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老年人心理健康护理模式

2020-12-25 23:43邹丽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25期
关键词:子女护理人员心理健康

邹丽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 老年科,广西 桂林)

0 引言

老年人按照国际规定,65 周岁以上的人确定为老年人,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1]第2 条规定老年人的年龄起点标准是60 周岁。即凡年满60 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属于老年人。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2010 年我国老年人口(≥65 岁)占总人口比重8.9%;2011 年我国老年人口比重达9.1%;2012 年我国老年人口比重达9.4%,截至2014 年底,我国80 岁以上的老年人达2400 多万,失能、半失能老人近4000 万人,截至2018 年底我国老年人数量接近2.5 亿,因此随之而来的老龄化问题将逐步凸显。十九大报告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服务体系及社会环境的要求。所以,如何提升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让每个老年人都能拥有一个美好的晚年生活,已经成为护理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1 老年人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的标准[2],一般来说能都善待自己及他人,适应环境变化,拥有良好的情绪,人格和谐。我国老人人口多,而且也在不断增加,因此,老年人面临着慢性疾病的困扰、养老以及精神赡养、适应社会发展等诸多问题。

1.1 悲观、抑郁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各项功能的减退以及社会交集减少等使老人产生抑郁、悲观感。

1.2 疾病长期困扰

由于慢性疾病长期、反复的发病与治疗,让老人觉得自己无用,是子女的负担等。

1.3 空巢老人

大部分家庭是独生子女,且常年在外工作,陪伴父母时间少,容易使老人产生寂寞感。

1.4 社会环境变化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智能产品逐渐取代人工服务,老年人适应慢,甚至较为困难,这容易使他们产生无用感。

2 老年人心理健康护理模式

2.1 通过指导实现自我调节

老年人所在社区的医护人员接触最为频繁和方便,而社区的医务人员对每个家庭情况较为熟悉,因此,社区医务人员可以定期搜集老年人健康资料,有针对性地对老年人进行身体及心理健康护理,也可以通过典型案例的方式疏导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倾听他们的烦恼和郁闷,适当给予开导,开设老年活动室,鼓励老年人多活动,多交流,帮助老年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及兴趣爱好,如下棋、广场舞、书法、散步等,以便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让他们能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更好地预防因孤独而产生悲观的情绪。

2.2 通过医务人员治疗与宣教实现自我对疾病认知

护理人员通过日常言语、行动感染老人,与老人建立融洽的关系。良好的关系是心理护理能否取得效果的关键,在日常工作中与老年病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尊敬老人,使用通俗易懂且幽默的语言与其沟通并给予相应疾病知识的健康宣教,认真且耐心倾听老人们的诉说,尽自己所能给予相应的帮助,通过我们的真心、细心、耐心、爱心与其拉近距离,消除老人对护理人员的陌生感,取得信任,从而使他们配合治疗。

2.3 家人支持实现自我调节

现如今大部分的老年人属于“空巢老人”,子女忙工作,不在身边,在经历退休、丧偶及各种慢性病缠身等心里的落空感及失落感极为明显,他们一般都希望子女能陪在身边,尤其是老年人生病时更需要家人的陪伴。护理人员应该细心观察老年人的情绪、情感变化,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做到及时与家属沟通,对于无子女以及丧偶的老年人,护理人员应该动员同病房的病友共同关心老人,消除老人的孤独感、失落感。

2.4 社会支持实现自我调节

随着电子产品的发展迅速,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积极开展各类宣传工作,参与到养老心理健康的活动中来,构建专门针对老年人保障的互联网技术[3]。比如适合老年人的网络指纹认证、刷脸定位等,使之能真正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

3 总结

人的身体就如工厂的机器,身上的所有组织结构就好比机器上的各个零件,时间长了身体的各种零件会发生潜在的变化,医护人员应该形象、简单地告知老年人这一客观变化,让其正确认知与对待。常言道“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护理不仅仅依靠专业的护理人员,更需要全社会每个人的支持。希望大家都行动起来,关爱老年人,让每一位老年人在现代的社会体系中不掉队,真实地参与到社会的发展中来,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以安享晚年。

猜你喜欢
子女护理人员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隔离病区护理人员希望水平、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
护理管理者如何保护和调节护士的身心健康
脑外科护理人员必须加强自我保护及预防护理纠纷
护理人员奖500被批“寒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