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虚胃热型消化性溃疡对中医证候积分及创面愈合速度的影响分析

2020-12-25 00:46李淑红唐艳萍南开医院消化科天津300100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脾虚消化性胃镜

★ 李淑红 唐艳萍(南开医院消化科 天津 300100)

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PU)多发生于胃及十二指肠粘膜局部损伤,发病主要原因是胃酸分泌过多和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具有慢性病程、周期性发作、节律性上腹疼痛等特点,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及正常工作、生活有较大的影响[1-3]。目前,以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PPI)为主的抑酸类药物加上两种抗生素的三联杀菌的治疗方案是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及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的主要方法,可通过抑制胃酸分泌,同时根除Hp,解除炎性反应[4-5],但是仍有一部分换阵治疗后不能完全缓解症状和根治本病,复发率较高。近年来,中医药在缓解PU临床病症、加速创面愈合、减少复发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显示了中医药治疗该病的优势。鉴于此,本研究探讨了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虚胃热型PU的效果以及对中医证候积分及创面愈合速度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治疗PU合理用药提供临床依据和参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5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脾虚胃热型PU患者98例,将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联合组)和对照组(西药组)各49例,其中,观察组中男32例,女17例;年龄22~65岁,平均(43.12±11.71)岁;病程4个月~8年,平均(3.21±1.23)年;镜下溃疡型:十二指肠溃疡30例,胃溃疡15例,复合性溃疡4例;溃疡面直径0.4~1.9cm,平均(0.90±0.51)cm。对照组中男29例,女20例;年龄21~63岁,平均(42.99±11.64)岁;病程5个月~7年,平均(3.15±1.16)年;胃镜下溃疡型:十二指肠溃疡29例,胃溃疡16例,复合性溃疡4例;溃疡面直径0.4~2.0 cm,平均(0.87±0.48)cm。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

1.2 纳入标准 (1)符合PU诊断标准[6],门诊行胃镜检查提示为消化性溃疡活动期,14C尿素呼气试验Hp阳性;(2)中医辨证为脾虚胃热型[7],且未服药治疗或治疗后再次复发1年以上;(3)知情同意。

1.3 排除标准 (1)合并心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2)存在消化道出血、幽门梗阻、消化道穿孔等消化性溃疡的严重并发症;(3)有特殊原因的PU,如胃泌素瘤,肝硬变等;(4)近期有抑酸药物、抗生素及胃粘膜保护剂使用史及药物过敏者;(5)各种原因无法完成治疗及随访者。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三联疗法”治疗:雷贝拉唑肠溶片20 mg/次+甲硝唑片0.2 g/次+阿莫西林胶囊1.0 g/次,2次/d,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中药汤剂,药物组成:蒲公英20 g,茯苓、炒白术、白芍、党参、赤芍、郁金、(浙)贝母、海螵蛸各15 g,黄连、炙甘草各10 g。随证加减:胃痛严重者加白芷、元胡;嗳气频发者加旋复花;食欲减退加焦三仙;以水煎服,1剂/d,早晚分服,且服药期间应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规律作息,调畅情志。以上两组除阿莫西林、甲硝唑服2周停药外,其它中、西药均连续服用8周。

1.5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中医证候积分变化:记录用药前后胃脘疼痛、上腹部饱胀、嗳气反酸、恶心、呕吐、口干口苦等症状,按照无、轻、中、重度计为0、1、2、3分;(2)溃疡愈合情况: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 w、8 w时复查胃镜,镜下显示溃疡灶及周围炎症消失或者瘢痕生成即为溃疡愈合;(3)疗效判定:①临床治愈:各项症状完全消失,中医证候积分减少95 %以上,胃镜提示溃疡完全愈合;②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减少30 %~70 %,胃镜提示溃疡基本愈合,但仍有炎症;③有效:临床症状有所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减少70 %~95 %,溃疡面积缩小>50 %;④无效:改善未达上述标准,或病情加重;(4)复发情况:随访12个月,有症状者复查胃镜,并统计复发病例数及不良反应情况。

1.6 统计学方法 建立Excel数据库,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对年龄、中医证候积分等计量资料的比较进行t检验,性别分布、溃疡愈合率、复发率等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各项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而联合组下降幅度更大,与西药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s,n=49)分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s,n=49)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胃脘疼痛 上腹部饱胀 嗳气反酸 纳差 恶心呕吐 口干口苦 大便秘结 神疲乏力观察组 治疗前 1.48±0.63 1.31±0.58 1.37±0.65 1.79±0.71 1.14±0.54 1.32±0.68 2.61±0.73 1.77±0.65治疗后 0.19±0.37△*0.18±0.27△*0.20±0.13△*0.23±0.19△*0.15±0.12△*0.21±0.14△*0.54±0.49△*0.41±0.43△*对照组 治疗前 1.45±0.66 1.29±0.61 1.40±0.68 1.77±0.73 1.16±0.58 1.33±0.70 2.57±0.76 1.75±0.62治疗后 0.41±0.32△ 0.36±0.30△ 0.31±0.25△ 0.35±0.22△ 0.22±0.14△ 0.34±0.28△ 1.17±0.56△ 1.09±0.67△

2.2 两组溃疡愈合及临床疗效比较 联合组治疗4周与8周后溃疡愈合率及治疗愈显率均明显高于西药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溃疡愈合及临床疗效比较(n=49,%) 例

2.3 两组溃疡复发及并发症情况比较 两组临床治愈后患者进行为期12个月的随访观察,西药组24例中复发8例,占33.33 %;联合组35例中复发3例,占8.57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755,P<0.05);服药期间,两组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血常规、便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进行比较,无异常变化。

3 讨论

消化性溃疡,是由胃酸、Hp感染及胃蛋白酶等多种病因所引起局部炎性反应和高胃泌素血症,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患者主要表现为腹部症状,也可有泛酸、嗳气、腹胀等多种症状,严重时可有呕血与黑便[8]。目前认为,消化性溃疡发生的主要攻击因子是高胃酸和胃蛋白酶、Hp感染、药物、社会心理因素等和防御因子,即胃黏膜屏障、胃黏膜再生能力等的抗衡失调的结果,一方面当攻击因子过强、而防御因子相对较弱,或攻击因子超过防御因子时,均会形成溃疡[9-10],因此溃疡愈合既要关注黏膜的修复情况,更要重视黏膜下组织结构的修复和重建。由此,虽然治疗PU药物的研究与应用,从抗酸药到现在的质子泵抑制剂,从单一用药治疗到现在的三联及四联根除Hp治疗、促胃肠动力药、胃粘膜保护剂,治愈率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而溃疡抗复发仍是解决患者根本的痛苦、节约医疗成本的难题,亟待解决。

中医理论认为,PU属“胃脘痛”“吐酸”等范畴,病机多以脾胃虚弱为基础,以外邪、饮食、情志等为诱因。脾胃虚弱,无力抗邪,则外邪入侵或日久蕴结,加重脾胃损伤;饮食不节,湿热内生,则中焦气机阻滞;情志内伤,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络不畅;最终虚、湿、热、瘀交织为患,发为本病[11-12]。故,养阴洁胃、健脾益气、清热化瘀为治疗本病的关键。本研究所用中药方剂中,茯苓、炒白术为君药,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和胃,偏于下行,方中炒白术健脾益气,偏于守中,以此升清降逆,共理中焦;黄连、蒲公英清热,燥湿,解毒御邪,为臣药;(浙)贝母清热化痰,散结解毒,海螵蛸制酸、收敛止血、收湿敛疮、化腐生肌,党参补中益气、健脾,同时改善微循环,炙甘草甘温复脉、益气滋阴,以佐君臣;白芍养血柔肝、敛阴止痛,赤芍活血祛瘀,郁金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作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益气、清热解毒、生肌护胃之效。

本研究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虚胃热型PU,结果显示,治疗后,联合组各项症状积分均明显低于西药组(P<0.05),联合组治疗4周与8周后溃疡愈合率及治疗愈显率均明显高于西药组(P<0.05),1年复发率显著低于西药组(P<0.05),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由此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虚胃热型PU疗效肯定,可有效的改善消化性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溃疡愈合,减少复发率,且安全性良好。但由于时间和条件限制,本课题尚存在一定的不足,如样本量较少、观察时间不够充分等,须在以后的临床中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猜你喜欢
脾虚消化性胃镜
瘦成一道闪电先过“脾虚”这关
为什么那么多人“脾虚”
解开胃镜报告上的纠结
脾虚多吃这5种食物
胃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肝硬化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评价
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观察
推拿结合热敏灸治疗脾虚湿滞型假性近视的临床疗效观察
超声诊断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探析
针灸治疗消化性溃疡59例
中西医联合治疗消化性溃疡3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