念好“山字经”,做活“水文章”,全县库区变景区,延展“价值链”,坚持用生态聚产业、聚人气、聚智力,不断提升生态效益和生态产品价值。
环境产业是21 世纪全球的主导产业,是面向生态环境的功能性服务产业。淮北市以环境治理重构绿水青山,夯实“两山”转换生态根基。首先,让山变绿。全市13 333.33 hm2岩石裸露面积达60%的石质山披上绿装。其次,关停采石场、小水泥厂。实施采石宕口治理,让原本满目疮痍的烈山、卧牛山等废弃采石场重现生机,553 hm2山体焕然一新。第三,让水变清。坚持化害为利,综合治理采煤沉陷区12 000 hm2,让一个缺水城市蝶变成山水生态城市。金寨县坚守青山绿水的理念,把环保理念上升为生态战略,积极探索符合生态功能区定位、支撑脱贫和发展的绿色工业发展路径。池州市大力发展环境产业,推动矿业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旅游、健康、生态、农业、体育融合发展,着力建设世界级旅游康养目的地、省内一流的半导体产业基地、长三角绿色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
安徽省是全国最早开展循环经济研究和实践的省份之一,颁布实施了《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并制定了多个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全省仅国家级、省级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市、县及单位就达400 多个,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生态文明建设与“两山”转换。如阜南县以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突破口,大力推行循环经济,努力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有机统一。宁国市坚持生态立市,推动绿色循环发展,抓布局、强经营,协同城乡发展,打造特色彰显的产业结构,推进全市循环经济样板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
“绿水青山”生态学上理解就是高质量的森林、湖泊、草地、沼泽、河流以及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的统称。“金山银山”就是能够提供物质财富的各类经济活动和产业的统称,指人类生产生活重要的自然资源。“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所喻指和体现的是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的辩证关系。
“两山”的基础和根本是“绿水青山”。“绿水青山”不仅为人类生活提供了丰富的物质产品,如食物、水、木材、药材等,更重要的是发挥着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因此,建设与经营好“绿水青山”才能够也必然带来“金山银山”。
从安徽森林资源现况来看:全省森林质量不高,分布不均,整体功能不强,中幼龄多、成熟龄少,人工林多、天然林少。虽水热条件得天独厚,但乔木林每公顷蓄积量71.88 m3,仅为全国的80%,因此,提高资源质量与产出的潜力很大,即使单产提高20%,也仅达全国平均水平。况且,安徽省林分生长的水热及立地条件均优于全国平均条件。再从调查的11 个典型来看,在践行“两山论”过程中,多数地区对通过大力开展森林经营、提高绿水青山的质量与产出这个林业生态建设的有效途径和必然抉择还存在着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措施不力的现象。假设通过森林可持续经营,使全省森林质量单产提高10%,就相当于再增加40 万hm2森林的功能。这从自然条件和资源现状以及技术而言,是完全可能的。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有限的生态用地与生态建设的空间中,我们必须走提高“绿水青山”质量与产出的建设之路,从而推进森林资源生态、经济及社会效益产出率与资源综合利用率的提升。需要不断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理念与技术,认真总结安徽经验,因地制宜地全面开展森林可持续经营,从而补齐“两山”实现形式的安徽短板。
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总目标是提升森林的价值和生态功能。要求无退化地使用林地,保持林地的生产力和森林的可再生能力,提高森林资源的承载力;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内生物多样性;保持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维持其长期健康和持续活力。安徽是全国开展森林可持续经营比较早的省份,特别是实施德援项目、世行项目及中央财政和省森林经营项目,成效显现、亮点纷呈,但由于资金少、经营者积极性不高,普遍开展难度较大。
践行“两山论”是推进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需要人类重新考虑自身与环境的关系,将人类作为自然的一员而非主宰,在人类与环境关系协调的基础上实现。“文明如果是自发地发展,而不是自觉地发展,则留给自己的将是荒漠。”马克思的名言精辟地揭示了人类文明与生态间的关系。我们既要摒弃靠破坏环境、浪费资源来发展经济的行为,也不能抱有不顾经济、社会发展的不作为态度。
绿水青山要成为金山银山,必须继续深悟践行,勇于开拓,在推广安徽创新的有效形式及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大胆进行理论与实践创新,探索其更多更佳的有效实现形式。
践行“两山论”,必须强基固本,提高“绿水青山”的质量与产出。建设好、经营好“绿水青山”,必不可少的有效途径就是全面强化森林可持续经营。针对安徽林业以及资源实际,尤其应在补齐资源质量与产出这个短板上下功夫。
各级地方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大政策、资金、技术扶持力度,全面开展森林可持续经营。同时,抓住编制的契机,在《“十四五”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中,以“两山论”为根本遵循,将森林可持续经营作为安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列为重点项目与工程,加以充实与强化。建议从“八个围绕”和“八个推进”实施:围绕提升林分质量,全面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围绕提高资源利用率,系统推进林业循环经济;围绕增加生态补偿,强力推进合理经营生态环境;围绕健全森林生态网络,全力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围绕强化绿色富民产业,大力推进林业产业化;围绕提高林地产出率,科学推进林农复合经营;围绕培育优质果木林产品,精准推进经济林、木质原料林经营;围绕降低森林经营的物质投入,注重推进充分利用自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