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国庆 (肇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特别提到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2019年,国家发改委制定了《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该方案明确了要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型城市、行业和企业,其中特别提到要培育一批在高等学校办学和深化改革中发挥重要主体作用企业。根据教育部2015年发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和2016年相关部委联合发布《关于编制“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建设方案的通知》来看,应用型本科院校为重点改革院校。
风景园林主要培养包括规划设计、工程施工和管理方面的人才,与国家和社会城镇建设需求紧密结合,是典型的应用型专业,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风景园林行业面临许多机遇,风景园林人才培养也应该适应这种社会需求,应用型院校风景园林专业应抓住机遇,进行人才培养改革。
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了城镇化的意义、途径,对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以及自然环境的保护、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作出明确要求。2014年,国家发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了“生态文明,绿色低碳”“文化传承,彰显特色”的指导思想,并强调“绿色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建设”“人文城市建设”等内容。2016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则制定了具体的措施。可见,新型城镇化是城市发展方式创新,在城市空间环境上突出生态、人文、产业、科技思想。
国家新型城镇化政策对建设行业产生较大影响,使得风景园林与其他行业的关联性更加紧密。一直以来,风景园林以绿化产业为主导,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需要,单考虑绿化满足不了城乡建设的需求,须与生态环保、农林业、旅游、文化、建筑等产业相结合。风景园林业界较早意识到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风景园林与其他产业的界限模糊化问题,跨产业、跨部门的融合是必然趋势[1]。
“生态环保”无疑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理念,而风景园林的使命就是“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其作用从生态绿化向生态综合治理方面转变。城市水、空气、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引发以城市生态修复为主导的园林建设模式;海绵城市同样是当今和未来城市建设的方向;城市热岛效应要求营造热舒适空间;2020年在全球流行的2019-nCoV提醒应更多地考虑到人的聚集和疏散,以及空气流通问题;自然资源保护和管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等生态空间比重,以及建设国家公园等将是未来风景园林重点工作之一;美丽乡村建设中要体现“山水林田湖(塘)”的自然环境特色,保护或者修复乡村自然环境是主要举措。国内风景园林企业已经在转型,生态景观、绿色环保、水系治理、固废危废处理、土壤修复、矿山修复业务占比逐年提高,甚至成为主营业务。未来园林行业将进一步在自然资源的保护、管理,以及面向健康人居环境的户外空间营造方面发挥作用。
现代农业的发展是国家农业发展主要方向。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3]。建设科技、生态和休闲为特色的现代农业园区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措施,风景园林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农业作物种植、生产、管理和销售又是农业园区建设的关键,风景园林行业须打通自身知识边界,与农业领域融合,才能真正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作用。另外,风景园林与林业关系越来越密切,森林资源环境保护、利用和开发是风景园林业的一个重要方向;在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林地作为绿色基础设施在绿地系统中的作用进一步得到重视;生态造林是乡村绿化美化的主要方式;乡土苗木、特色苗木产业将成为未来林业发展方向之一。
如今,旅游产业是国家大力支持的产业。实践和研究表明,新型城镇化与旅游业的耦合度普遍较高[4],旅游业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5]。旅游景区的规划建设与管理成为风景园林业务之一,从主要上市园林公司报表可以看出,生态旅游、全域旅游、休闲旅游成为公司的一项重要业务。风景园林已经涉入了旅游业全产业链中,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
“文化传承”“人文城市”是新型城镇化核心内涵。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意见对传承文化遗产的传承与融入生产生活、历史建筑和地段的保护、城市特色风貌管理、传统村落保护工程、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美丽村镇建设中文化的保护等提出具体措施[6]。老旧小区改造中,也要注重延续历史文脉,营造城市文化特色。发展各种特色文化产业成为文化保护的主要方式,风景园林不仅仅介入文化产业物质空间的营造中,还要对文化产业的产品、技术、业态、模式都要有一定的涉入。
当然,风景园林与建筑业关系非常密切。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绿色低碳建筑是建筑业发展方向,风景园林产业相应地更加注重节能环保材料的应用,以及实施屋顶绿化、垂直绿化。所以,风景园林不仅仅要与建筑设计融合,更要与建筑低碳环保材料、绿色建筑业相结合。尤其要指出的是,风景园林行业与市政工程行业得到进一步的融合,水电、道路、污水雨水、地下管线的设计与施工与风景园林的营造紧密相结合。
总之,在国家、省市新型城镇化政策指导下,城乡建设模式发生了转变,尊重自然、传承文化、绿色发展、生态优先、人文先导是未来城乡规划建设导向,国家、省市建设重点支持项目转向社会民生、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上。未来,自然空间、公园系统、城市绿道、旅游风景区、休闲农业、生态修复、城市双修、海绵城市、特色小镇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历史文化保护与开发等项目将持续得到国家的支持,风景园林与其他行业的关联度日益加大。
《高等学校风景园林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以下简称《规范》)里对风景园林(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定义:“综合应用科学与艺术的手段,研究、规划、设计、管理自然和建成环境的应用型学科,以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宗旨,保护和恢复自然环境,营造健康优美人居环境。”可见,风景园林专业内涵与新型城镇化内涵高度契合,尤其是涉及到生态和历史文化方面。
在应用型办学思路引导下,风景园林专业应该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方向和需求办学,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走产教融合途径,为此,应该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做出改革。2019年,国家制定的《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里面多处对高校在产教融合中的作用提出要求,如校企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和协同创新;高校、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共建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以企业为主导、高校为支撑的产教融合机制;校企合资设立实体机构等措施,以此为导向,结合新型城镇化风景园林行业特点,笔者提出以下措施。
风景园林专业教学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需要,应调整、改革教学内容体系,通过增设地理、环保、农业、规划软件、文化、旅游类选修课,以及在原课程中增加绿色建筑设计、生态设计和工程、乡土植物和装饰园艺、城市更新和双修、美丽乡村建设、传统村落、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等教学内容来实现。另外,应该增加新型城镇化项目的实践教学,包括课程设计、工程实践、专业认知、毕业实习、毕业设计,鼓励学生参加此类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学科专业竞赛。
校企合作是产教融合的主要方式,可以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工作室、规划设计院所、工程施工公司,如此使得校企成为一个“共同体”。具体举措方面还包括建立教师和企业工程师身份互换机制;鼓励教师考取各种行业资格证书,如城市规划师、建造师、造价师、监理师等,培养“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校企可以联合攻关解决技术难题,共建技术咨询、协同服务地方平台等。从广度上,应该重视与非专门园林企业合作,如环境保护、生态、水利、林业、农业、市政、建筑、地理、文化、旅游等类企业。
聘请行业专家作为风景园林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或让企业专家参与教学培养方案的制定是一种较好的校企合作方式。高校还应该积极走访企业,听取企业对毕业生能力的反馈和人才培养的意见。有可能的情况下,可以面向大型企业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或就企业某特定需求进行专门培养。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政府的工作,高校应与政府自然资源、城乡建设、环保、文化各部门保持密切的沟通,及时获悉政府在新型城镇化的动向和实际需要,并融入在教学和科研中。尤其是国家新型城镇化或产教融合试点城市,为高校参与新型城镇化相关工作提供了机会。另外,可以与政府共建“设计学院”“研究院”,创建产教融合平台,如四川师范大学、临沂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与地方政府共建乡村振兴学院就是成功的案例。
2020年2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指出“支持和鼓励科研人员兼职创新、在职创办企业”。高校教师可以通过创办企业的方式直接服务社会,还可以把教学、科研与企业经营管理结合起来,真正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同样,国家也制定了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推出了相关平台,大学生利用这些平台服务社会,锻炼社会实践能力。还有,很多高校都设立了让教师、学生组建的创业机构入驻大学科技园,这是一种较好的产教融合方式。
肇庆学院位于广东省肇庆市,肇庆市属于珠三角城市和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
肇庆学院在2000年就开设了园林本科专业,2018年风景园林专业开始招生。2016年,广东省教育厅公布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14所高校,肇庆学院为其中一所,意味着肇庆学院应围绕相关产业转型升级、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办学,结合国家和广东省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须走产教融合途径。肇庆学院园林、风景园林专业在创办之时就立足于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在产教融合方面作出了一些探索。
首先是对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在夯实学生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面向肇庆市乃至珠三角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对培养方案进行改革,减少实操性不强的课程或教学内容,突出“规划设计”“工程施工”“绿化养护管理”等课程的核心地位。2013年后,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系列政策出台,包括随后的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海绵城市等,对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及时增加了建筑基础和城市规划课程,在选修课中增加西江流域乡村地理、现代农业、GIS、广府文化、旅游规划等选修课,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风景园林建筑设计、城乡规划、风景园林植物课程中增加生态设计和工程技术、生态建筑设计、城市更新、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美丽乡村建设、传统村落、乡土植物和装饰园艺等内容。
另外,重点在实践教学方面进行改革。一是注重多类型实习基地建设。除了与园林类单位外,还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旅游规划、生态环保等单位共建了二十多个实习基地。二是加强与相关企事业单位的产学研合作,如与省、市城市规划院合作完成多项横向课题,与某城市规划公司合作完成某区县全域村庄规划;邀请市规划院、企业技术负责人等行业专家给师生做学术报告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三是重视新型城镇化方面的实习、实验教学,在学生二年级下学期的时候设立了一门专业认知实践课——“广东园林考察实习”,学习珠三角新型城镇化代表城市——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地的新园林和城市建设。四是在实验、毕业设计课程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设计竞赛中,重视城市历史文化和生态保护的选题。据不完全统计,相关实践课程超过70%的选题都与新型城镇化相关。五是利用科技园平台进行社会服务,2016年,肇庆学院成立了国家级科技园区——肇庆学院大学科技园,有十多家由师生组建的园林、城市规划、建筑设计、艺术设计、生态类公司入驻了园区,利用这个平台完成了大量的与新型城镇化相关的社会服务项目,尤其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项目较为突出。六是与政府部门保持良好的沟通与合作,如与市旅游局共建旅游发展研究院,与市规划院共建工作室和实习基地等,与肇庆、云浮市以及各区县的城乡建设、自然资源、林业和环保部门均有产学研合作项目。七是教师的科研方向纷纷投向新型城镇化,如美丽乡村建设、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开发、海绵城市、水生态、森林生态等。
从实际成效来看,由于较早地对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改革,并在后续随新型城镇化发展不断优化,让学生不仅仅在园林,还在城乡规划、建筑设计、旅游规划设计、生态和环境保护方面专业能力方面得到了提高;此外,该校在新型城镇化相关的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为该校后续人才培养打下了较为扎实的基础。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园林行业将发生较大变化,并与生态环保、农林业、旅游、文化、建筑等行业关联性更加紧密,应用型高校有必要按照产教融合思路对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进行改革,包括改革教学内容,调整教学体系;加大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与政府部门密切沟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师生创新创业,充分利用高校科技园区平台。肇庆学院是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其风景园林专业结合新型城镇化需求,对培养方案方面进行了改革,尤其在实践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尝试,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总之,人才培养应该是动态调整的,要切合时代需求,这样才能够使得学生学以致用,才能更好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风景园林专业也应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