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防治疫病回顾及COVID-19最新研究概述

2020-12-25 11:55:27唐赛雪胡春雨张倩丁元庆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68期
关键词:疫病

唐赛雪,胡春雨,张倩,丁元庆*

(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 济南)

0 引言

2019年12月至今,武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爆发,迅速播散全国,严重影响着社会生活秩序,给人民群众的健康带来极大危害。2020年2月11日WHO宣布由该病毒导致的疾病命名为2019冠状病毒病(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1]。截至目前,COVID-19尚无特效药物及有效疫苗,在共同抗击COVID-19病变过程中,中医学以其独特的防治理论及丰富多样的技术手段,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黄惠勇等[3]报道,截至2020 年2月25日,湖北省总计确诊患者1 016例,其中 981 例中医药参与治疗,占96.56%,中医药参与治疗出院患者746例,只有1例症状无改善。先将中医药防治疫病历史及其抗击COVID-19最新研究综述如下。

1 疫病防治回顾

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与疾病尤其是疫病不断斗争的历史。张剑光[4]研究《中国疫病史鉴》统计,在西汉到清末,中国至少有 321 次大型瘟疫爆发。疫病具有强烈传染性、传播传变迅速快、易造成社会恐慌。在与疫病斗争中,历代医家总结了丰富的理论基础与防治经验。

1.1 理论认识

《黄帝内经》是最早记录疫病的典籍,对疫病的传染特性和致命危害皆有描述。《素问·刺法论》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素问·六元正气大论》又说:“其病温疠大行,远近咸苦。”“疠大至,民善暴死。”《伤寒论》序载有“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可以被认为是首次记载疫病爆发的文献,系统总结致病因子“寒”“风”作用于人体,以六经为路径的传变规律及各种证候演变特征,并制定出相应防治方法,极大提高了人们对外感热病的辨治理论[5]。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疫疠病诸候》则记载疫疠的发生与为非时暴寒或非时暴寒挟毒厉之气密切相关,节气不和、寒暑乖候、暴风疾雨、雾露不散等致民众多患此病。明清两代疫情最为严重,明代吴有性著《瘟疫论》首次指出瘟疫之为病,乃天地间另有一种异气所感,明确了“疠气(戾气)”致病的特性,同时指出戾气自口鼻而入的传播途径[6]。清·余师愚在《疫疹一得》中指出,“一人得病,传染一家,轻者十生八九,重者十存一二”[7],进一步将疫疹“疠气”的传染性及危害性予以明确。

1.2 防治措施

在明确疫病的病邪性质及其传染性、危害性后,历代医家对该病的防治采取了积极的方法。

1.2.1 增强正气,避其毒气

《素问·刺法论》最早提出五疫之至,增强体内正气,积极躲避毒气,就能起到较好的防护效果,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天牝从来,复得其往,气出于脑,即不邪干。”[8]公元3 世纪,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所记载了疗猘犬咬人方、老君神明白散、度瘴散等防治疫病的专方,既体现了最早的免疫技术雏形,又针对疫病特点制定出了有效方药[9]。当下的防疫实践证实,在没有疫苗之前,“避其毒气”是唯一有效的方法,已经得到世卫组织的认可。

1.2.2 治法多样,伏其所主

瘟疫性质不同,防治措施各异。中医防治疫病手段多样,既有多法并用,亦致力于“一病一法”的探索。张仲景根据疫毒之邪之表里、寒热、阴阳不同,综合运用清热祛痰、理气化瘀、扶助正气等多种治法。元代朱丹溪[10]在《丹溪心法》中提出:“瘟疫......又谓之天行时疫,治有三法:宜补,宜散,宜降。”他还创制漏芦汤、消毒丸等治疗时疫。明末疫病肆虐,吴瑭[11]著《温病条辨》针对痘疹毒性剧烈、传变迅速之特性,提出治小儿痘疹宜审查体质,并参春夏秋冬、天气寒热燥湿,他推崇朱丹溪所立解毒、和中、安表之说,指出“痘证必须和中,盖脾胃最为吃紧,前所谓以中焦作战场也。安表之论,更为妙谛......前所谓以皮肤结痂为成功之地,而可不安之也哉!”清代叶桂、王孟英等著名医家先后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以及三焦辨证,进一步完善了疫病的辨治体系[12]。历代医家们还创制了许多防治疫病的方药,如葛洪的柏芝散、孙思邈研制的雄黄丸、刘完素的黄连解毒散及吴又可的达原饮、举斑汤,吴鞠通的安宫牛黄丸、银翘散等,在疫病防治中发挥了显著的效用[13]。

1.2.3 隔离种痘,未病先防

文献已有记载,面对疫病的蔓延临时防疫所及种痘技术在我国已经出现,秦代已设置有“疠迁所”强制收容麻风病人;汉元始二年为控制流行病征集房舍建立临时医院加强隔离,民间更有焚香、清扫、多饮水、调起居等逐秽避秽的防疫措施。东晋时还颁布官员家属如患上疫病,本人应休假隔离的规定:“永和末,多疾疫,旧制,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当天花在中国流行,明代就有了人痘接种预防天花实践,对预防天花起到了积极作用[14]。明代龚廷贤《寿世保元·卷二·瘟疫》还提出凡患瘟疫之家,用蒸煮的方法蒸病人衣服则一家不染病,并列出“一断瘟疫法,令人不相染,密以艾灸病人床四角各一壮”,说明古人重视用艾灸防治疫毒[15]。在清代还专门设有“痘医”“种痘局”向民间予以推广防疫。晚清名医余伯陶在《鼠疫抉微·避疫说》中指出,室内通风透光利于防疫:“避之之法,厅堂房室,洒扫光明,厨房沟渠,整理清洁,房内窗户,通风透气。”新中国建立后,中医药更是在流行性乙型脑炎、 SARS 、禽流感、甲流等疫病的防治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16]。

综上,中医学防治疫病历史悠久,并在理法方药方面形成了独特的体系,充分体现了中医学辨证观和整体观。历代医家基于临床研究,探索出疫病的传变规律、论治特点,并制定出预防隔离方法、疫病流行预测方法,展示出了丰富多彩的疫病防治理论与方法。实践证明,中医药在与疫病斗争、保障中华民族繁衍昌盛的历史中具有重要作用。

2 COVID-2019最新研究

COVID-2019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典型临床表现发热、乏力、干咳等,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腹泻等症状,该病进展迅速,重症患者多出现呼吸困难、出凝血功能障碍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将COVID-2019归属于“疫病”范畴[17]。截止到2020年4月10日,全球共有152万余人感染此病。疫情发生以来,国家及各地区因人、因时、因地提出了具体化的防治措施,给出了科学权威的中医方案,在COVID-2019的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1 疾病性质

熊继柏[18]认为,COVID-19从呼吸道传播而来,并根据武汉地域特点及2019-2020年冬春季节气候特点,将其定性为温热浊毒。仝小林[19]认为该病当属寒湿疫,为感受寒湿疫毒伤阳为主。刘清泉[20]认为本病湿邪致病的特点明显,证候要素是湿、热、毒、瘀及气虚。任伟钰等[21]通过统计20个省市发布的中医药治疗COVID-19防治方案的用药特点时发现,各地COVID-19的病邪性质与自然气候密切相关,北部地区多呈现寒、湿,西北部为寒、燥,南方地区多为温、湿。金妍等[22]以患者发热、乏力、头重如裹、困重乏力等症状,分析认为“湿邪”贯穿于疾病的始终,湿毒并感,始以湿证为主,继则毒盛于肺,湿蕴化热,湿可致瘀。病位在肺,波及脾胃、大肠。

2.2 分型辨治

从第四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COVID-19诊疗方案开始,增加了初期、中期、重症期和恢复期的中医辨证选药组方。王玉光等[23]较早发表文章论述该病的辨治方法,分早期、进展期、极期(危重期)、恢复期分四个阶段辨治,病位在肺脾,并观察到极度乏力、喘憋、咯血等症状提示为本病的逆传和变局。早期、进展期治以辟秽化浊、分消湿热、宣畅气机这是减少危重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郑文科等[24]梳理分析24个地区的COVID-19诊疗方案,认为各地中医在遵循国家 《方案》 基础上结合了本地区气候、疾病特点完善了证候分型,预防期治以益气固表的玉屏风散,治疗期以清热凉血、救逆固脱为主,益气养阴通络则为恢复期治法。

金锐等[25]从“汤液经法图”总结COVID-19的中药配伍原理及加减原则,汤液经法图基于五味补泻原理,在COVID-19辨治过程中初期以辛味为主,泻脾土补肝木治疗寒湿郁肺;中期以辛咸配伍,泻肺金泻脾土治疗疫毒闭肺阶段;重症期补肝木或泻心火泻肝木,药用苏合香丸或安宫牛黄丸治疗内闭外脱证;恢复期甘辛配伍,补脾土治疗肺脾气虚证。

许禄华等[26]基于“因时制宜”通过分析来自 24 个官方和24个专家的172 条中药处方建议、50 个成方建议和 31 个中成药建议,探讨COVID-19不同阶段的处方用药规律,发现无论是药物类别选择还是具体药物选择,都应以疾病的病机变化为依据,藿香正气胶囊、疏风解毒胶囊、宣白承气汤、安宫牛黄丸等成方和成药必须辨证施用,才能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孙增涛等[27]基于分期辨证论治探讨COVID-19,认为脾虚湿停、感受寒湿疫毒为核心病因病机,湿邪贯穿疾病始终。早期方用藿朴夏苓汤合越婢加术汤加减,宣肺祛寒、化湿解毒;中期:方用麻杏石甘汤合达原饮加减治疗邪热壅肺证、方用甘露消毒丹合升降散加减治疗湿热闭肺证、参附汤或四逆汤治疗内闭外脱危重证;恢复期参苓白术散、来复汤、王氏清暑益气汤等补益肺脾、益气养阴。

张思超等[28]则提出基于温病卫气营血辨证论治,更加疫毒病邪性质及传变阶段,施芳香祛湿,具体治疗方法为宣降肺气、补气健脾、通络活血、注意寒温并用。

2.3 单方治验

李红蓉等[29]研究发现,连花清瘟胶囊(颗粒)是以络病理论为指导,对于改善COVID-19患者发热、乏力、咳嗽、气促等症状有显著疗效,该药可以体外抑制新型冠状病毒活性。程德忠等[30]对确诊的51例COVID-19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连花清瘟颗粒,发现该药能提高主要症状有效率,降低普通转重型比例。王林等[31]应用网络药理学探究连花清瘟胶囊的作用靶点及信号通路,发现与COVID-19共同靶点有55个,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广谱抗病毒、抑菌退热、止咳化痰、调节免疫等有关。

王饶琼等[32]总结16家单位参与应用清肺排毒汤治疗COVID-19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发现由《伤寒杂病论》经典方剂麻杏石甘汤、射干麻黄汤、小柴胡汤、五苓散优化组合的清肺排毒汤,通过疏通三焦、清肺排毒、平喘止咳作用可以有效治疗COVID-19。98例纳入患者服用清肺排毒汤后症状有明显好转,淋巴细胞百分率、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C反应蛋白和血沉等实验室检查指标正常例数均在80%以上,且无不良反应。

宣肺败毒汤(生麻黄6g、苦杏仁15g、生石膏30g、生薏苡仁30g、茅苍术10g、广藿香15g、青蒿草12g、虎杖20g、马鞭草30g、干芦根30g、葶苈子15g、化橘红15g、生甘草10g)是张伯礼等在抗疫一线拟定用于湿毒郁肺证COVID-19的有效方药。王毅等[33]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该方药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由13味中药组成的宣肺败毒汤其主要化学成分的1224个潜在靶标中有109个重要靶标富集在病毒感染和肺部损伤相关的疾病通路。宣肺败毒汤通过对肺的多成分、多靶标整体调控作用,能够调控病毒感染、免疫炎症、肝胆代谢功能和能量代谢等作用,发挥治疗COVID-19的作用。

赵岩松等[34]对试行第七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推荐方剂化湿败毒方(生麻黄6g、杏仁9g、生石膏15g、甘草3g、藿香10g(后下)、厚朴10g、苍术15g、草果10g、法半夏9g、茯苓15g、生大黄5g(后下)、生黄芪10g、葶苈子10g、赤芍10g)进行深入分析,认为该方治疗COVID-19重型疫毒闭肺证,病位涉及肺、脾、胃、膜原、大肠,病机以湿热毒稽留,气机痹阻为主,或兼气虚等。此方根据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葶苈大枣泻肺汤、宣白承气汤等方义,可开肺气之痹阻、清在里之湿热,并加入黄芪托护元气、通行表里气机,气行则水湿不滞,体现“化湿败毒”的效果。

段璨等[35]研究金花清感颗粒对COVID-19的疗效,82例确诊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金花清感颗粒,该药能显著减轻轻型COVID-19患者的发热、咳嗽、乏力、咳痰临床症状,缓解患者心理焦虑。

吉米丽汗·司马依等[36]通过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探寻金花清感颗粒治疗COVID-19的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发现山奈酚、黄芩素和千层纸黄素A等金花清感颗粒的活性成分,可能通过炎症反应的调节和凋亡信号通路,与ACE2结合作用于PTGS2、BCL2和CASP3等靶点调节,发挥对COVID-19的治疗作用。

黄浪浪等[37]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黄连解毒汤治疗COVID-19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黄连解毒汤中的活性化合物能通过多靶点、多通路治疗COVID-19,共筛选出60个化合物和114 个药物相应靶点、113条通路与新型冠状病毒相关,涉及白介素-17、缺氧诱导因子-1、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等。

丁晓娟等[38]探讨清肺透邪扶正方联合西药治疗100例COVID-19的临床疗效。治疗10天后,治疗组在缓解发热、咳嗽咳痰、胸闷气促等临床症状、促进肺部病灶吸收、改善氧合等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红细胞压积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干扰素-γ优于对照组。其可能作用机制在于上调“抗病毒”和下调“促炎”因子。

李素云等[39]观察祛肺毒一号方(生晒参30 g,荆芥15 g,金银花15 g,玄参15 g,连翘30 g,皂刺10 g,杏仁10 g,蜂房各10 g,甘草6 g)联合西药治疗COVID-19重型/危重型临床疗效,平均年龄59岁的6例患者根据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肺部CT影像学检查及从发病到病情加重的时间确诊为COVID-19重型/危重型,结果经祛肺毒一号方联合西药治疗后,患者病毒核酸检测转阴平均时间为16 天,平均住院天数为20天,均痊愈出院。

刘嘉等[40]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黄芩-金银花药对与COVID-19关联关系,结果黄芩-金银花59个效化合物通过171条通路作用于202个靶点,可能通过抗病毒、抗炎等和肺、肝及心血管保护等作用,对COVID-19引发的肺部炎症、肝损伤及心血管疾病具有潜在的预防与治疗作用。

杨磊等[41]通过查找290多篇文献发现,中药活性成分大黄素对引起SARS等呼吸系统疾病的病毒起到抑制作用,基于SARS-CoV-2的基因序列与 SARS-CoV 相近,两者利用同的细胞受体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2)感染细胞,这提示临床应用大黄素有望抑制SARS-CoV-2的感染和复制。建议开展利用含有大黄素的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COVID-19的临床研究,有望减少患者病死率、降低西药不良反应。

2.4 其他方法

除中药治疗之外,可以进行针对性康复调养,如饮食调节、怡情悦志、禁烟限酒、保证睡眠等。张伯礼[42]提出“两少两勤两通”建议,改变体质状态以应对疫病来袭,保持健康生活方式,调节机体和心理状态,在疫病环境中不恐慌、不紧张、不焦虑亦是积极有效的防御措施。

李代文等[43]研究发现,五音疗法是中医传统疗法中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制定合适的五音疗法方案,可以有效改善处于隔离观察期人员出现的各种心理应激问题,从而帮助被隔离人员及时调节其所出现的负性情绪。

杨月欣等[44]指出COVID-19的防控与治疗与科学合理的营养膳食密切相关。普通大众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核心建议,适当增加新鲜蔬果、蛋白质和水的供应,储备足够的营养物质能增强体内正气。

刘兰英等[45]根据疫情情况下部分人群出现恐惧、紧张不安等情绪反应,系统总结了各类中医医疗技术进行心理干预的有效性。包括以情胜情、移情易性、顺意从欲等情志疗法,八段锦、太极拳、五禽戏等导引术技术,其他如耳穴、推拿、艾灸等疗法,亦有助于减轻疫情造成公众心理危机的次生危害。

可见,在历史上的多次抗击疫情的战斗中,中医药无论是在早期预防还是在后期治疗控制疾病发展,或是改善患者预后等方面,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增添了我们运用中医药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决心。此次防治COVID-19过程中,中医防治疫情的身份已经跃升,从参与者变成了主力军。

猜你喜欢
疫病
梨火疫病的识别与防控
今日农业(2021年4期)2021-11-27 08:41:35
中医名医 征战疫病
中老年保健(2021年5期)2021-08-24 07:08:06
猪的主要疫病及防控措施(上)
今日农业(2020年15期)2020-09-25 03:02:54
疫病流行期间应该怎么吃?
基层中医药(2020年3期)2020-09-11 06:29:18
爱眼有道系列之二十七 疫病与眼
基层中医药(2020年3期)2020-09-11 06:29:14
牛的主要疫病及防控措施(下)
今日农业(2019年12期)2019-08-13 00:50:08
牛的主要疫病及防控措施(上)
今日农业(2019年11期)2019-08-13 00:48:56
动物疫病监测在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的作用
兽医导刊(2019年1期)2019-02-21 01:14:12
冬季猪的饲养管理及疫病防治措施
肉鸡主要疫病的防治
新农业(2016年20期)2016-08-16 11:5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