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文亮小学 侯 强
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倡导教师遵循“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人文素养的概念比较广泛,教师通过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渗透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价值体系和审美情趣,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传统教学活动中,大多数教师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学生为了考试成绩而学习,囫囵吞枣地理解考试重点,缺乏对课文内容的深度理解与感悟,知识运用能力较差。在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下,教师开始重视人文素养在语文课堂中的渗透,将课堂交给学生,给学生更多发言和课堂实践的机会。语文教师要在课堂实践中增强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借助语文教材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
例如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时,教师课前导入,让学生们根据课文题目猜测文章内容。教师:“同学们,这篇课文的题目叫做‘雪地里的小画家’,你们觉得这是在什么季节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学生回答:“有人在冬天的雪地里画画。”教师:“那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小画家是谁。”学生们带着好奇心去阅读课文,通过阅读课文逐渐了解小画家的身份。教师在学生阅读完课文之后,让学生们将文中的小画家写下来,学生们经过讨论确定:小鸡、小鸭、小狗、小马是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师在这个环节中渗透人文素养,鼓励学生将文中四个小动物的脚印画下来,拓展学生的兴趣爱好。课堂绘画活动结束后,教师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做好笔记和好词积累,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字词组词造句,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知识运用水平。
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而灌输式教学会使得学生机械性学习,无法真正掌握课文内容,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课堂实践活动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增强学生的知识运用水平。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名篇佳作,这些优秀的文学著作对学生的价值体系有很大的影响。小学生的思维逻辑较差,浅显的阅读只能了解文章大概讲述的故事内容,无法感悟到文章的内在价值,降低了阅读的效果。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在接下来的阅读活动中可以精品细读,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积累知识储备量。通过语文教材触动学生的人文神经,熏陶学生的人文意识。
例如,教师遵循低年段小学生的教学目标,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播放《荷叶圆圆》的教学视频。学生跟随课件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课文中“荷”“珠”等生字词的正确拼读。教师划分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散文诗的语句都非常优美,教师在引导学生精品细读文章时,可以渗透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美感,使学生感受夏日荷叶随着水波摇摆,远处蜻蜓点水的景色美。学生通过赏析课文,掌握文章的整体脉络,了解荷叶对于小水珠、小青蛙、小蜻蜓、小鱼儿的作用。教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将学习完课文后的感受分享给大家或写成一篇小短文,透悟课文的人文内涵。
语文教材具有人文性的特点,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课文,挖掘文章的内涵,感悟作者想要告诉人们的道理,体验课文中的人文精神。学生只有通过反复朗读和细细品读,才能感悟文章的意境,唤起情感的共鸣,达到高效阅读的效果。
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的价值在于不教。教师应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为主,降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要作用。教师要引导、鼓励、督促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兴趣是第一位的,学生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的区别在于是否具有学习兴趣。语文学科中有很多有趣的文章,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创设教学情境,营造生动、愉悦的课堂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学生在“玩中乐,乐中学”,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
例如在《一块奶酪》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带领学生通读一遍文章,学生对难以理解的生字词进行标注,划出自己喜欢的语句。然后,教师结合教材创设生动、卡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以听故事、讲故事的模式掌握课文内容。《一块奶酪》是一篇情节生动的童话故事,教师发挥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鼓励学生分角色扮演课文中的“搬家小分队”。学生们争着、抢着做关爱弱者、以身作则的蚂蚁队长,课堂学习氛围非常浓烈。这篇课文对文章角色的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的描写非常细致,学生可以反复默读课文,思考一下自己喜欢蚂蚁队长的原因,学习蚂蚁队长的美好品质。在本节课中可以融入写话教学的知识,给学生提供两幅图片,引导学生根据图片内容创编一篇简单的童话故事,培养学生的写话能力。
小学生性格活泼可爱,相对于枯燥单一的学习环境,他们更喜欢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学习。语文教师应遵循学生的性格特点创设语文教学情境,渗透人文素养,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对语文学科产生浓浓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学生接触外界的渠道有限,其中最高效的方式是阅读,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效阅读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塑造学生的情感价值观。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多种阅读方式,如主题阅读、分析阅读和检阅阅读。教师在阅读活动中渗透人文素养,发挥阅读材料中的人文精神,影响学生的精神品质和鉴赏水平。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积累,不断丰富文化底蕴,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例如在《乌鸦喝水》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低年段的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吸”“叼”等生字的正确读写,学生能够运用这两个动词造句,活灵活现地表达出来。教师使用微课课件为学生播放教学动画,让学生通过观看一只乌鸦借助外物喝到水的故事,教导学生要善于运用工具解决问题。教师可以采用探究教学模式,设置一个问题让学生们相互交流讨论,如“乌鸦除了用石子填满水瓶喝到水,还可以用什么办法呢?”学生们展开想象,纷纷思考帮助乌鸦喝水的方法。教师适当地引导学生们的讨论方向,最终得出几种答案,教师给予学生们表扬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课堂讨论学习完这篇课文之后,对描写小动物类的文章产生阅读兴趣,教师可以趁热打铁在学生学习情绪高涨的情况下拓展阅读,给学生提供几篇有趣的文章,如《小公鸡和小青蛙》《小马过河》等文章,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学生通过课外阅读,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养成阅读的习惯。
阅读是人们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课堂上的自由阅读时间有限,教师可以将阅读方式和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书目提供给学生,然后督促学生课外阅读。学生边阅读边做笔记,在拓宽知识面的同时,积累大量的词汇,为写作奠定基础。
总之,人文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非常重要,小学生在教学环境下不仅需要掌握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还需要具备优秀的品质和情怀。教师通过在教学活动中渗透人文素养,引导学生的精神意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学生成为新时代背景下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能够全面健康地成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