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安徽省科技厅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安徽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围绕“六稳”“六保”,研究谋划工作举措,推进全省科技创新工作。
一是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国家实验室创建工作取得关键性进展,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1号科研楼主体结构全部完工,项目累计完成总投资约20亿元,预计2020 年竣工交付;谋划完善地方保障机制,加强实验室的人才服务、成果转化、工程建设、科研服务等方面的保障工作。推进“一室一中心”有序布局,“一室一中心”总数达28 家,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攻关和人才培养方面为新基建和新兴产业提供科技支撑。积极谋划国家和省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基地的基础科研创新能力建设,完善科研基础条件,促进科研能力提升。
二是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继续推进已立项的“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集成电路、5G 通信、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继续征集谋划一批储备项目,力争突破一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组织16 个市申报科技部“科技助力经济2020”重点专项,支持一批有市场前景、可带动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特别是对复工复产有直接带动作用的技术成果转化落地项目,帮助科技型企业克服疫情带来的短期困难。
三是推进创新载体建设。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和长三角G60 科创走廊建设,落实长三角合作推进事项。积极谋划提高研发投入的政策措施和推进机制,引导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推进高新区扩容升级,全省高新区达20 个,其中国家级6 个,实现了全省16 个市省级以上高新区全覆盖,积极推进8 个省级高新区争创国家级。举办全省“抓创新、抗疫情、促六稳”科技成果线上发布会,集中展示200 多项创新产品。做好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筹备工作。
四是推进创新主体培育。落实“三比一增”高新技术企业加速成长行动,推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全流程网上办理,深入蚌埠、六安、芜湖、宣城、铜陵等地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培训,培训企业1900多家。完善创业孵化体系,加强孵化服务,据不完全统计,疫情发生以来,全省科技企业孵化器为在孵企业减免租金7300 多万元。
(王聿然 供稿)
量子纠缠是微观粒子的一种物理特性,一旦2 个微观粒子发生纠缠,哪怕相距遥远,也能产生某种状态上的关联。量子纠缠的技术应用方向是量子计算机和量子通信。目前,原子与原子、电子与电子、光子与光子间的“同类量子纠缠”技术比较成熟,但不同粒子间的“跨界纠缠”还有很大拓展空间。2020 年5 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林毅恒所在的中科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与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所合作,实现了原子和分子间的量子纠缠,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研究人员首先将带电的钙原子和氢化钙分子捕获在离子阱里,再利用联合振动和一系列复杂的激光技术,制备出他们之间的纠缠态,并通过保真度测量。这项成果对于未来使用分子进行量子信息处理有重要推动作用。控制好分子的纠缠,就可以跟很多复杂的量子体系进行匹配,实现更强大、多样的量子计算和量子测量等功能,在量子信息科学、量子传感器、量子化学等领域具有应用潜力。
(张文君 供稿)
稻壳、锯末、麦秸秆、甘蔗渣、大豆秸秆等废弃生物质和有机固体废物既是环境污染物,同时也是可再生原料,可通过缺氧条件下的热解技术进行资源化利用,降解为一种“生物油”初级液体燃料。然而,热解生物油状态不稳定,易老化变质,成分复杂难以分离提质,热解产物价值较低,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严重阻碍了热解技术的商业化应用。
2020 年5 月20 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江鸿教授课题组与俞汉青教授课题组合作,通过耦合快速热解、常压蒸馏及化学蒸汽沉积技术,成功制备了一种性质稳定和高热值的新型固体燃料生物煤,以及高性能的副产品少层石墨烯和碳纳米管。研究人员发现,控制常压蒸馏过程的参数可实现生物油快速结焦,得到一种新型固相燃料,命名为生物煤。分析显示,不同生物质原料得到的生物煤热值在25~28MJ/kg,与商用煤热值相当,而且具有低含硫量、不含重金属等环境友好特性。进一步的模型研究还表明,我国生物煤生产潜力可达402 百万吨标准煤。该研究为实现废弃生物质热解技术商业化应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未来有望广泛应用于环保和能源产业。
(赵 惠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