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艳 张成云 安丽花 张 冰 马艳丽 刘冬杰
新生儿乳糖不耐受症(lactose intolerance,LI)是由于机体乳糖酶分泌缺乏或障碍,不能完全分解消化母乳或其他乳制品中的乳糖,从而表现为腹胀、腹泻、呕吐、胃潴留等[1]。早产儿胃肠道尚未发育完全,胃肠机能尚不成熟,乳糖酶活性不足,喂养过程中极易出现LI,引起营养不良、体格生长发育缓慢、各器官系统功能发育不完全等[2]。研究[3-4]显示,早产儿LI与喂养不耐受的发生密切相关,乳糖吸收不良是导致喂养中断的主要因素之一,还可以增加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tasis of pregnancy,ICP)、肝功能障碍等发生的风险。目前,临床医师主要通过调整饮食方案,采用无乳糖配方乳、补充乳糖酶等治疗,改善新生儿LI的营养状况[5-6],但临床对早产儿LI的喂养方式关注较少,且尚缺乏统一的标准。因此,本研究探讨了不同喂养方式治疗早产儿LI的疗效,旨在指导早产儿合理喂养。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在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科住院时发生LI的110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胎龄28~37周;②符合LI的诊断标准[7],尿液半乳糖定性检测阳性,且伴随腹胀、腹泻、呕吐、肠鸣音亢进等临床表现;③均获得患者家属知情同意,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排除标准:合并消化道畸形或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者;合并严重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及心血管疾病者;合并呼吸窘迫、窒息、感染等危重患儿;转院患儿。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A组和B组,每组55例。A组男婴30例,女婴25例,胎龄28~37周,平均(32.24±2.15)周,体质量1 200~1 800 g,平均(1 435.74±51.26)g;分娩方式:剖宫产32例,顺产23例。B组男婴28例,女婴27例,胎龄28~37周,平均(32.17±2.04)周,体质量1 200~1 800 g,平均(1 436.22±52.83)g;分娩方式:剖宫产33例,顺产22例。两组患儿胎龄、性别、体质量、分娩方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喂养方式 所有纳入LI早产儿均给予常规补液、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基础治疗,口服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每次0.5 g,每天2次。参照《中国新生儿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8]进行喂养,A组LI早产儿采用无乳糖配方奶,B组LI早产儿采用添加乳糖酶的早产儿配方奶。在喂养期间,若出现明显喂养不耐受,则根据早产儿的胃潴留量和临床症状,采取停喂1次、减量喂养或禁食处理,若处理无效则退出研究。
1.3 检测指标 分别于出生24 h内、喂养1周和喂养2周检测各组早产儿的体质量增加情况(实测体质量-出生体质量)、头围增长(实测头围-出生头围)、身长增长(实测身长-出生身长)。分别于出生24 h内和喂养2周,采用不抗凝采血管采集静脉血2~3 mL,离心(3 000 r/min,5 min),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雅培C16000,美国Abbott公司)检测研究对象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KP)、前清蛋白(preserum albumin,PA)、清蛋白(albumin,ALB)水平。喂养2周,记录两组早产儿胃潴留发生次数、中断喂养次数。住院期间,记录两组早产儿进入全肠道喂养所需时间,NEC、ICP等的发生情况。
2.1 两组患儿体格发育比较 喂养1周和喂养2周,B组早产儿的体质量增加、头围增长和身长增长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体格发育情况比较
2.2 两组患儿喂养2周后营养状态比较 喂养2周后,B组早产儿的血ALB和PA升高水平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喂养2周后营养状态比较
2.3 两组患儿喂养2周后钙磷代谢情况比较 喂养2周,B组早产儿的血清钙升高水平、AKP降低水平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喂养2周后钙磷代谢比较
2.4 两组患儿喂养2周后全肠道喂养时间和喂养耐受情况比较 B组早产儿进入全肠道喂养所需时间短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喂养2周,B组早产儿的胃潴留发生率和中断喂养率分别为5.45%和3.64%,A组早产儿的胃潴留发生率和中断喂养率分别为3.64%和12.7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儿喂养2周后全肠道喂养时间和喂养耐受情况比较
2.5 两组患儿住院期间NEC和ICP发生情况比较 B组早产儿的NEC和ICP发生率分别为0.00%和1.82%,A组早产儿的NEC和ICP发生率分别为1.82%和7.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儿住院期间NEC和ICP发生比较[例(%)]
普通的早产儿配方奶中含有较多乳糖,在喂养过程中可出现呕吐、腹泻等LI症状,引起肠黏膜细胞损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早产儿的体格发育[9]。目前,临床主要采用无乳糖奶粉喂养来改善新生儿的LI症状[10],但对早产儿LI关注较少。因此,本研究分析了不同喂养方式对早产儿营养状态和预后的影响。本研究中,喂养1周和喂养2周,B组早产儿的体质量增加、头围增长和身长增长高于A组。无乳糖配方奶采用蔗糖、葡萄糖聚合体、麦芽糊精等来替代乳糖,既可以满足早产儿所需的营养成分,还可以有效减少LI的发生[11]。研究[12]显示,乳糖是母乳中最主要的糖类,也是婴幼儿的主要能量来源,对于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添加乳糖酶的早产儿配方奶通过补充乳糖酶,促进乳糖的分解,可以在补充能量的同时,减少LI的发生,提示临床可优先选择添加乳糖酶的早产儿配方奶进行喂养。
本研究中,喂养2周后,B组早产儿的血ALB和PA升高水平高于A组,提示相较于无乳糖配方奶喂养,添加乳糖酶的早产儿配方奶喂养可以明显更明显增加早产儿的ALB和PA。PA和ALB是在肝脏内合成的一种重要蛋白,可以灵敏的反映机体营养摄入情况和体内蛋白能量的变化,可用于评价早产儿的营养状况[13-14],提示临床可优先采用添加乳糖酶的早产儿配方奶喂养,改善LI早产儿的营养状况。本研究中,喂养2周,B组早产儿的血清钙升高水平、AKP降低水平高于A组,提示相较于无乳糖配方奶喂养,添加乳糖酶的早产儿配方奶喂养可以更明显增加早产儿的血清钙水平,降低AKP水平。钙为骨骼的重要组成成分,是体内维持正常代谢和生理功能的重要微量元素,其水平降低可增加早产儿发生代谢性骨病、骨质疏松等的风险[15]。ALP由成骨细胞合成,主要经肝脏由胆汁排出,在血清钙水平降低时,可刺激成骨细胞活性增加,ALP水平升高,其水平变化可反映骨代谢情况和疾病严重程度[16]。衣喆等[17]研究显示,乳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婴幼儿对钙、铁、锌等微量元素的吸收率,提示临床可优先采用添加乳糖酶的早产儿配方奶喂养,提高LI早产儿的血清钙水平。
本研究中,B组早产儿进入全肠道喂养所需时间短于A组,B组和A组早产儿胃潴留发生率和中断喂养率无明显差异,提示相较于无乳糖配方奶喂养,添加乳糖酶的早产儿配方奶喂养可以更明显缩短早产儿进入全肠道喂养所需时间,减少胃潴留发生率和中断喂养次数。而添加乳糖酶的早产儿配方奶与母乳成分相似,提高了喂养的依从性,同时满足了早产儿喂养所需的营养成分,提示临床可优先选择添加乳糖酶的早产儿配方奶喂养。本研究中,B组和A组早产儿的NEC和ICP发生率无明显差异,提示无乳糖配方奶喂养和添加乳糖酶的早产儿配方奶喂养均可减少早产儿发生NEC和IPC的次数。NEC是早产儿喂养期间常见的一种胃肠道疾病,主要表现为腹胀、呕吐、腹泻等[18]。IPC主要由于不正确的肠外营养和营养成分失衡,引起胆汁酸分泌及转运受阻,导致IPC的发生[19]。研究[20]显示,早产儿的胃肠道功能发育不完全,乳糖喂养不耐受可以明显增加患NEC和IPC的风险,提示临床可优先采用添加乳糖酶的早产儿配方奶喂养,补充早产儿所需营养,改善喂养不耐受情况。
综上所述,添加乳糖酶的早产儿配方奶喂养可以促进LI早产儿的体重增长和体格生长发育,增加早产儿的血ALB、PA、钙水平,缩短早产儿进入全肠道喂养所需时间,减少喂养不耐受、NEC和IPC的发生,可作为临床LI早产儿常规喂养奶。本研究不足之处为样本量较少,研究结论尚需大量的临床试验来验证,但本研究为LI早产儿的喂养提供了一定的依据。