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衣同喜
俗语称,“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了”。现如今,在山东沂蒙老区临朐县伏峪村,养殖的蚂蚱却是一年四季蹦得欢。伏峪村养殖蚂蚱的“秘诀”是: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成立合作社,发展地方特色产业。
伏峪村位于临朐县沂山风景区北部,是典型的山区村,原来交通闭塞,土质瘠薄,没有支柱产业,村民主要种植玉米、花生等,收入十分微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村党支部一班人结合外出考察学习、请来专家把脉等,认识到养殖蚂蚱是一条脱贫好路子。为让伏峪村走出贫困,村党支部决定依托本村自然生态优势,带领村民发展蚂蚱产业。同时,针对单一养殖户面临的销售问题,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王俊利意识到要改变村民单打独斗的局面。于是,他带领村“两委”一班人顺势而为,牵头成立飞皇蚂蚱养殖专业合作社,部分党员干部先行试养第一批蚂蚱。养殖蚂蚱就在家门口干活,管理轻松、来钱快,村民们看到效益后纷纷建棚跟养,一下子带动了十几户养殖蚂蚱。
同时,合作社还开展“一带一”帮扶贫困群众。贫困户王海兴,妻子体弱多病,生活不能自理,家里仅靠他一人种地养家糊口,是全村最贫困的家庭。王俊利与王海兴结对子、搞帮扶,帮助王海兴建起蚂蚱养殖大棚,从培育、养殖等方面手把手指导,帮助联系销售渠道,使得王海兴一家彻底脱了贫。
合作社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为养殖户提供“统一种苗”“统一指导”“统一销售”服务。
合作社多次邀请山东农业大学张大鹏博士前来指导,讲授蚂蚱棚建设和养殖中应注意的问题及养殖技术。指导养殖户家里不能点蚊香、喷灭害灵等药,以免身上有气味影响蚂蚱生长。养殖蚂蚱所种植的野麦、墨西哥玉米,如同割韭菜一般,一年能割4—5茬,及时跟进管理,注重绿色品质。
过去,市场上每斤蚂蚱只能卖15元,合作社统一销售后价格提高到20元。蚂蚱养殖有两种大棚,一种是120平方米的普通棚,年产蚂蚱800多斤,产值达1.6万多元;一种是600平方米的高温棚,年产蚂蚱5000斤,产值达10万元。村里仅蚂蚱养殖一项,年收入就达360万元,贫困群众全部脱了贫。
如今,合作社吸纳成员132户,蚂蚱养殖基地占地300亩,300多个大棚顺着山势层叠分布,宛如一条银色长龙,从村口一直延伸到山脚下,颇为壮观。村里的一些养殖大户,还常被邀请去附近村庄指导蚂蚱养殖,带动扩大蚂蚱“蹦跶”范围,促进了周边农户增收致富。
从2018年开始,合作社抓住沂山西部乡村旅游专线穿村的优势,继续做强蚂蚱产业的同时,利用蚂蚱粪种植纯天然、无公害的有机草莓、西红柿等果蔬,还建起了3个沂山蝈蝈养殖棚,融合了种养、休闲、康养、度假等多种业态,探索“蚂蚱养殖加工+果蔬种植+观光体验”发展模式,打造伏峪蚂蚱田园综合体,进一步拉长了蚂蚱养殖产业链,带动了群众持续增收。
如今,每到节假日,进伏峪村的路上,总是排满前来旅游的车辆。在合作社的观光体验棚里,游客可以采摘草莓,捕捉蝈蝈、蚂蚱,品尝油炸蚂蚱等特色项目,农旅融合正成为伏峪村新的经济增长点。伴随着蚂蚱产业的蓬勃兴旺和拓展延伸,伏峪村经济收入连年增长,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实现了由贫困村到示范村的华丽蝶变。2018年,伏峪村入选了山东省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创建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