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对浙江省食用菌产业的影响与对策建议

2020-12-25 07:10任佳妮陆中华蔡为明张安强
食药用菌 2020年2期
关键词:食用菌疫情企业

任佳妮 陆中华 蔡为明 张安强,4

(1.浙江省食用菌协会,杭州310006;2.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杭州310020;3.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杭州310021;4.浙江工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杭州310014)

2020 农历新年至今,新冠肺炎疫情相继在我国和全球多个国家爆发蔓延,形势严峻、影响深远,作为浙江省农业十大主导产业之一的食用菌产业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为最大限度地降低疫情对全省食用菌产业造成的负面影响,减少菇农和食用菌企业的经济损失,使其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经营秩序,浙江省食用菌协会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积极组织联络省农技推广中心、省农业科学院等有关部门的业内专家,分析研判新冠肺炎疫情对浙江省食用菌产业的影响,争取在加强疫情防控的同时,紧紧抓住春季这一食用菌生产的关键时期,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技术措施,有针对性地引导产业复工复产,促进早日复苏。

疫情对浙江省食用菌产业的影响

(1)菌菇不同程度滞销,菇农种植积极性受挫。

疫情期间,为加强对疫情的防控,全省多地交通运输通道临时关闭,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农贸市场等暂停经营,鲜菇的主要流通渠道受阻,甚至被切断,产品大量滞销;再加上大批酒店、餐饮门店的关停又阻断了鲜菇的重要线下直供渠道,可谓雪上加霜。众所周知,鲜菇采摘后保鲜时间不长,须及时销售,而通过冷藏、烘干等技术手段延长保存时间、维持产品品相,不仅耗费人工和能源,增加成本,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产品的新鲜度和食用价值,影响产品销售。因此,许多规模小、抗外部风险能力弱的个体种植户、家庭农场以及合作社等面临较大困境,损失严重,广大菇农的种植积极性严重受挫。

(2)食用菌企业复工复产难,多重压力下逆境求生。

受疫情影响,1月27日,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延迟企业复工和学校开学的通知》,明确省内各类企业不得早于2月9日24 时前复工。各地严防输入性病例流入,各乡镇街道设置重重卡口严控人员出入,外地在浙务工人员不能返岗复工,甚至本地工人也难以正常上岗复工。据省协会调查了解,截至2月底,浙江省100 余家食用菌企业的复工率大多维持在30%~70%,只有少数能达到80%~90%,企业劳动力短缺,复工生产受到较大影响。同时,由于疫情的波及面大、影响范围广,企业上下游供应链不畅,尤其是木屑、棉籽壳、玉米芯和包装物料等原辅料采购受阻,物流运输配送中断等问题也较为突出。此外,部分出口企业出现订单积压,面临较大违约风险,而部分小微企业还出现资金回笼困难、现金流断裂等棘手问题。综上,食用菌行业当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3)市场恢复启动缓慢,有待后期发力。

疫情发生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有关部门密集出台惠民惠企举措,有效稳定市场秩序。但仍可看到,包括食用菌行业在内的不少传统型行业,难以快速“自愈”,需有一段时间的恢复调整。通过咨询有关业内专家和重点企业市场部门负责人得知,一方面,由于目前全球疫情蔓延发展态势日益严峻,浙江省鲜菇的主要出口国韩国、日本、美国等都受疫情影响严重,国际食用菌市场所受的影响正在逐步显现。另一方面,行业普遍看好国内市场,认为疫情得到控制后有望通过后期发力实现市场复苏。

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对策建议

行业的当务之急是通过科学研判疫情,寻求有效应对之策,健全有利于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应急管理体系,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此次疫情给食用菌产业带来的不仅有“危”,还有“机”;在多措并举积极应对的同时,还须认真思考未来产业提升发展的方向。

(1)切实抓好防疫保供工作。

一是加强疫情防控下的复产复工工作,最大限度地恢复产品流通和市场供应。当前国内疫情形势转好,有关企业和经营主体要抓住时机,抓紧做好复产复工工作,但仍不可掉以轻心,要继续做好每位返岗员工的体温监测和身体健康状况跟踪记录,每日对生产(种植)区域和公共区域加以严格消毒,特别要加强一线人员的消毒和防护,并做好应对突发情况的充分准备。为确保食用菌产品销售畅通,建议有关部门将香菇、杏鲍菇、海鲜菇等新鲜食用菌产品一并列入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及鲜活农产品目录,为食用菌企业车辆提供优先便捷的简化通行措施,确保区域间快速调运,助力实现供需精准对接,切实保障市场供给。

二是抓好春季生产,确保防疫生产两不误。食用菌企业要按省科技厅编制的抗疫保生产技术指导手册(食用菌部分),切实加强香菇、黑木耳、双孢蘑菇、大球盖菇和羊肚菌等食用菌的春季栽培管理,可通过遮阴、通风等手段,降低菇棚温度、光照、湿度,以及菌棒、菌床含水量,延长养菌管理时间,延后出菇、减少出菇量,待情况好转后再行补水、调温出菇等[1]。如因疫情出现严重的鲜菇压库情况,可用烘干或盐渍方法加工处理。此外,应重点保障菌种、菌棒、农膜等农业生产物资供应运输,确保农资质量可靠、市场稳定、运输顺畅。鼓励各村镇统筹安排,采用人员分散的方式错峰开展春季生产,降低疫病传染风险,充分应用微信、QQ、钉钉等新媒体平台,积极开展线上农技培训,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建议各地分批适时组织专业人员下基层,加强实地生产指导,提供技术服务,及时解决问题。

三是强化宣传引导和政策支持,帮助企业务工人员尽早稳妥有序返岗复工。运用微信群、QQ 群等媒介进一步加强对农民工的集中防疫宣传,发挥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农民工综合服务中心等的作用,引导农民工合理安排返岗时间,避免盲目和扎堆外出。加强输出地与输入地有效对接,农民工输出地要加强对主要输入地企业用工、复工、交通、疫情等信息的发布工作,农民工输入地则严格加强企业用工情况监测,密切跟踪记录员工的体温和身体健康状况,有组织地做好对接服务。同时,建议各地人力资源和劳动部门加强对受疫情影响企业的劳动用工指导服务,支持企业按时发放农民工工资;有关部门通过落实减免房租、降低担保费率、延期缴纳税款、返还失业保险费、增加就业补贴等政策,帮助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

(2)加快提升行业抵御风险冲击能力。

一是强化食用菌生产保障体系建设,切实提高产品生产保障能力。近期,农业农村部印发《2020年种植业工作要点》指出,当前处于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要确保疫情防控期间“菜篮子”产品生产供应,稳定蔬菜面积,保障供应总量平衡,促进季节、区域、品种结构均衡及质量安全。同时,因地制宜积极发展果菜茶、食用菌、杂粮杂豆等优势特色产业。我们要以此为契机,严格依照国家和省关于食用菌质量管理的法律法规要求,科学运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方法,统筹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坚持从地头到餐桌全程可追溯,坚持引进来走出去齐头并进,重点做好食用菌菌种管理、标准化菇棚改建、原辅料和消毒剂的经营监督以及土壤、水源的保护利用,切实提高食用菌产品保障能力,推动产业不断发展[3]。

二是完善食用菌产品供应链建设,整合利用全产业链和全渠道资源。着力构建完整高效的供应链体系,积极推动构建稳定的产销对接关系,具体包括:健全供应链管理组织架构体系和完备的人才建设机制;加强信息沟通,完善跨部门和跨企业的供应链协同流程和机制;制订完备的产品和服务生命周期管理计划并严格遵照实施;优化供应链管理指标考核体系和风险控制流程等。同时,加强主体建设,重点支持签订长期产品采购协议、发展订单业务的食用菌加工流通企业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向生产、销售环节延伸产业链条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食用菌加工流通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参股控股、兼并收购等多种方式形成产销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股权投资合作企业[2]。

三是加快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培育新业态新模式。目前,浙江省大部分食用菌生产企业未涉足线上生鲜销售或比例极低。近年来,中国生鲜电商市场发展迅速,拥有阿里、京东等互联网巨头背景的盒马鲜生、京东到家和顺丰优选、叮咚买菜、美团买菜等App 群雄逐鹿、激烈竞争。多家专业咨询公司公布的数据显示,近3年国内生鲜电商市场规模均在千亿级以上。同时,李子柒、李佳琦等“流量”、“网红”明星异军突起,通过vlog(视频博客)分享、电商直播等方式迅速聚集大批拥趸,他们利用自身强大的号召力吸引粉丝和网友购买其推介的产品,销量喜人。因此建议食用菌企业在充分发挥自身产业优势的基础上,以开放的心态拥抱大数据、新零售,打通线上线下营销边界,大胆探索跨界营销、直播经济、流量经济、粉丝经济和社群经济背后隐藏的巨大市场机遇,积极寻求合作,革故鼎新,加速传统行业的新陈代谢,为企业提质增效、加快转型升级赋能。

(3)建立健全行业应急管理体系。

这次疫情提醒我们,应对风险冲击,行业需要强化应急管理意识,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机制,着力提升应急管理能力。

一是强化应急管理意识,防范风险于未然。毋庸置疑,每个行业的发展都会面临各种可预知或不可预知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社会风险,我们必须强化自身的应急管理意识,确保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从容有效应对。

二是完善预测预警机制,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机制。应急管理重在预防,行业应着手完善预测预警机制,一旦发现有发生重大突发事件的苗头,当立即采取措施加以遏制;不能制止的,应尽量把损失降到最低。此外,完备的应急管理机制大体包括6 个方面:统一的协调指挥机构,及时有效的反应机制,畅通的信息输送网络,健全的物资储备体系,成熟的科技研发支撑和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这6 个方面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共同构成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机制保障[2]。

三是加强应急资金保障,做好应急人才储备。首先,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极易造成局面混乱,例如此次疫情发生后不久,部分企业即面临资金周转困难、企业无法正常运作的困境。为此,一方面,建议政府及相关金融管理部门及时酌情加大对食用菌企业等主体的贷款和贴息力度,助力行业尽快全面复工复产;另一方面,鼓励行业尤其是规模以上龙头企业探索建立应急管理基金,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行业在遭遇重大突发事件时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其次,重大事件突发时期,最紧缺的是既熟悉业务又能迅速响应并厘清各种复杂情况的专业人员,这就需要着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应急人才队伍;同时要加强对广大食用菌从业者的日常宣贯和训练,提高其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

(4)充分调动政产学研各方力量。

一是加大科技资金投入,给予食用菌产业特别是新型生产经营主体更多支持。浙江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目前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但在食用菌保鲜贮藏、精深加工、商业营销新业态等领域各类型人才培养、继续教育培训、硬件设施设备建设、科技研发创新和新技术推广应用上缺乏足够资金支持,这一问题在诸如此次疫情等重大突发事件的影响下显得尤为突出。产业的发展是动态的,各级财政每年应安排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与技术推广经费,为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经济基础[3]。

二是鼓励省内高校加强学科建设,为产业发展持续注入活力。受各种主客观因素制约,浙江省乃至全国食用菌行业目前存有较大的人才缺口,尤其是基层。因此,鼓励省内已设立农学、食品科学等学科专业的高校紧紧抓住“双一流”建设的契机,积极申报开设食用菌专业,后续逐步建立完善覆盖全产业链的专业课程体系,以此加速食用菌领域人才的培养进程,服务于食用菌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满足行业和市场需求。近日,由吉林农业大学申报的“菌物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和山西农业大学申报的“食用菌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正式获得教育部批准,这对于我国的菌物和食用菌学科建设有着里程碑式的重要历史意义,也为浙江省的食用菌学科教育指引了前进的方向。

三是支持广大食用菌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产品精深加工,加快研发新产品和完善物流配送体系。目前浙江省流通的食用菌产品仍以鲜食、粗加工为主,产品不易保存、附加值低。此次疫情发生后,大量食用菌产品尤其是鲜菇滞销,造成不小的物资损耗和经济损失。建议未来更多的食用菌企业凭借自身基础优势和部分资金、政策的扶持,利用真空干燥、生物发酵、分离纯化等现代食品加工工艺生产食用菌罐头、休闲即食食品以及食用菌多糖、多肽提取物和发酵功能饮料、功能型调味品等产品。同时,鼓励和支持相关企业建立、强化与高校科研院所的长效合作机制,为食用菌科技创新转化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加快培育便于贮藏、营养美味且附加值高的食用菌新产品;建议企业在产品尤其是鲜菇、粗加工产品运输配送过程中引入全程冷链或一站式冷链物流服务,建立健全产品冷链物流网络服务体系,提高流通率,降低腐损率。降低重大突发事件造成的负面影响,也同时有助于提升行业整体的工厂化、标准化、产业化和市场化水平,助推行业转型升级。

四是号召各方加大食用菌科普、文化宣传力度,品牌引领提升产品市场认可度和行业“软实力”。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曾经提出人类最佳的饮食结构是“一荤一素一菇”。此次疫情发生后,业内专家的有力发声和各种媒介渠道的有力宣传,使得越来越多的民众认识到食用菌调节增强免疫、保护心血管和胃肠道等有利作用。在此呼吁有关各方在疫情防控的“下半场”,灵活运用新媒体、自媒体、融媒体等线上线下平台和运营模式,广泛开展食用菌的科普宣传和“一荤一素一菇”的饮食文化宣传,进一步做好庆元香菇、龙泉灵芝、龙泉灵芝孢子粉、云和黑木耳、江山白菇、常山猴头菇等一系列地理标志产品的地域优势宣传和保护工作;省农业部门与行业协会合作开展“浙江精品鲜菇”等系列评选评比工作,重点扶植培育若干优质企业及其品牌,充分发挥品牌引领效应,提升整个行业的影响力,扩大市场。

猜你喜欢
食用菌疫情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战疫情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中)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上)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