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强 张映芹
当代中国,经济领域比较突出、比较重要的问题是行业收入差距过大、城乡收入差距过大、群体收入差距过大以及西部贫困集中等。经济正义的实现就必须围绕如何缩小行业收入差距、如何提升企业职工养老金待遇、如何解决西部贫困问题、如何提高农村居民经济收入等这类问题的解决来落实。马克思公平分配思想对我国收入分配政策制定具有直接指导意义。
较大的收入差距对社会和谐、社会稳定都有着极为不利的负面影响,因此,怎样缩减较大的收入差距就成为了当代政府和学者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一般来说,解决方法、解决措施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理念,有什么样的政策理念则会有什么样的对策建议。绝对效率第一的理念指导下制定出来的政策必然是绝对的GDP唯一。追求效率、兼顾公平理念指导下制定出来的政策必然是既追求GDP又追求人文发展,经济与人文发展同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最终目标是国民福祉的整体提高,因此,追求效率兼顾公平的价值理念,无论何时都是我们制度建设、制度改革所应一贯遵循的理念。然而,从我国经济发展实际看,我们的发展理念存在一些偏差,主要追求GDP,而在缩小贫富差距与收入差距上,收效甚微,或者说是缺少良策。理念先于制度、政策制定。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政策和制度。单从分配看,有什么样的分配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这就是制定政策和制度的逻辑。结合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情况来看,要实现分配制度的公平正义,关键是要在分配政策的制定上,要贯穿和坚持“公平、公正、共享、普惠”的价值理念。解决我国当前较大的收入差距与贫富差距问题,要立足马克思的公平分配理念,分配政策与分配制度改革的出发点与归宿点必须是缩小收入差距。在马克思正义理论指导下,解决收入差距问题的政策建议,实际上就是在“公平、公正、共享、普惠”理念下解决收入差距问题的政策建议。
共享普惠理念与公平公正理念一样,都是马克思正义思想视域下,解决我国收入差距问题的政策理念。20世纪80年代中期,邓小平提出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经济政策,实践证明,这个经济政策效果显著,自90年代以来,国民财富日益增长。“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顺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推动了中国市场经济的进程,对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与完善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政策,“它正是帕累托最优的政策化体现,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一政策改善了一些人的社会福利,同时又不使另一些人的社会福利遭受损失,这个政策变动增进了社会总福利。”虽然“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政策使很多中国人得到了很大的甚至是前所未有的经济实惠,但是,这一政策并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唯一目的,也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终极目的,“让所有人共同富裕”,这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终极目的与根本目的。
具体来说,如何加快让所有人共同富裕的实现?本论文建议,政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提高低收入行业从业人员工资水平;提高低收入行业退休老人的养老金水平;对“三农”实行普惠财政政策;加大财政对“三农”支持力度;加大财政对农村地区的扶贫力度;重视农村人力资本与教育投资;加大财政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重视老少偏穷贫困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对老少偏穷贫困地区实行普惠财政政策;加大财政对老少边穷地区的投资力度;加大财政对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提高个税起征点,完善累进个税制;提高低收入群体社会保障水平,降低基尼系数。总之,我们要采用税收手段、财政转移支付手段和社会保障干预手段来调节和缓解初次分配环节和再次分配环节存在的不平等问题;我们要采取公共财政扶贫、社会保障扶贫、产业扶贫、科技扶贫以及文化教育扶贫、生态移民安置等手段来解决老少边穷地区突出的贫困问题以及目前突显的贫富差距扩大问题。
工资制度改革要以提高低收入行业工资水平为政策导向。从《中国统计年鉴2017》的数据来看,金融业、信息传输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电力热力供应业、交通运输业的年平均工资为117 418、122 478、96 638、83 863、73 650元,而排在最后两位的住宿餐饮业、农林牧渔业的年平均工资为43 382、33 612元。第一位的金融业年平均工资是最后一位农林牧渔业年平均工资的3.49倍。2005年金融业的年平均工资为29 229元,农林牧渔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8207元,前者比后者高出21 022元,前者是后者的3.56倍。虽然我国经济经历了40多年的改革发展,但是最高行业与最低行业的收入差距几乎没有什么改变。由此可见,在我们国家,在金融业职工与农林牧渔业职工之间,即使他们的每年劳动日劳动时间是相同的,是一样的付出,但是,由于行业分工的不同,由于行业工资收入政策的不同,最终这些行业的职工所获得的工资收入,却有着很大差距,最高行业职工的年平均工资收入是最低行业职工工资收入的3到4倍。如果把奖金、津贴、住房福利等各项隐性的福利指标考虑进来,我国最高行业职工的年平均工资以及各项福利收入是最低行业职工年平均工资以及各项福利收入的3到10倍,甚至更多。
这些较大收入差距,都应当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尽快得到改善。既然行业工资收入差距较大,国家就应当采取措施来努力缩小。建议政府提高低收入群体的工资收入,具体可通过提高收入行业劳动者的个税征收比例,扩大财政收入来源,然后用财政收入来提高我国低收入行业即工农行业的劳动者的工资收入。
从《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年鉴》给出的统计数据来看,我国企业与行政事业单位的养老金支付水平和养老金替代率有较大差距。企业与行政事业单位之间的养老金支付差距、养老金替代率差距的存在,充分说明长时期以来,我国对不同行业劳动者采取的收入分配政策有很大不同,或者说存在很大差异,这也说明,我国收入分配政策和收入分配制度长时期以来存在着一定的不合理性、不公平性。因此,提高企业职工养老金水平,就要对所有企业的工资体制进行改革,尤其是垄断行业不打破行业垄断现象,就不能真正体现公平竞争、公平经营的基本原则,就不能实现市场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提高企业职工养老金水平是缩小行业收入差距的重要手段之一。要提高企业的养老金水平,就要对养老金支付制度进行转变与改革,切实可行的方法就是实行养老金并轨制。目前,大家普遍认为企业与行政事业的养老金问题是“‘双轨制’问题,其实根本的问题是‘双轨制’造成的养老金的巨大差异问题,以及这种差异引起的社会不满问题。优化这一制度的根本出路在于真正实现全国统筹,将地方‘承包制’回归到国家统一制度,使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走向成熟、定型、稳定发展的新阶段。”因此,当前的重要任务就是缩小企业与行政事业单位的养老金差距。由于社会福利具有刚性,所以,缩小企业与行政事业单位的养老金差距不可能也不能采用降低行政事业单位养老金水平的做法,降低行政事业单位养老金水平的做法只会将大家都拉到“贫困”状况,这种盲目追求公平的做法只会损害所有人的利益,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正视这种差异,想办法提高企业职工养老金支付水平才是可取之道。
提高企业职工养老金支付能力的方法主要是开源、节流两方面。在养老金提升的“开源”方面,主要途径是完善企业职工个人账户养老金以及养老金积累额的投资运营,把积累起来的养老金投入到资本市场,通过养老金的投资运营,提高养老金的保值增值。当前我国迫切要做的是,将养老金与财政管理分开,采取托管方式,将养老金托管于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托管的投资机构来完善养老金的投资运营,进而达到提高养老金投资收益率最终目的。在托管运营的同时,要注意尽量避免做风险过大的投资。此外,企业还可以通过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在国家基本养老保险这一基本保障的基础上,还应当充分发挥企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等养老保障体系的共同作用,来提高企业职工的养老金水平。
在养老金提升的“节流”方面,主要应由国家来做。主要政策有两个:一是逐步延迟退休年龄;二是降低企业税负。延迟退休年龄措施,无论是对于企业、对于职工,还是对于国家,都是三方共赢的结果。降低企业税负措施对企业是利好事情,当企业税负降低以后,可以改善企业经营环境、降低企业税负成本、减少企业总开支,最终提高企业的利润总额,进而达到提高企业养老金支付水平的最终目的。
总之,我们认为,提高企业职工的养老金支付水平主要有三个手段:一是把积累起来的养老金投入到资本市场,通过投资托管方式,来实现养老金的不断增值,提升养老金的支付能力;二是逐步延迟退休年龄,使得经验丰富的老工人会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收入和利润,提升养老金的支付能力;三是降低企业税负,提高企业利润实现能力,提升养老金的支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