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东舒祠及其彩画分析

2020-12-26 08:39王洪明黄山潜口民宅博物馆
门窗 2020年5期
关键词:彩画包袱院落

王洪明 黄山潜口民宅博物馆

1 罗东舒祠

罗东舒祠全称“贞靖罗东舒先生祠”,始建于明嘉靖嘉靖二十一年(1542),占地2997m2。祠堂由四进院落组成,由东至西沿中轴线依次为:照壁、广场、棂星门、前天井(两边为碑亭)、仪门、中庭院(两边为庑廊)、露台、享堂、后天井、寝殿(宝纶阁)以及享堂南侧的女祠、北侧的厨房。

1.1 第一进院落

建筑群最东侧的照壁与棂星门、南北院墙围合出第一进院落。该院落为半开放式,南北院墙上各有一上圆下方券门,沿河的道路穿院而过,照壁紧邻潨川河,略呈弯弓八字形,长26.5m、高4.5m,为砖砌结构。棂星门为五间六柱牌坊式木制栅栏门,通体刷黑漆。

1.2 第二进院落

过棂星门即进入第二进院落,院落由棂星门、仪门、南北院墙围合而成,中间甬道。甬道两侧为左右碑亭,亭内各有一石碑。仪门共七开间,当中三间设门,平时仅开左、右边门供进出。中门之上原高悬“贞靖罗东舒先生祠”横匾,现匾为我国已故著名文物专家罗哲文所题。

1.3 第三进院落

过仪门即进入庭院,由享堂、仪门、南北两庑围合而成,是罗东舒祠的第三进院落。甬道两侧是左右丹墀,原有银桂、月桂、紫荆、碧桃、绿萼梅等古树8 株,现仅存北侧丹墀中一株400余年的银桂。

露台后即为罗东舒祠内最大的建筑享堂。享堂面阔25.83m,进深21.6m,脊高13.6m,草架硬山顶。正脊瓦顶设三路雕花水磨青砖坐脊,脊南北两端各置一只鳌鱼。建筑采用减柱造和彻上露明造,共十步架、十一道檩,山面为穿斗式,用材粗壮硕大。享堂是罗东舒祠子孙祭拜祖先、执行族规、举行庆典、宴请功名成就者之所,昔日各间梁上遍挂匾额,气氛庄严肃穆,气魄恢宏轩敞。享堂前南北山墙两端各连接有一道耳门,北耳门通往平行于享堂山墙的露天过道与厨房,南耳门通往杂院。

1.4 第四进院落(寝殿宝纶阁)

从享堂穿出,即抵达罗东舒祠最后一进天井,由后寝、后寝照廊(享堂后堂)和南北山墙围合出的第四进院落。

后寝又名寝殿、寝堂,分左、中、右三条甬道各7级台阶从天井进入。后寝崇阁两层,巍峨挺拔,高16 余米,比享堂略高1.3m。后寝一层由木质板墙分为三个大开间,中为正堂,北侧为昭堂,南侧为穆堂;每个大开间又各由3个小开间组成,再加两端各1 个楼梯间,建筑整体计11 开间共29.6m,规模为民间祠堂所罕见。后寝进深10m,由前轩、主体空间和摆放牌位的隔间三部分构成。前轩为穹圆顶;主体木构架用料粗大,是抬梁式和穿斗式的结合;紧贴建筑后墙为摆放祖宗牌位的多层阶梯式木台,由可开合的格栅门与主体空间隔开。第四进东院墙两侧、享堂与南北山墙之间各有边门一个,分别与南边并置的女祠和北边并置的厨房相通。

1.5 其他建筑

女祠并置于享堂南侧,由第四进院落东南侧小巧的券门进出,门框上方的门额写有则内二字;杂院并置于祠堂东南侧,院墙东道前街,南到小巷,西到女祠,为祠堂堆放砖瓦、沙石、木竹等维修用建筑材料之所;厨房并置于享堂北侧,中间隔着一条露天过道,为祭祖和议事时备餐、加工供品之所。

图1 罗东舒祠航拍图

2 罗东舒祠彩画

“从已知的明代彩画来看,一般分为四类:官式彩画、云龙彩画、北方地方彩画、江南包袱式彩画。而江南包袱式彩画,又以集中在江苏太湖地区的苏氏彩画和集中在皖南徽州地区的徽州彩画最为成熟、独具特色”。郑孝燮曾高度评价该祠“造型比例好极了,非常有气魄”。

2.1 罗东舒祠彩画的分布

宝纶阁彩绘主要分布于寝殿(宝纶阁)的梁、檩、枋、柱、天花、椽子、斗拱、雀替、替木、平盘斗、叉手等部分,据统计宝纶阁绘有包袱锦彩画的木构件共计46个,包括五界梁6根、脊檩9根、檩下“冬瓜梁”穿梁31根。其中,明堂两次间后檐下金檩穿梁、昭堂和穆堂两次间前檐檩穿梁,这6 个构件样式为交脚下裹包袱,其余均为上裹包袱。

梁:五架梁包袱锦彩画,后寝一层主体空间内,五架梁彩画中部均绘制上裹包袱锦彩画,两端绘方形端头加牡丹如意云头藻头。

檩:脊檩包袱锦彩画,脊檩基本为长圆柱体,中部均绘制上裹包袱锦彩画,较短的脊檩两端仅绘牡丹如意云头藻头,较长的则会在藻头内侧加绘端头,以使彩画的整体比例更为协调。

柱:前檐柱下部主体为石质,与大木梁架相连接的上部为木质。在此木质部分,绘制有几何纹样的彩画,但由于该位置极易受风蚀雨淋影响,木材风化严重,彩画痕迹已较难辨认。主体空间的圆木柱,下部主体均以类似北方油饰彩画“批麻带灰”的做法刷涂为黑色;上部与梁架相交处一圈,则在黑色地子上简单勾画出白色回文、缠枝花草纹等以做装饰。

天花:在南北楼梯间对应的前轩空间,顶部各有一块矩形天花。天花上绘制有法轮、双鱼、宝瓶等八宝吉祥图案。

其他:如雀替、替木、平盘斗、叉手等,也在表面以红、黄二色做简单的色彩装饰。

2.2 宝纶阁彩画绘制工艺

明代江南彩画不仅在样式色彩上与北方官式彩画迥异,在绘制工艺上也自成体系,最突出的特点即为“薄”、地仗不“披麻”。宝纶阁大木构架均绘制此种薄地仗彩画;同时因其为家族支祠,彩画不沥粉不用金,其制作工序基本符合江南明式彩画的一般步骤,主要包括:“木基底、打底衬地、打辅助线、绘图着色。”

(1)处理木基底。首先,需要对有裂隙和不平整的木材进行“捉补”磨平。传统工艺中常提到的是用桐油或胶水加配白土、石膏等填料,调成粘度合适的腻子填入木缝中,再反复打磨清理,直至平整。现场调研确实发现,宝纶阁不少梁檩构件的裂隙中存在类似的白色腻子,并且彩画连续地画在裂缝处腻子和相邻木表面上。宝纶阁彩画匠人的第一步工序就是处理木材表面。

(2)打底衬地。宝纶阁大木梁架遍绘彩画,因此匠人需在梁、檩、串枋等所有构件表面进行第二步工序“打底衬地”,起到封闭木材纤维孔隙、平滑基底、防止颜料下渗等作用,并使其统一呈现出土黄地色。

(3)打辅助线。在黄色地色之上,根据中间包袱和两端箍头/藻头图样的大小尺寸,用墨线打辅助线。裸露木质上可直接用肉眼观察到其下呈“米字格”的辅助稿线。

(4)绘图着色。绘图着色的重点是中间的包袱锦彩画,其次为构件两端的端头、藻头彩画,再次为各木构件黄色衬地上的松木纹。按照预先设计好的纹样局部拓稿或徒手进行第四步工序,绘制图案和上色。

彩画制作完全干后,在一些研究文献和实际操作中,还有“罩胶矾水”的步骤,以期达到防潮耐腐、保护彩画、增强光泽感的作用。

3 宝纶阁彩画的价值

历史价值:罗东舒祠始建年代、续建年代准确,历史传承脉络清晰,原制基本保存,规格较高,且形制严谨规整,是古徽州祠堂建筑的典型代表,堪称研究明代徽派建筑的“标准器”。另一方面是我国建筑传统中有除旧布新、彩画重绘的惯例。宝纶阁彩画规模宏大,图案及色彩保存较为完好,自明代绘制后未经重大改动或重绘,具有极高的完整性和原真性,是徽州乃至江南地区包袱锦彩画最重要的历史遗存之一,对研究明代南方彩画历史和地方匠作传统有重大意义。

艺术价值:罗东舒祠前后四进院落,布局紧凑,营建考究,其参差错落的建筑外观,匀称谐和的造型比例,虚实相映的空间分割和繁简适宜的装饰处理,不仅满足了祠堂祭祀等活动的实用需求,也充分表现了徽州建筑的美学理念和思想内涵,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在彩画构图上宝纶阁包袱锦彩画存在严格的中轴对称分布规律,且包含十一开间整体和各大开间内部两个层次。这种对称设计强调了明间的中心地位,暗和“中正”的传统思想,也体现了彩画匠人严谨的设计逻辑。

科学价值:罗东舒祠用材考究,无论是砖材、木材、石材,均选用当时的上等材料,特别是享堂和后寝的木结构构件,用料硕大。绘制于木构件上的彩画有防腐蚀,防霉变,防虫蛀等作用;南方包袱锦彩画做法独特,在明代建筑中也属少有的遗存。

文化价值:彩画是传统建筑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方苏式彩画不同于北方官式彩画,其表现形式更加随意多变,贴近当地风土人情。徽州彩画展示浓厚的徽州文化底蕴,罗东舒祠(宝纶阁)彩画作为皖南地区明代彩画的代表,图案繁复华美,保存状况优于其他同类彩画,良好的反应了徽州地区的当时审美取向、生活情趣、以及当时文化状况。

罗东舒祠始建年代准确,历史传承脉络清晰,形制规格严谨,规格较高,是徽州祠堂建筑的典型代表,堪称研究明代建筑的“标准器”,同时罗东舒祠彩绘规模宏大,图案及色彩保存较完好,具有较高的原真性,是徽州乃至江南地区包袱锦彩画重要的历史遗存之一,罗东舒祠及彩画是明代呈坎古村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丰富详实的历史讯息,是研究古徽州和呈坎地方史迹民风民俗的重要资源。

猜你喜欢
彩画包袱院落
空包袱
地方彩画的研究与发展文献评述*
八一作品
大地彩画 古朴村庄 宜良县河湾村
拉卜楞寺传统建筑彩画病害调查研究及保护修复
陕西西岳庙古建筑油饰材彩画保护与修复
同学,请卸下你的偶像包袱
院落里的黄昏
都江堰:散居院落新生活
去掉权力“包袱” 方能“轻装上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