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晴,耿广汉,吴燕,王寅寅
(安徽科技学院建筑学院,安徽 蚌埠233000)
在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中,提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十项重点任务,其中第一项“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中提到,大力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加强劳动和实践育人,构建学科教学和校园文化相融合、家庭和社会相衔接的综合劳动、实践育人机制[1]。因此,推行美育教育是高校现阶段发展的重要策略之一,在对学生自身审美能力提高、拓展眼界和想象力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另外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创业、就业等创新能力的发展。
多数高校的美育教育课程中开设了一些艺术选修课,包括《美学原理》、《艺术概论》等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课程,之后又增设了《音乐鉴赏》、《美术鉴赏》等一系列较为重视实践能力的课程[2]。从整体上看,高校美育教育正朝着新的方向迈进,美育类课程不仅在艺术类院校获得了较好开展,而且在普通高校也得到了广泛关注,不少应用型高校在新一轮的人才培养计划制定中融入了美育类课程。
从调查来看,目前高校美育教育课程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学校及授课教师对课程的重视度不够,由于高校美育课程建设机制不够健全,教学管理不够完善,学校缺少明确的关于美育课程设置和管理的方法;不少授课教师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往往只注重理论课讲述,忽视实践课程教学;②课程类型较为单一,有些高校没有真正认识到美育课程的重要性,在课程安排上以理论课居多,包含的实践学时较少,限制了教师在课程内容和教学手法上的拓展,教师只能通过纯粹的理论或是单纯的图片进行授课,致使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敷衍了事;③教师团队建设不足。美育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大多属于公共课程,授课教师来自学校相关学院的美术或音乐教师。但这些教师往往更重视对本专业专业课程教学的研究,面对全校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授课,其知识面不一定能顾全多数专业。因此建立独立的类似思政课程一样独立的研究中心或教研室,形成一个针对性较强的固定团队,进行专业的、深入的研究,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普通高校美育课程要依托本校相关学科优势和当地教育资源优势,拓展教育教学内容和形式,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强化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艺术的责任感和使命感。”[3]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高校教育应发挥其地域特色,深入挖掘其地域文化,将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工艺、美术、民俗、技法等较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教育教学中来,培养具有地方文化优势的新一代工作者,彰显教育特色,推动地方优秀文化传承。
在时代的进步与发展背景下,传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强国的必要之举。如何把优秀文化进行较快、较广、最大程度的传播和继承,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甚至有些地区在幼儿园、小学都已经开始将传统文化带入教育教学中。如浙江省虹星桥镇中心幼儿园带领孩子参观幼儿园旧址、青岛启元学校带领孩子们参观民俗展览馆,将美育课程教室搬到了博物馆、展览馆,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形式,开拓了教学新手段。
地方传统文化艺术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源,代表了不同地区的优秀民间艺术,是非常宝贵的资源条件。如凤阳是安徽历史文化名城,遗存众多明代古迹,文化底蕴丰厚,拥有国家级、省级多项非物质遗产[4]。凤阳花鼓,自明朝中后期从凤阳流传至南北各地,在内容、曲调、音乐、舞蹈等方面都有涉及,形式丰富,其艺术形式源于真实的自然生活和风土民情,给人以深厚、亲切的感觉。将明文化融入到高校美育教育中,不仅能够为高校美育教育工作提供强大的内动力,而且也能够为明文化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建设平台。
①完善课程设置模式,鼓励学生选修美育课程。高校美育课程可根据自身特点进行相应的开设,其基本原则是生均在大学期间必须修完至少1门美育课程,多选不限,鼓励学生在有能力的前提下,进行美育课程选修,不断拓宽眼界、丰富认知内涵。校方需严把课程管理归口,不能将美育课程开成“水课”[5],要求其形式必须多样化、内容要突出地方传统文化,不仅设置艺术鉴赏课程,还应包括艺术实践课程,根据课程性质制定,制定相应的授课形式,如手工课、劳动课等形式。
②地方传统文化课程设置类型。在高校设置美育教育课程,不仅要考虑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还要考虑与高校美育教育的协同发展。如安徽科技学院可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开设一系列基于明文化艺术传承与创新的美育课程。如音乐舞蹈类(凤阳花鼓表演艺术、凤阳民歌赏析、民间器乐表演)、文化赏析类(朱元璋传、明代文学作品赏析、小岗精神)、艺术鉴赏类(凤画赏析与创作、明代建筑与雕塑赏析、明代石刻艺术鉴赏)以及美食品鉴与制作类(凤阳酿豆腐制作、御膳芝麻油制作工艺、龙兴御液酒制作)等。
③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团队需要将地方优秀文化进行梳理,围绕高校美育教学性质进行课程体系构建,再通过多媒体、网络平台、现场操作与演示等多种教学手段,使课程内容更生动、形象、有趣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且能推动地方优秀文化的传承。
高校美育教育在我国现代化教育进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地方传统文化的融入又为高校美育教育注入了新的血液和生命力,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培育了大批优秀的新生力量。由于地方传统文化不够系统,需要高校制定一套完整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考核方法,增强师资队伍的文化素养和对地方传统文化的研究与开发能力,注重校园文化环境的创建,不断推动高校美育教育课程的发展与地方优秀文化的传承、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